科研产出
草鱼养殖池塘水温生态适宜度评价基准初探
《水产科技情报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水温是决定池塘养殖鱼类能否生存和健康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文章系统地梳理了国内外涉及水温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生理生态影响的研究结果,将水温对草鱼生长和生存的生态适宜度划分为 5 个等级期,并以此为基础研究确定了 5 个生态适宜度等级期的温度(t)基准(范围):死亡期t≤2.0℃或t≥38.0℃;危险期t∈(2.0,4.0)℃或t∈[35.0,38.0)℃;影响期t∈[4.0~18.0)℃或t∈(33.0~35.0)℃;正常期t∈[18.0~26.0)℃或t∈(30.0~33.0]℃;最适期t∈[26.0~30.0]℃.研究结果可为广大养殖户开展池塘水温安全管理和生态适宜度调节工作提供参考.


我国沿海渔港经济区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以浙江岱山渔港经济区为例
《中国渔业经济 》 2024
摘要:针对渔港经济区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独特基础条件和现实问题,分析浙江岱山渔港经济区发展优势及存在不足,认为当前存在产业链条有待完善、码头后方可用陆域不够、渔港生产与城镇风貌存在冲突、休闲渔业发展较缓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研究阐明岱山县渔港经济区高质量发展措施,包括开辟新的岸线和陆域建设渔业产业园、传统岸线保留避风系泊功能同时建设美丽渔港发展休闲渔业、结合美丽渔村建设促进渔旅融合发展等。探索提出产业集群发展、提升水产加工水平、促进交易物流发展、打造地方海鲜特色品牌、传统渔港与城镇和谐发展、大力发展休闲渔业等我国渔港经济区高质量发展措施的建议。


5种氧化型减菌剂对罗非鱼片品质及蛋白质的影响
《食品科学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罗非鱼片为原料,考察5种常见氧化型减菌剂(H2O2溶液、ClO2溶液、NaClO溶液、臭氧水和微酸性电解水)的减菌效果及其对鱼片质构特性、色泽及肌原纤维蛋白(myofibrillar protein,MP)氧化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减菌率达80%时各氧化型减菌剂的质量浓度和作用时间分别为:1 500 mg/L H2O2溶液浸泡8 min;200 mg/L ClO2溶液浸泡10 min;200 mg/L NaClO溶液浸泡10 min;9 mg/L臭氧水浸泡10 min;30 mg/L微酸性电解水浸泡20 min。在上述5种减菌条件下对鱼肉色泽、质构特性、MP氧化情况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发现减菌处理后的罗非鱼片硬度、L*值增大,a*值减小,MP质量浓度、总巯基含量下降,羰基含量升高,表面疏水性基团数量增加,其中微酸性电解水和NaClO溶液处理组蛋白质的变性程度最明显;蛋白荧光强度降低,其中微酸性电解水处理组降低幅度最大;MP的α-螺旋和β-转角相对含量降低,β-折叠和无规卷曲相对含量增加,其中微酸性电解水处理组蛋白质二级结构变化最显著(P<0.05);MP发生不同程度的降解,微酸性电解水处理组降解程度高于其他处理组。综上所述,氧化型减菌处理后鱼肉MP发生不同程度的氧化,其中微酸性电解水处理对蛋白质的氧化作用最强。


预算管理一体化背景下科研事业单位国库集中支付风险探析
《中国农业会计 》 2024
摘要:随着财政制度的改革,国家于 2019 年开始实施预算管理一体化.预算管理一体化的实施,提高了科研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效率和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但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风险.在诸多风险中,国库集中支付风险更加突出.为防控风险,本文结合科研事业单位国库集中支付现状,探析预算管理一体化下国库集中支付中存在的风险,并针对存在的风险提出应对建议,以期为会计实务工作和财经体制改革提供参考.


