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48份小麦品种(系)抗条锈病和条锈病基因的分子标记检测及其抗性评价
《江苏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宁夏小麦品种(系)对小麦条锈病和赤霉病的抗病水平,采用与已知抗病基因紧密连锁的特异性标记法对48份小麦材料进行分子标记检测,并对供试小麦品种(系)进行系谱分析。通过对抗条锈病和抗赤霉病典型代表基因Yr5、Yr9、Yr10、Yr15、Yr18、Yr26、Yr30和Fhb1进行检测,并对其在宁夏小麦中的分布频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48份参试品种(系)中,分别含有Yr5、Yr9、Yr10、Yr15、Yr18、Yr26、Yr30抗性基因的小麦材料有41、15、5、16、20、45、26份,占供试材料的85%、31%、1%、33%、41%、93%、54%;在所测的小麦品系中有42份供试材料携带Fhb1基因,占供试材料的87%。本研究,通过选用中国宁夏48份典型小麦品种(系)进行抗条锈病和赤霉病的分子标记检测,为作物育种和遗传研究提供有效遗传信息。
关键词: 小麦 条锈病 分子标记 基因检测 种质资源 抗性评价


利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鉴定彭阳县夏洛莱牛的纯度
《中国牛业科学 》 2024
摘要:[目的]对宁夏彭阳县10头夏洛莱牛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并与下载的48头牛的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进行比对分析,以鉴定彭阳县10头夏洛莱牛的纯度.[方法]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结果]通过对彭阳县10头夏洛莱牛全基因组数据进行分析,共检测到17,583,444个SNP位点,其基因组的核苷酸多样性(0.0016)稍微高于欧洲普通牛(0.0012)和东亚普通牛(0.0011).遗传结构分析表明,当K=3时,10头彭阳县夏洛莱牛主要为欧洲普通牛血统(64.10%~95.54%),其次是东亚普通牛血统(0.00%~32.25%)和中国瘤牛血统(3.09%~13.51%),说明彭阳县10头夏洛莱牛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东亚普通牛和中国瘤牛血统.[结论]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分析,彭阳县10头夏洛莱牛均为杂交牛.


不同生物菌肥种类及用量对青花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作物杂志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连作3年的青花菜地为供试土壤、不施任何菌肥为对照(CK),设2种生物菌肥(M和K),4个施肥量处理,分别是300(T1)、600(T2)、900(T3)和1200 kg/hm2(T4),分析不同生物菌肥种类及用量对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和青花菜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施用2种生物菌肥均可显著提高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降低pH,一定程度起到了改良土壤的作用。随着生物菌肥用量的增加,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有递增趋势。施用2种生物菌肥对可溶性蛋白、硝酸盐、Vc和可溶性固形物均有显著影响,但不同用量生物菌肥效果各异,T3处理可显著提高Vc含量,T4处理可显著提高可溶性蛋白含量。不同生物菌肥的产值和经济效益受产量和生产投入的影响,施用效果可能与生物菌肥本身所含的有效活菌数有关。综合分析,施用600 kg/hm2菌肥M综合效果最佳,施用1200 kg/hm2菌肥M次之,施用900 kg/hm2菌肥K综合效果最差,菌肥M的各用量综合效果排名靠前,农业生产中推荐施用600 kg/hm2菌肥M。


小麦农家品种武都白茧儿抗条锈病基因遗传定位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麦条锈病是由条形柄锈菌(Pst, 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引起的一种全球性重要真菌病害,严重影响小麦生产安全。发掘抗病基因,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条锈病最为经济有效和安全的方法。武都白茧儿是甘肃陇南小麦农家品种,在整个生育期都表现出中到高抗条锈病,但其抗性基因尚不明晰。为解析武都白茧儿的条锈病抗性遗传机制,本研究利用抗病亲本武都白茧儿和感病亲本辉县红配制杂交组合,利用条锈菌生理小种V31/lab对其F2和F2:3群体进行苗期接种鉴定,结合混池测序和连锁分析定位抗性基因。结果表明,武都白茧儿对V31/lab抗性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暂命名为yrWUD。根据F2群体的混池外显子捕获测序和混池转录组测序结果,开发了12个高通量的KASP标记;通过连锁分析,将yrWUD定位在4AL染色体的2.6 cM遗传区间内,与侧翼标记4AL36和4AL11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9 cM和1.7 cM,对应13 Mb的物理区间(4A:610.26~623.35 Mb),其中3个抗病相关基因TraesCS4A02G329100、TraesCS4A02G330000和TraesCS4A02G330100在抗感池中差异表达,推测为yrWUD的候选基因。本研究定位了武都白茧儿的抗性基因yrWUD,用KASP标记4AL36在自然群体中检测了该基因的等位基因,研究结果为小麦抗条锈病育种提供了新基因和分子标记。
关键词: 小麦 条锈病 基因定位 分子标记 BSE-seq BSR-Seq


