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鸟苷酸激酶OsGK1对水稻种子发育至关重要
《中国水稻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水稻粉质皱缩突变体fse2进行表型分析及基因克隆,为阐明水稻淀粉合成机制以及胚的发育奠定基础。【方法】fse2来自粳稻品种滇粳优1号的MNU(N-甲基-N-亚硝基脲)诱变突变体库。本研究考查了突变体fse2籽粒的理化性状,利用扫描电镜和半薄切片观察了淀粉颗粒的结构;构建了fse2与N22的F_2群体,通过图位克隆及转基因互补验证确定目标基因;通过qRT-PCR以及GUS活性染色对FSE2进行组织表达分析;免疫印迹分析了突变体中淀粉合成相关基因以及线粒体基因的蛋白变化。【结果】fse2籽粒粉质皱缩,千粒重显著下降;胚乳中淀粉颗粒变小变圆,排列松散,不能形成正常的复合淀粉颗粒;突变体中总淀粉、直链淀粉含量均显著下降,脂肪含量显著上升,突变体淀粉的糊化特性发生明显改变。FSE2编码一个线粒体和质体双定位的鸟苷酸激酶(guanylate kinase),命名为OsGK1。OsGK1在各器官中组成型表达,并在花后6 d的胚乳中表达水平最高。突变体胚乳中淀粉合成相关蛋白水平显著降低,尤其是AGPS2b和PHOI。此外,突变体fse2的胚发育严重受损,导致种子纯合致死;线粒体定位的AOX积累显著增强,而野生型中几乎检测不到,表明线粒体呼吸途径受损。【结论】由于OsGK1的功能缺陷,导致水稻种子中线粒体和造粉体发育异常,进而产生了胚致死以及胚乳粉质皱缩的表型,因此OsGK1对水稻种子的发育至关重要。
关键词: 水稻 粉质皱缩胚乳 鸟苷酸激酶 种子发育 淀粉合成


上海地区草莓灰霉病病菌种群抗药性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阐明上海地区草莓灰霉病病菌对常用杀菌剂的抗药性水平,采用区分剂量法测定2016年、2017年采集的319株草莓灰霉病病菌(Botrytis cinerea)对9种杀菌剂的抗性,并对菌株的多重抗药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灰霉病病菌菌株对咪鲜胺(prochloraz,简称Pro)、环酰菌胺(fenhexamid,简称Fen)均表现敏感,而对多菌灵(carbendazim,简称Car)、乙霉威(diethofencarb,简称Die)、吡唑醚菌酯(pyraclostrobin,简称Pyr)、嘧菌酯(azoxystrobin,简称Azo)、啶酰菌胺(boscalid,简称Bos)、嘧霉胺(pyrimethanil,简称Pyr)、嘧菌环胺(cyprodinil,简称Cyp)等表现为抗性的菌株占比分别为71. 22%、50. 70%、65. 61%、66. 30%、31. 26%、27. 04%、24. 38%;灰霉病病菌种群在地区间对不同药剂的抗药性水平不同,在上海市闵行区采集的菌株对所有供试药剂以敏感菌株为主,崇明区的敏感种群与抗性种群比例相当,而嘉定区和青浦区则是以抗性菌株占主导地位,抗性菌株占比分别为91. 89%、84. 42%;在田间草莓灰霉病病菌种群中,共检测到9种多重抗药性表型,分别为Azo~R、Car~R、Pyr~R、Car~RPyr~R、Car~RAzo~R、Car~RBos~R、Car~RAzo~RPyr~R、Car~RBos~RAzo~R、Car~RBos~RAzo~RPyr~R。表明,上海地区草莓灰霉病病菌种群对多菌灵、嘧菌酯、吡唑醚菌酯基本丧失了敏感性,多药剂抗药性种群以Car~RAzo~R、Car~RAzo~RPyr~R、Car~RBos~RAzo~R、Car~RBos~RAzo~RPyr~R等为优势亚种群,抗性治理措施中推荐使用咪鲜胺和环酰菌胺交替防治灰霉病。
关键词: 上海地区 草莓灰霉病病菌 杀菌剂 抗药性 敏感性 抗药性表型 多重抗药性