质粒介导的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理化特性与毒力差异
《微生物学通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Photobacterium damselae subsp. damselae, PDD)是一种可导致多种海洋生物患病的病原菌,比较基因组测序分析表明,具有高致病性的PDD菌株内携带大质粒pPDD1608,基因注释分析表明该质粒携带多种毒力基因和分泌系统相关基因,而对于其功能机制缺乏报道。【目的】以一株高致病性PDD为研究对象,通过诱导缺失突变获得质粒缺失菌株,比较分析野生菌株与质粒缺失株的表型与致病性相关特征差异,明确该质粒对PDD理化表型和致病力的影响。【方法】建立变温-SDS质粒去除方法,构建菌株PDD1608的质粒缺失株ΔpPDD1608;利用TSB固体培养基及扫描电镜观察分析菌株PDD1608与ΔpPDD1608的表观形态特征;通过细菌微量生化鉴定管测定菌株PDD1608与ΔpPDD1608的生理生化表型;利用K-B纸片扩散法测定菌株PDD1608与ΔpPDD1608的药物敏感性;使用指示培养基测定菌株PDD1608与ΔpPDD1608的体外磷脂酶活性和溶血性;通过注射感染许氏平鲉测定菌株PDD1608与ΔpPDD1608的致病力。【结果】变温-SDS法可有效去除菌株PDD1608的大质粒,并基于全基因组序列信息建立了特异位点PCR质粒去除效果检测方法;理化检测结果表明,质粒缺失株与野生株的药物敏感性与生理生化特性并无差异,但质粒缺失株的溶血性与磷脂酶活性显著降低;注射感染试验表明,野生株对许氏平鲉表现为高致病性,实验鱼在24h内全部死亡,而质粒缺失株对许氏平鲉致病性较低,24h死亡率仅为56.6%。【结论】通过对野生株与质粒缺失株溶血能力、磷脂酶活性及对许氏平鲉致病力的研究证实,毒力质粒pPDD1608是介导菌株PDD1608具有高致病力的重要元件。为后续深入分析该毒力质粒及染色质介导的PDD致病和毒力蛋白分泌机制提供了技术支撑与理论基础。
关键词: 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 毒力质粒 质粒消除 胞外酶活性 致病性


不同规格短须裂腹鱼肌肉营养成分差异分析
《中国畜牧兽医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规格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的营养价值差异。【方法】选取大规格短须裂腹鱼3尾(体重为425.27 g±14.99 g)和小规格短须裂腹鱼15尾(体重为72.63 g±11.31 g)。取背部肌肉(其中小规格短须裂腹鱼随机每5尾混为一个样本),测定水分、粗灰分、粗蛋白质、粗脂肪含量;使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氨基酸的组成和含量;使用气相色谱仪测定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采用氨基酸评分(AAS)、化学评分(CS)和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进行必需氨基酸营养评价。【结果】两种规格短须裂腹鱼肌肉水分和灰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大规格组鱼肌肉中粗蛋白质、粗脂肪、氨基酸总含量(ΣTAA)、必需氨基酸总含量(ΣEAA)和鲜味氨基酸总含量(ΣDAA)显著低于小规格组鱼(P<0.05)。两种规格短须裂腹鱼肌肉蛋白质ΣEAA/ΣTAA的值分别为0.41和0.42,都大于0.4;ΣEAA/非必需氨基酸总量(ΣNEAA)的值分别为0.71和0.72,都大于0.6。蛋氨酸+胱氨酸是两种规格短须裂腹鱼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其次为缬氨酸。小规格组鱼肌肉中饱和脂肪酸总量和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显著低于大规格组鱼(P<0.05),但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以及EPA+DHA、ω-3、ω-6等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大规格组鱼(P<0.05)。【结论】从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必需氨基酸营养评价、脂肪酸的营养价值等方面来看,小规格短须裂腹鱼的营养价值更高。


基于灰色-马尔科夫模型评估石雀滩海洋牧场岩礁鱼类碳储量
《渔业科学进展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石雀滩海洋牧场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褐菖鲉(Sebasticus marmoratus)、铠平鲉(Sebastes hubbsi)、厚头平鲉(Sebastes pachycephalus)等岩礁鱼类为研究对象,基于2017—2020年地笼网采捕的渔获量数据,采用元素分析法和灰色-马尔科夫模型,统计并预测了岩礁鱼类现存生物量的碳储量(以下简称岩礁鱼类碳储量)。结果显示,岩礁鱼类干样碳含量分布范围为42.95%~50.19%,平均值为(46.11±2.34)%;鲜样碳含量分布范围为11.05%~13.25%,平均值为12.30%。2017年春季、2018年冬季、2019年春季和2020年冬季鱼礁区岩礁鱼类碳储量分别为293.46、104.49、119.40和48.48 t,呈波动式下降趋势;对照区分别为21.64、59.07、6.73和0 t,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灰色-马尔科夫模型验证数据平均相对误差为8%,较GM(1,1)模型预测精度提升了12%。经预测,鱼礁区岩礁鱼类碳储量呈下降趋势,2021年春季、2022年冬季、2023年春季和2024年冬季分别为64.84、49.84、25.28和19.43t。研究结果可为评估岩礁鱼类碳汇潜力提供依据,为建立渔业碳汇基础上的海洋牧场岩礁鱼类资源开发策略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 海洋牧场 岩礁鱼类 碳储量 GM(1,1)模型 灰色-马尔科夫模型


