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根癌农杆菌介导草莓遗传转化研究
《核农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带有内含子gus基因的瞬时表达,研究影响根癌农杆菌介导"鬼露甘"草莓遗传转化的若干因素。结果表明:草莓叶片外植体对卡那霉素较为敏感,适宜的筛选浓度为20mg/L,可明显抑制非转化组织的生长;300mg/L的羧吩青霉素可有效抑菌,对外植体生长影响也较小;预培养2-4d有利于转化;共培养2-3d有利于提高转化频率并避免了农杆菌的过度生长;OD600nm值为0.4的菌液侵染10min效果最佳。再生植株经PCR检测初步证明gus基因已成功整合到草莓基因组中。


施用稀土元素镧对南非马唐生长及若干生理特性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盆栽试验研究喷施和土施条件下稀土元素镧对禾本科牧草南非马唐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论是喷施还是土施,镧均显著提高南非马唐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等保护酶的活性,降低其叶片丙二醛(MDA)含量,从而减轻了南非马唐生长过程中活性氧(ROS)对细胞膜、叶绿体膜的过氧化伤害,维护叶片光合机能。施用稀土元素镧能显著增加南非马唐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提高净光合速率(Pn),促进生长,增大叶面积,最终显著增加了南非马唐的干物重。收获时,地上部干重,喷施镧比对照提高了5.60%~14.45%,土施提高了4.00%1~2.85%;根干重喷施提高了6.28%2~0.96%,土施提高了7.01%2~1.18%,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在同一施镧水平上,喷施的干物质积累和土施的无显著性差异。本试验看出,土施稀土元素的量比喷施的量提高12~倍即可,这样不仅有利于促进南非马唐生长,而且可以避免稀土元素在土壤中积累过多而影响生态环境。


福建省致病疫霉交配型、甲霜灵敏感性及生理小种组成分析
《植物保护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福建省致病疫霉的群体结构及其变化特点,对2001—2007年分离自11个市(县)的番茄和马铃薯产区的致病疫霉菌株进行交配型、甲霜灵敏感性及生理小种测定。交配型测定的187个菌株中,181株为A1交配型,1株为A2交配型,1株为A1,A2交配型,1株为自育交配型,其余3株交配型未知。对187个菌株的甲霜灵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高抗、中抗和敏感菌株分别占97.3%、2.1%、0.5%。生理小种测定结果表明,供试的11个抗性基因均可被克服,其毒性频率在3.3%~100%之间,51个菌株存在30个生理小种,其中小种3.7出现频率最高,为13.7%,是福建省优势生理小种类型;其次为小种3.4.7,发生频率为9.8%。


黄曲条跳甲室内饲养方法的改进
《昆虫知识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介绍一种饲养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Fabricius)的改进新方法,采用分隔式养虫笼饲养成虫和萝卜"凹"型孔饲养幼虫,结果表明,使用该方法进行饲养,卵的成活率可达89.3%,1~3龄幼虫的存活率为65.0%~70.0%,蛹的存活率达80.0%,可以有效实现黄曲条跳甲的室内饲养。


番鸭呼肠孤病毒弱毒株在免疫番鸭体内的分布及排毒规律
《中国兽医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番鸭呼肠孤病毒(Muscovy duck reovirus,DRV)B37弱毒株经肌内免疫1日龄雏鸭,应用RT-PCR检测病毒核酸,以阐明病毒在体内分布及排毒规律。结果表明,B37株免疫雏鸭后4h,即可在血液、心、肝、脾组织中检出DRV RNA;接种后8h,血液、心、肝、脾、肺、肾、胰腺均可检测到DRV RNA;接种后3d,喉头和泄殖腔棉拭子可检出DRV RNA;接种后14d,喉头和泄殖腔棉拭子已不能检出DRV RNA;接种后28d,肺、肾和胰腺均已不能检出DRV RNA;接种后42d,血和心脏已不能检出DRV RNA;接种后49d,所有组织均已不能检出DRV RNA。因此,DRV弱毒在血液、心脏中分布时间为接种后4h~35d,在肝、脾组织中分布时间为4h~42d;肺、肾和胰腺的分布时间为8h~25d;向外界排毒时间为3~14d。


番鸭呼肠孤病毒病病原学研究
《生物技术通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番鸭呼肠孤病毒(Muscovy duck reovirus,MDRV)为番鸭"肝白点病"的病原体。该病毒自1972首次从发病番鸭中分离出来后,国内外各学者相继对各自分离株进行了研究,并在病毒特性、病毒基因组及病毒编码蛋白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就该病毒的特性、基因组及其编码蛋白的研究作一综述,并指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


