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农业强国视域下农业科技档案创新发展路径

兰台世界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现状,并从注重对农业科技档案的宣传、培养农业强国型档案管理人才、加大薄弱环节经费投入、发挥农业专家的带动作用、不断扩展农业科技档案服务方式、探索大数据技术与农业科技档案融合发展等方面提出创新管理的对策建议,以期充分发挥科技档案价值,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宝贵的数据参考。

关键词: 农业强国 科技档案 创新 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极磷虾油生物活性及高值化利用研究进展

粮食与油脂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总结南极磷虾油生物活性研究和市场开发利用现状,进一步探究未来发展方向,为南极磷虾油在养殖功能饲料、保健食品、生物医药制品等领域的深度开发应用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 南极磷虾油 生物活性 作用机理 高值化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种智能渔业设备助力水产养殖向“数字渔业”迈进

科学养鱼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渔业机械一段时期都是用料不讲究、做工粗糙、性能不稳定等的代名词.一方面是国内养殖品种和模式较多,养殖户多在户外使用渔业机械;另外,各种渔业机械性能、质量差异较大,导致问题很多.近年来,各地大力发展数字渔业,依托数字化智能设备,实现了养殖过程的实时监测、数据分析和精细化管理,从而提高了养殖效率和生产质量,农业农村部提出到2025年水产养殖机械化水平总体达到50%以上.为此,《科学养鱼》编辑部采访了华中农业大学王春芳教授,浙江大学叶章颖教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刘兴国研究员、车轩研究员,一起看看他们研发的设备,以期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借鉴和参考,进而推动养殖模式朝着更加集约化、智能化、可控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精细化管理 渔业机械 水产养殖 质量差异 养殖模式 智能设备 王春芳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梨形环棱螺11个地理种群的几何形态学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CSCD

摘要:为了摸清国内梨形环棱螺的种质资源现状,提供下一步选择育种的优质种质资源材料.通过采集江苏、安徽、上海、山东、湖南、广西、江西、贵州、湖北、浙江、广东典型分布省份的249个野生样本,对不同群体的每个个体自壳顶开始顺时针设置24个地标点,并在第11~12、12~13、13~14、14~15、15~11、15~16个地标点之间等距设置15个半地标点.基于地标点和半地标点设置结果进行普氏叠印,并删除超过上四分位的异常值.采用薄板样条曲线法进行缺失值检查,并利用主成分分析对形态学变异进行分析.对不同地理群体的普氏距离进行方差分析并根据不同群体之间的普氏距离进行聚类分析.梨形环棱螺11个地理种群外部形态的主要变异位置是壳顶及螺口上缘.不同地理种群形态特征变异的集中性较差,第1主成分和第2主成分不能显著区别区分不同的群体.11个群体大致可以划分为长江流域群体和长江以南群体两大类.不同群体的外形特征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外形差异可能与当地的生境有关.

关键词: 梨形环棱螺 地理种群 几何形态 地标 半地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西沙毗邻海域四种眶灯鱼的营养生态位

中国水产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南海西沙毗邻海域中层鱼类(mesopelagic fish)的食性及中层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生态位,本研究以南海西沙毗邻海域的4种中层鱼:亮眶灯鱼(Diaphus splendidus)、短距眶灯鱼(D.mollis)、灿烂眶灯鱼(D.fulgens)和吕氏眶灯鱼(D.luetkeni)为研究对象,运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对4种眶灯鱼的营养级、营养生态位以及主要食物来源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 4种眶灯鱼δ15N范围为8.31‰~11.08‰, δ13C范围为-21.88‰~-18.19‰;(2) 4种眶灯鱼营养级存在差异,吕氏眶灯鱼(3.75)>亮眶灯鱼(3.63)>灿烂眶灯鱼(3.57)>短距眶灯鱼(3.41);(3)灿烂眶灯鱼的营养生态位宽度最大,对饵料资源的利用能力较强,食源丰富。亮眶灯鱼的营养生态位宽度最小,对某些饵料生物选择性较强,摄食具有专一性;(4) 4种眶灯鱼之间存在一定的食物资源摄取利用的竞争关系,但吕氏眶灯鱼与短距眶灯鱼不存在竞争;(5)贝叶斯混合模型表明浮游动物是4种眶灯鱼的主要饵料生物。本研究揭示了西沙毗邻海域4种眶灯鱼的主要食物来源和营养生态位特征,为研究中层鱼类的食性特征以及营养结构关系提供了基础数据,对深入开展中层鱼类对海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等研究具有意义。

关键词: 中层鱼类 稳定同位素 生态位 眶灯鱼 食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度对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在海水-沉积物界面吸附行为的影响

中国环境科学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模拟海水-沉积物环境,分析了不同盐度影响下5种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含量变化,并解析了PFAS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等吸附行为.在设置的不同盐度实验组中,全氟辛烷磺酸(PFOS)在沉积物中的吸附能力强于相同碳氟链长度的全氟辛酸(PFOA),其中PFOS在沉积物中的吸附量大于其替代物9-氯十六氟-3-氧杂壬烷-1-磺酸钾(9Cl-PF3ONS);PFOA在沉积物中的吸附量大于其替代物六氟环氧丙烷二聚酸(HFPO-DA),而小于另一替代物六氟环氧丙烷三聚酸(HFPO-TA).PFAS的沉积物分配系数(Kd)与盐度呈正相关,随着盐度的升高,PFAS在沉积物中的吸附量随之增加.PFAS的吸附过程涉及了疏水和静电相互作用.