鳜弹状病毒N蛋白与鳜c-Myc互作调控谷氨酰胺代谢机制
《水产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鳜弹状病毒(SCRV)如何调控鳜c-Myc (Sc-c-Myc)进而调控谷氨酰胺代谢的分子机制,本研究通过免疫共沉淀联合蛋白质谱寻找可能与Sc-c-Myc互作的病毒蛋白,初步分析确定为核衣壳蛋白(N蛋白);Co-IP结果显示,SCRV的N蛋白与Sc-c-Myc存在相互作用。通过PCR扩增获得了带有Flag标签序列的SCRV-N基因的ORF片段,并构建了SCRV-N蛋白过表达载体pcDNA-N-Flag;将pcDNA-N-Flag质粒转染鳜脑组织细胞系(CPB细胞系),荧光共定位结果显示,Sc-c-Myc与SCRV-N在细胞质内存在共定位现象;通过逆转录实时定量PCR(RT-qPCR)和免疫印记(Western blot)检测转染pcDNA-N-Flag的CPB细胞系中Sc-c-Myc及谷氨酰胺代谢通路关键酶(GLS1、GDH和IDH2)的表达变化,发现Sc-c-Myc、GLS1的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均显著上调。综上表明,SCRV的N蛋白与Sc-c-Myc互作促进Sc-c-Myc的表达,进而调控宿主细胞谷氨酰胺代谢途径,为SCRV防控提供了新的靶点。
关键词: 鳜 鳜弹状病毒(SCRV) 鳜c-Myc 蛋白互作 谷氨酰胺代谢


鄱阳湖凶猛性鱼类鲶和乌鳢对克氏原螯虾幼体的捕食选择性研究
《水生生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自长江禁渔以来,鄱阳湖凶猛性鱼类数量呈持续增长的态势,为明确凶猛性鱼类的捕食活动是否会对克氏原螯虾的种群造成影响,研究以鲶(Silurus asotus)、乌鳢(Channa argus)为捕食者,选择8种不同种类的饵料生物,即3种规格[小:(39.20±1.30)mm;中:(49.82±2.13)mm;大:(58.99±1.16)mm]的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幼体、鲤(Cyprinus carpio)、鲫(Carassius auratus)、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和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为猎物,分别开展鲶和乌鳢对饵料生物种类和克氏原螯虾幼体规格的选择性研究.结果表明:(1)鲶、乌鳢均喜好在夜间捕食,并且鲶、乌鳢的捕食高峰期均集中在为20:00-8:00;(2)多种饵料生物同时存在时,鲶、乌鳢均未捕食克氏原螯虾幼体,并且对鲤、食蚊鱼和日本沼虾表现出较明显的捕食偏好性.(3)同种规格克氏原螯虾幼体的组合中,鲶对小规格克氏原螯虾幼体存在明显的捕食偏好性,同时乌鳢捕食小规格克氏原螯虾幼体的数量也显著高于大规格的数量(P<0.05).(4)多种规格克氏原螯虾幼体等量混养组合中,鲶、乌鳢对小规格克氏原螯虾幼体存在明显的捕食偏好性,并且这种偏好性随克氏原螯虾幼体间规格差距增大而升高.综上,在多种饵料生物共存时,克氏原螯虾不是凶猛性鱼类的最佳猎物;但当其他饵料生物种类及数量较少时,较小的克氏原螯虾幼体依旧面临较高的捕食威胁.
关键词: 鄱阳湖 鲶 乌鳢 饵料生物 克氏原螯虾幼体 捕食选择性


喷点雪印小丑鱼的胚胎及仔、稚、幼鱼形态发育观察
《南方水产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喷点雪印小丑鱼(Amphiprion sp.)人工繁育技术,在人工模拟自然条件下对其繁殖习性、胚胎发育及胚后发育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喷点雪印小丑鱼受精卵长径为1.9~2.1 mm,短径为0.93~0.95 mm;胚胎发育主要经历受精卵期→胚盘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孵化期等;在水温为(27±0.5)℃时,受精卵约需197 h孵化出膜。初孵仔鱼全长(4.415±0.412) mm,身体透明,鳍膜明显,卵黄囊仅剩小部分残留,并已开口摄食。9日龄全长(6.813±0.835) mm,鳍膜消失,各鳍基本形成,头部开始出现纹带,进入稚鱼期。21日龄全长(10.581±2.659) mm,身体被鳞,体色、纹路开始分化。35日龄全长(15.512±4.927) mm,形成4种不同体色、纹路的幼鱼。作为人工选育的品系,喷点雪印小丑鱼胚后发育过程中最为明显的变化是幼鱼期体色、纹路等形态特征的形成与分化。
关键词: 喷点雪印小丑鱼 胚胎发育 胚后发育 仔、稚鱼 纹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