不同施肥时期对水稻机插秧苗素质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以南粳9108为供试品种,探讨机插水稻育苗时在总施肥量不变的前提下,将苗床肥用作追肥对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时期追施肥料对秧苗叶龄动态无显著影响。前期施肥(苗床培肥)秧苗成苗率、茎基宽、根冠比等指标都较为优良,但秧龄第18天以后根系活力下降显著,叶色变淡,叶片面积也相应变小;后期追肥(13 d)能使叶色保持浓绿,茎秆也较为健壮,但是成苗率下降显著,根冠比及根系活力也相对较弱;中期施肥(7~10 d)秧苗各项性状良好,生育期内生长稳定一致,素质健壮。在生产实践中,以播后7~10 d追施肥料最佳。


GEM技术浓缩纯化O型口蹄疫病毒灭活抗原方法的建立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验证利用革兰氏阳性增强基质颗粒(GEM)浓缩纯化口蹄疫病毒(FMDV)抗原的可行性。[方法]将含有3个自溶素基序的锚钩蛋白基因(PA)与针对O型口蹄疫病毒特异性纳米抗体基因(VHH)串联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 ET-32a(+)中,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 ET-VPA,将其转化大肠杆菌宿主菌BL21(DE3),表达获得融合重组蛋白VPA。先将GEM颗粒与重组蛋白VPA在37℃孵育30 min,离心,取沉淀用适量的FMDV抗原液重悬,再经一步低速离心,获得沉淀即为浓缩纯化的口蹄疫病毒抗原。利用SDS-PAGE、Western-blot、蛋白含量测定及146S测定等方法对浓缩纯化方法的可行性进行鉴定,并通过动物免疫试验初步验证浓缩纯化后抗原的免疫原性。[结果]VPA融合蛋白能够在大肠杆菌中部分可溶性表达。作为接头蛋白,VPA既能与GEM颗粒结合,又能与FMDV抗原结合。SDS-PAGE与Western-blot结果表明:FMDV通过GEM法得到有效纯化;146S测定结果表明FMDV的回收效率达到99%;总蛋白含量测定结果显示口蹄疫抗原杂蛋白去除率达到90%;动物免疫试验结果显示GEM技术纯化后的FMDV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结论]利用GEM技术浓缩纯化口蹄疫病毒抗原是可行的。


紫叶紫薇新品系叶色变化转录组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紫叶紫薇新品系的叶片进行RNA-Seq测序和分析,共获取145 338条Contig,得到组装的Unigene有53 654条,平均长度1 186.25 bp。32 667条Unigene可以匹配到蛋白质数据库获得注释信息,KEGG和GO注释与富集分析显示,差异DEG主要调节激素信号转导、碳水化合物代谢、核糖体代谢等生物学功能。58个表达差异基因分别对比到毛果杨和拟南芥2个模式植物的数据库,筛出与叶绿素代谢相关候选基因9个,其中2个候选基因共同参与了叶绿素兼类黄酮代谢的调控,2个候选基因可能参与类黄酮代谢过程,它们分别属于DUF547、Polyketide_cyc2、Pkinase、Calreticulin、NAD_Gly3P_dh_N、Glyco_hydro_9等13个基因家族,主要经氧化还原反应、物质能量代谢、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等机制介入紫薇叶色调控。本研究结果为探究紫叶紫薇叶色变异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