宁夏扬黄灌区玉米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24
摘要:[目的]分析膜下滴灌施肥对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阐明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的技术优势,解决宁夏扬黄灌区玉米水肥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方法]在相同施肥水平条件下,以常规大水漫灌(6 000 m3/hm2)为对照,在滴灌定额为3 750m3/hm2的基础上设置不覆膜滴灌和膜下滴灌2个处理,研究不同灌水处理对玉米光合特性、产量、水肥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在玉米抽雄期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比漫灌处理分别提高1.5%、11.0%,比不覆膜滴灌处理分别提高6.1%、3.2%。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通过提高玉米收获穗数、穗粒数和百粒重从而提高玉米产量,比漫灌处理增产8.6%,比不覆膜滴灌处理增产8.2%。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降低玉米耗水量,比漫灌处理降低28.4%,灌水利用效率提高73.6%,水分利用效率提高52.0%;同时提高了玉米氮磷钾肥偏生产力,比漫灌处理分别提高8.5%、8.6%、8.5%。与漫灌处理相比,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在成本投入增加26.9%的基础上获得了最高的经济效益,比漫灌处理增加808.4元/hm2,收入提高8.1%,比滴灌不覆膜处理增收787.5元/hm2,收入提高7.8%。[结论]在滴灌定额为3 750m3/hm2基础上采用膜下滴灌施肥可在节水37.5%的基础上实现增产和增收,该技术在宁夏扬黄灌区表现出一定的优势,可以应用于该地区的玉米生产。
关键词: 宁夏扬黄灌区 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 玉米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宁夏设施栽培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生态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集约化设施栽培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宁夏设施蔬菜集约种植区采集设施栽培土壤和临近的露天大田土壤,以露天大田土壤为对照.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结合FUNGuild工具,分析设施土壤与大田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功能类群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的差异.结果表明:(1)设施栽培导致了土壤真菌群落α多样性的降低,与大田土壤相比,设施土壤Pielou均匀度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平均最近分类单元距离和平均成对距离分别显著降低了 20.54%、21.92%、29.82%和16.35%;(2)设施栽培显著改变了土壤真菌群落组成与结构,且该变化具有地区化差异,设施土壤中赤霉菌属(Gibberella)、鬼伞属(Coprinellus)等真菌属相对丰度显著降低,闭小囊菌属(Kernia)、腐质霉属(Humicola)、小囊菌属(Microascus)、镰刀菌属(Fusarium)和新赤壳属(Neocosmospora)等真菌属相对丰度显著增加;(3)设施栽培降低了土壤真菌网络的复杂性和稳定性.与大田土壤相比,设施土壤真菌共现网络节点数、边数、直径、平均度、平均路径长度、聚类系数和模块化程度分别降低了 30.20%、79.68%、45.57%、70.89%、37.26%、47.43%和 10.00%,鲁棒性降低 43.75%,最大易损度增加 72.51%;(4)设施栽培显著改变了土壤真菌功能类群的组成与结构,病理营养型、共生营养型、病理-腐生营养型真菌和丛枝菌根真菌相关功能类群在设施土壤中相对丰度显著降低,病理-腐生-共生营养型真菌和植物病原真菌相关功能类群在设施土壤中显著富集;(5)设施栽培改变了影响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关键环境因子,年均温是设施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硝态氮是大田土壤真群落多样性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了解高强度人为干扰下的设施栽培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为设施土壤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基于AMMI模型和GGE双标图分析荞麦品种的稳产性及适应性
《新疆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评价荞麦新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和生态适应性.[方法]选择 5 个荞麦品种(系)在 6 县(区)点试验数据,基于AMMI模型和R语言的GGE-Biplot软件包相结合的方法,对宁夏南部山区不同气候区荞麦品种多年多点试验进行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荞麦品种的丰产性、稳定性、适应性、代表性等.[结果]荞麦试点以半干旱区的西吉县或原州区、半干旱区易旱区的海原县、中部干旱带的盐池县代表性较好.固荞1 号和固荞3 号新品种的丰产性、稳定性和生态适应性最佳.[结论]以AMMI模型分析与大田生产验证相结合综合评价荞麦品种的稳定性方法可行,结果可靠,验证效果良好.
关键词: 荞麦 AMMI模型 GGE-Biplot 稳定性与适应性


国审春小麦宁春59号选育与栽培技术
《种子科技 》 2024
摘要:宁春59号是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以雁麦草/中国春(从美国农业研究署引进的杂交后代中间材料)为母本,以A2855(引进的综合性状优异的墨西哥材料)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春小麦新品种,2022年5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220066),该品种表现出优质、高产、稳产、广适、适合轻简化栽培等特点,适宜在我国西北春麦区水浇地上种植。基于此,介绍了宁春59号的选育过程、品种特性及其栽培技术要点,旨在为其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


宁南黄土区中庄小流域山杏天然更新对人工调控措施的响应
《甘肃林业科技 》 2024
摘要:天然更新是森林健康、生态系统动态与平衡、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本研究以宁夏南部黄土区主要造林树种山杏人工林天然更新幼苗为例,采用凋落物去除、活地被物去除、1/2垂直冠幅去除、1/2水平冠幅去除4种人工调控措施,分析其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指标的影响,为最佳人工调控措施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4种人工调控措施及对照生长季山杏幼苗株高生长量大小顺序为1/2水平冠幅去除>地被物去除>凋落物去除>1/2垂直冠幅去除>对照,株高生长提高率大小顺序为1/2水平冠幅去除(57.0%)>地被物去除(51.3%)>1/2垂直冠幅去除(45.0%)>凋落物去除(44.7%)>对照(32.7%);(2)生长季地径生长量大小顺序为地被物去除>凋落物去除=1/2垂直冠幅去除>1/2水平冠幅去除>对照,地径生长提高率大小顺序为地被物去除(52.4%)>1/2垂直冠幅去除(34.9%)>凋落物去除(28.8%)>1/2水平冠幅去除(27.4%)>对照(20.2%)。通过仅1年的观测研究,发现4种人工调控措施对山杏人工林天然更新幼苗密度和生长影响较弱,即人工调控效应不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