60日龄内玉山黑猪小肠形态学发育的研究 Ⅰ.小肠绒毛的密度、高度、宽度和杯状细胞数量的变化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定量组织学方法对0、3、20、40、43、45、46、47、50、53、56和60 d玉山黑猪的十二指肠近端、远端、空肠及回肠的形态学变化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表明,玉山黑猪各小肠段的绒毛密度出生时最大,随着日龄的增长均呈下降趋势,断奶后2 d密度变化差异极显著;在0~60 d各小肠段的绒毛高度变化差异极显著,其中十二指肠近、远端绒毛于20 d高度达到最大,空、回肠绒毛于3 d达到最高;在0~60 d各段小肠绒毛的宽度变化差异极显著,其中十二指肠绒毛宽度于40 d达到最宽,空、回肠绒毛宽度于43 d达到最宽。断奶对绒毛密度、高度、宽度等指标有短暂的影响,但2~3 d后就迅速恢复。


施氮对禾本科牧草硝酸盐积累和氮素回收率的影响
《草业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盆栽试验,研究4种氮肥水平下杂交狼尾草和墨西哥玉米在不同生长期叶和根的硝酸盐含量,茎叶粗蛋白含量以及不同氮肥水平的氮素利用率。结果表明,杂交狼尾草叶和墨西哥玉米根的硝酸盐含量受施氮量影响较大,二者之间都呈正相关。从生长过程来看,随着牧草的生长,叶的硝酸盐含量有少量升高,根的硝酸盐含量先升高后降低,但在氮肥水平下,2种牧草各个时期的硝酸盐含量均低于硝酸盐有毒限量指标0.25%。另一方面,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2种牧草的粗蛋白含量逐渐升高,杂交狼尾草粗蛋白含量最高达23.23%,墨西哥玉米粗蛋白含量最高达25.80%,但2种牧草的干物质生产效率、粗蛋白质生产效率和氮素表观回收率均降低,说明施氮量越大,氮素利用效率越低,损失率也越大。从生长过程来看,随着2种牧草的生长其粗蛋白含量均逐渐降低。综合考虑,笔者认为在山地红壤中种植杂交狼尾草和墨西哥玉米以施纯氮200 kg/hm2就能满足牧草高产优质的生产需求。


转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青枯雷尔氏菌生物学特性
《中国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采用电击法对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进行gfp/luxAB基因双标记,研究标记前后菌株的生长差异、以及侵染性和致病性的变化。【方法】通过电击法进行青枯雷尔氏菌的遗传转化,采用番茄组培苗对标记菌株的侵染条件和侵染过程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成功地采用gfp/luxAB基因标记了青枯雷尔氏菌。标记后的菌体细胞形状与亲本菌株形状相同,均为长椭圆形,近杆状,整个细胞呈现绿色荧光,PCR结果表明,从标记青枯雷尔氏菌菌株的基因组DNA中扩增出约3.0kb的gfp基因片段。标记菌在对数生长期,荧光素酶活性快速增加,到稳定期,荧光素酶活性降低。在无选择压力条件下连续移植20次,仍然保持均匀而且强烈的绿色荧光,荧光稳定性保持在100%。gfp基因标记前后的菌株在培养的最适温度、最佳pH值及生长曲线上基本一致,在番茄组培苗内的侵染路线相同,致病力均达到90%以上。【结论】将gfp和luxAB融合基因成功转入青枯雷尔氏菌,融合基因在标记菌株中的表达高效稳定。导入的gfp基因对宿主的生长特性及致病性没有影响。
关键词: 青枯雷尔氏菌 电击法 gfp/luxAB基因


SPAD值与杂交狼尾草施氮水平和农艺性状的关系
《热带作物学报 》 2008 CSCD
摘要:采用盆栽试验探讨利用叶绿素计(Chlorophyll MeterSPAD—502)预测杂交狼尾草粗蛋白含量和牧草的施氮水平。试验设5个氮肥水平(纯氮量0,100,200,300,400kg/hm2)和3次重复,利用叶绿素计读取不同氮水平不同时期杂交狼尾草倒数第3片叶子的SPAD值,同时测定部分农艺性状和茎叶粗蛋白含量。结果表明,杂交狼尾草的SPAD值和粗蛋白含量是随着牧草的生长而逐渐降低,分蘖数、株高和生物产量随着牧草的生长而提高;杂交狼尾草的SPAD值与其施氮水平、分蘖数、株高、产量和茎叶粗蛋白含量都成正相关,与牧草的株高相关性最小且都不显著;与牧草的分蘖数和产量相关性大,接近或达显著水平;与牧草的茎叶粗蛋白含量相关性最大,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因此,利用SPAD值可用来预测杂交狼尾草茎叶粗蛋白含量,进而诊断杂交狼尾草的氮素营养水平,为牧草的合理施肥提供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