水生植物堆肥在太湖稻麦体系的适宜用量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太湖流域水体及集约化水产养殖产生大量水生植物残体,制作堆肥是主要的利用途径。本文基于稻麦稳产与土壤培肥下,研究了水生植物堆肥农田适宜施用量,促进环太湖地区水体中植物残体的高效利用。【方法】2012—2016年连续4年在环太湖地区布置田间定位试验。以目前稻麦生长季尿素氮的常规施用量270和225 kg/hm~2为基础,试验设7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对照(CK);施尿素氮(U);施用水生植物堆肥,用量分别为尿素氮的1.0、1.5、2.0、2.5和3.0倍(M_(1.0)、M_(1.5)、M_(2.0)、M_(2.5)和M_(3.0))。测定了稻麦产量、氮磷钾吸收量、土壤养分及p H变化。【结果】试验第1年,M_(1.0)、M_(1.5)处理水稻产量与常规尿素处理相当,M_(2.0)、M_(2.5)和M_(3.0)水稻产量显著提高15.4%~28.6%。试验第2至第4年,堆肥各处理与尿素处理水稻产量均无显著差异。与水稻相比,水生植物堆肥施用量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试验第1年,小麦产量基本随着有机氮施用量升高呈增加趋势,各堆肥用量处理间差异显著;试验第2至第4年,M_(2.5)和M_(3.0)处理间小麦产量无显著差异,仍显著高于尿素处理。施用堆肥处理水稻、小麦植株吸氮量均低于常规尿素处理,但显著提高了磷、钾吸收量。连续8季施用有机肥后,与常规尿素处理相比,M_(2.0)~M_(3.0)处理土壤全氮显著提高了48.7%~89.9%,M_(1.5)~M_(3.0)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提高了42.1%~104.2%,M_(1.0)~M_(3.0)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显著提高了4.5~17.9倍,土壤速效钾含量显著提高了3.4~11.2倍。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常规尿素处理土壤pH下降,而有机肥施用处理土壤pH提高0.66~1.31个单位,随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稻麦产量与土壤碳氮及钾含量显著正相关。【结论】水生植物制备有机肥,不仅是太湖流域水生植物废弃物的有效出路,合理施用水生植物堆肥还可以提高稻、麦产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作物对磷钾的吸收,减缓土壤酸化程度,是太湖农作区经济和环境双赢的技术措施。综合考虑稻、麦产量与控制农田磷钾过量,水生植物堆肥施用量应控制在1.5倍于常规尿素氮的有机肥氮施用量较为合适。
关键词: 水生植物有机肥 水稻–小麦 籽粒产量 养分吸收 土壤肥力


应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江苏水稻种子携带的水稻恶苗病菌
《中国水稻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江苏省水稻主栽品种种子携带水稻恶苗病原菌的情况。【方法】采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对江苏65个水稻主栽品种种子携带藤仓镰孢、层出镰孢、拟轮枝镰孢和Fusarium andiyazi等4种水稻恶苗病菌进行检测。【结果】65个品种中有54个品种的种子样本携带恶苗病菌,表明江苏省稻种携带水稻恶苗病菌是一种普遍现象。其中,藤仓镰孢为优势种,检出率高达83.07%,其次是层出镰孢和Fusarium andiyazi,检出率分别为12.30%、6.15%,但供试的65个品种种子均未检测到携带有拟轮枝镰孢。【结论】该技术可用于水稻种子携带恶苗病菌的快速检测。


不同机插育秧方式对麦秸还田水稻花后光合特性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麦秸全量还田条件下不同机插育秧方式对水稻光合特性的影响,选用适合淮北地区栽种的4个代表性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钵苗和毯苗2种育秧方式,研究淮北地区麦秸全量还田条件下不同育秧方式对水稻不同生育期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毯苗育秧处理比较,钵苗育秧使成熟期水稻叶面积指数下降,对比叶质量没有明显影响。移栽后各期钵苗育秧水稻的SPAD有增加趋势,增幅因品种而异。钵苗育秧移栽后85 d剑叶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均明显高于毯苗育秧水稻,气孔限制值下降,但穗后处理间的叶片胞间CO_2浓度和水分利用效率差异不大。以上结果表明,钵苗育秧水稻生殖生长前、中期剑叶光合能力较强,但光合功能衰退速度略快于毯苗育秧水稻。


不同芥菜的滋味及挥发性成分变化规律
《食品科技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理化分析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HS-SPME-GC-MS)对新鲜芥菜、腌制芥菜及脱盐芥菜的滋味和挥发性成分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鲜芥菜经腌制发酵,其总酸含量增加、总糖含量下降,腌制芥菜经过脱盐之后,其总酸、总糖、氨基酸态氮、氯化钠、亚硝酸钠含量损失50%左右。新鲜、腌制、脱盐芥菜共鉴定出53种挥发性成分,分别为10种、38种、25种。腌制加工使芥菜挥发性成分的数量增加,酯类、酸类、醛类、腈类的相对含量也相应增加,脱盐处理使芥菜挥发性成分的数量减少,酯类、酸类、硫化物、腈类的相对含量相应减少。
关键词: 芥菜 滋味 挥发性成分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