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电子束辐照对朱砂叶螨成螨存活和繁殖力的影响
《核农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朱砂叶螨成螨为试材,研究了电子加速器辐照处理对成螨存活和繁殖的影响,以为叶螨的辐照检疫处理提供依据。叶螨成螨用0.4、0.8、1.2、1.6、2.0kGy辐照处理后于室温(28℃~30℃)自然光照下饲养,每天检测死亡率、产卵及其孵化情况。结果表明,成螨死亡率随剂量增加而增加,相关和回归分析显示,剂量与机率值(死亡率的转换值)的相关系数显著,辐照后24和48h时99.9%致死率对应的预测剂量分别为5.615和3.147kGy。2.0和1.6kGy处理后成螨完全不育,全部死亡的时间分别为96h、168h。1.2、0.8和0.4kGy处理后成螨在整个观察期内(168h)均保持一定的存活率,但无繁殖能力,其中0.4kGy处理可产卵,卵可孵化但未见幼螨发育;1.2、0.8kGy处理可产卵,但卵未孵化。0.4kGy电子束处理可作为防治朱砂叶螨的有效检疫剂量。


不结球白菜雄性不育新种质不育系与保持系的生理生化分析
《上海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新选育成的不结球白菜不育新种质及其保持系为试材,对不同时期的保持系和不育系的叶片、花蕾和花朵进行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脯氨酸、O_2~-·、丙二醛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3种保护酶的测定。结果表明:在营养生长期,不育系叶片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其保持系相近,而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显著低于保持系;在盛花期,不育系叶片中的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均高于其保持系。不育系花蕾和花朵的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低于其保持系,而O_2·和丙二醛含量高于其保持系。
关键词: 不结球白菜 不育系 保持系 可溶性蛋白质 脯氨酸 丙二醛 保护酶


不同抽薹性不结球白菜抽薹过程中碳氮指标的分析
《植物生理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抽薹性不同的不结球白菜自交系为材料,研究了抽薹前后6个发育阶段叶片中碳水化合物、可溶性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可溶性总糖、蔗糖、淀粉含量在花芽分化时不断升高,分化完成后下降,抽薹时又有所升高;还原糖仅在花芽分化中期升高;三个自交系相比,晚抽薹自交系08-1P-89在花芽分化时糖含量最高;可溶性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变化趋势与可溶性总糖基本一致,但游离氨基酸含量在抽薹时明显下降,整个过程中晚抽薹自交系含量都最高;在花芽分化过程和抽薹期,碳氮比呈升高趋势。
关键词: 不结球白菜 花芽分化 抽薹 碳水化合物 可溶性蛋白质 游离氨基酸


姜曲海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及亚型的检测与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异种器官移植和抗病育种提供依据,观察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PERV)在姜曲海猪基因组中的分布情况及遗传特性。从姜曲海猪保种群中随机选择30头母猪,采集耳组织样品,应用PCR和RT-PCR技术分别检测PERV前病毒DNA和mRNA,根据env基因亚型env-A、env-B、env-C,鉴定每头猪携带的PERV亚型;同时,对PERV的env基因亚型进行扩增、克隆、测序。结果表明,所检测的30头姜曲海猪均带有PERV前病毒DNA,耳组织中均有PERV表达。所有个体均携带env-A、env-B、env-C等3种亚型,姜曲海猪env-A、env-B、env-C与其他猪种分别存在1、0和8个碱基差异;2个个体有2种基因型表达,28个个体有env-ABC基因型表达。说明姜曲海猪种群携带PERV,而且均具有转录活性,亚型全部是env-ABC;姜曲海猪2种亚型存在基因多态性,从生物安全角度考虑,该猪种不适宜作为异种移植供体。
关键词: 内源性逆转录病毒 姜曲海猪 亚型 抗病育种 异种移植


浙东白鹅生长曲线及拟合分析
《中国畜牧兽医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运用Logistic、Gompertz和Von Bertalanffy 3种非线性模型对浙东白鹅0~8周龄的生长曲线进行分析及拟合比较。结果表明,浙东白鹅公、母鹅在3周龄前生长曲线基本一致,之后一直到8周龄公鹅明显高于母鹅;3种曲线模型拟合度均达到0.99以上,其中Gompertz曲线模型在拟合度和预测极限生长量拐点周龄和最大周增重等方面相对较好。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浙东白鹅公鹅的拐点体重高于母鹅,拐点周龄性别间差异不大。本研究对不同性别浙东白鹅的生长模式及其对营养环境的需求进行了初步探讨,为开展浙东白鹅的规模化养殖提供参考。
关键词: 浙东白鹅 生长规律与曲线 Gompertz模型 拟合曲线


农业低碳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
《上海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农牧生产系统固碳增汇减排技术、外源碳控制与减排技术、农牧业生产耦合模式与技术等方面介绍了国内外农业低碳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并指出发展低碳农业是我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