关键词: 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 海水 沉积物 盐度 吸附 新污染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夫鱼室内人工育苗试验

水产养殖 2024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江三角洲河网浮游植物粒径特征研究

淡水渔业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21-2022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对东江三角洲河网的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及粒径结构(小型Micro,微型Nano,微微型Pico)进行了季节性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夏季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均值明显高于其他季节。粒径组成结果显示,小型和微型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占比较高,二者浓度占比之和的年平均值为97.25%。粒径结构的季节特征显示,Micro浓度占比季节差异显著,Nano和Pico浓度占比季节差异不显著。空间特征显示,靠近珠江口的站位一般呈现出Nano浓度占比大于Micro浓度占比的规律。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 RDA)显示,Micro浓度占比与水温、pH和河宽呈正相关关系,Nano浓度占比与透明度呈正相关关系。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调查站位被明显分成了上游和下游两大类群,两大类群间浮游植物粒径组成差异显著,其中两类群中Micro、Nano叶绿素a浓度占比差异显著,Pico叶绿素a浓度占比差异极显著。另外,研究发现,两类群间差异显著的物理因子主要为盐度,差异显著的化学因子主要为pH和TP。结合RDA分析结果,推测盐度和pH是影响东江三角洲浮游植物粒径组成空间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

关键词: 浮游植物 叶绿素a粒径结构 环境因子 东江三角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金虎杂交斑三倍体血细胞特征及染色体核型分析

海洋与湖沼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三倍体金虎杂交斑(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蓝身大斑石斑鱼E.tukula♂)的细胞遗传特性.以静水压休克诱导的三倍体金虎杂交斑为研究对象,通过细胞DNA含量测定鉴定出三倍体金虎杂交斑、对三倍体金虎杂交斑进行红细胞大小、形态的比较及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显示,三倍体金虎杂交斑的DNA含量与二倍体金虎杂交斑的DNA含量的比值为1.45∶1.三倍体金虎杂交斑血细胞长轴、短轴分别为二倍体的1.34、1.14倍(P<0.01).三倍体金虎杂交斑血细胞体积、表面积分别为二倍体的2.07和1.54倍(P<0.01),三倍体金虎杂交斑血细胞核长轴、短轴、核表面积、核体积分别为二倍体的1.22、1.05、1.29、1.57倍(P<0.01).通过头肾-秋水仙素注射法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显示,二倍体金虎杂交斑的染色体数目为48,核型为2n=48=2sm+46t,NF=50,三倍体金虎杂交斑的染色体数目为72,核型为3n=72=1m+2sm+69t,NF=75,未发现有性染色体.实验结果为石斑鱼杂交种多倍体育种提供了丰富生物学基础数据.

关键词: 金虎杂交斑 红细胞形态 流式细胞术 三倍体 二倍体 染色体核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斑尖塘鳢在水产养殖中的风险评估及适生区分析

生物安全学报(中英文) 2024 CSCD

摘要:[目的]引进国外优良品种极大促进了水产养殖的发展,但过去水产外来种的风险评估主要针对疫病,很少针对生态风险进行评估.本研究首次利用欧洲外来水产种养殖风险分析框架(ENSARS)和物种分布模型(MaxEnt)对外来水产种云斑尖塘鳢在南部生态区的生态风险进行评估,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外来水产种引种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基于文献调研和实地调查收集云斑尖塘鳢生物学和生态学性状以及养殖状况等信息,用ENSARS评估该鱼的入侵风险,对其传播病原体、逃逸和产生社会经济影响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并用MaxEnt预测其在中国的适生区.[结果]云斑尖塘鳢在南部生态区具有强的入侵性,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具有中等风险,其中传播病原体的风险为中度高水平,逃逸的风险为中等水平,对社会经济产生影响的可能性较低.云斑尖塘鳢的高度适生区分布在台湾、广西、广东、海南4个省(自治区),分别占该省(自治区)面积28.71%、2.41%、14.57%、24.69%.[结论]云斑尖塘鳢的生物地理和生物生态学性状使其在南部生态区具有较强的入侵性,但在养殖过程中对逃逸、病原体传播等高风险事件的人为干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逃逸并产生影响的可能性.但云斑尖塘鳢的主产区与其适生区高度重叠,逃逸到自然水域后容易建立自然种群,因此需要加强养殖逃逸方面的管理.

关键词: 生物入侵 ENSARS AS-ISK 养殖设施 水产病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