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62份甘肃小麦品种(系)抗条锈性评价及抗病基因检测
《植物病理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甘肃主栽小麦品种(系)对小麦条锈病的抗性水平及部分抗条锈病基因的分布,本研究利用小麦条锈菌主要流行生理小种CYR31、CYR32、CYR33、CYR34,对62份甘肃近年育成的小麦品种开展温室苗期分小种抗病性鉴定及田间自然发病圃成株期抗病性鉴定,并利用基因芯片检测其所携带的抗条锈基因.苗期鉴定结果表明,在供试的62份小麦材料中,有 61 份(98.4%)、53 份(85.5%)、45 份(72.6%)及 32 份(51.6%)材料分别对 CYR31、CYR32、CYR33 和 CYR34 表现抗病.结合成株期抗病鉴定结果,20份(32.26%)材料表现全生育期抗性,21份(33.87%)材料表现成株期抗性,21份(33.87%)表现为感病.分子检测结果表明,携带 Yr17、Yr26、Yr29、Yr30、YrAK58、Yr75、Yr78、Yr80、Yr82、YrSP、QYrqin.nwafu-2BL和QYr.nwafu-4BL基因的材料分别有5、14、4、24、6、16、4、9、4、3、42和12份,同时携带2~6个抗条锈病基因的材料分别有18、14、9、2和1份,占71.0%.本研究系统揭示了当前甘肃省小麦品种(系)抗病性水平及所携带的抗病基因,为小麦抗病育种及抗病基因的合理布局提供了理论依据.


分离菌株DT-08C的鉴定及其除草活性和对作物的安全性
《微生物学通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猪殃殃为作物田的主要恶性杂草之一,目前的防除仍以化学方法为主,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微生物除草剂具有靶标性强、对环境安全等优点,对发展新型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的】筛选无污染、无危害、强除草的生防菌株,为微生物除草剂提供新的菌种资源。【方法】通过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菌株,采用孢子悬浮液测定菌株除草活性和安全性,运用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transcribedspacer,ITS)和转录延伸因子(EF-1α,EF-1/EF-2)基因鉴定,并通过MEGA7.0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最后通过菌落直径和菌丝干重结合血球记数法分析菌株适宜生长和产孢的环境条件。【结果】经分离纯化筛选获得一株菌,命名为DT-08C。经形态学特征和rDNAITS序列分析,分离菌株DT-08C鉴定为芍药镰刀菌(Fusariumpaeoniae),命名为Fusarium paeoniae DT-08C。该分离菌株对猪殃殃的致病率达到47.22%-93.93%,对蚕豆、豌豆、玉米、白菜、番茄、黄瓜和辣椒安全。最适菌落生长和产孢的培养基分别为PSA和燕麦片培养基。【结论】菌株DT-08C对猪殃殃的致病性强,对蚕豆、豌豆、玉米、白菜、番茄、黄瓜和辣椒等作物安全,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广,属于F.paeoniae。上述结果为下一步田间应用提供了菌株资源和试验基础。
关键词: 芍药镰刀菌 杂草 除草活性 作物安全性 生物学特性 生物防治


五个榛子品种引种青海后的生长状况调查
《青海农林科技 》 2023
摘要:本研究从辽宁大连地区引进5个榛子品种在青海地区进行初步试验,通过测定并比较地径、株高、冠幅、轮枝数、结果数等生长指标,筛选出适应性较强的品种.结果表明:5个品种均能较好的适应青海地区环境条件并能够正常的进行生长发育,不同的品种间生长有所差异,辽榛6号、达维综合性状较好,更适宜在青海地区推广栽培.


青海九个核桃新品种引种的抗寒性
《北方园艺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以“辽宁1号”“新新2号”“新早丰”“中林3号”“薄丰”“晋龙1号”“孝核1号”“扎343”和“鲁光”9个核桃品种的一年生休眠期枝条为试材,采用人工模拟降温胁迫处理的方法,研究不同低温胁迫(4、-20、-25、-30、-35、-40℃)处理对9种核桃枝条相对电导率(REC)、可溶性蛋白质(S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并采用隶属函数法对各核桃品种的抗寒性生理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筛选适宜青海地区栽培的抗寒性强的核桃品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随着胁迫温度的降低,9个核桃品种的相对电导率呈逐渐上升的变化趋势,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CAT、SOD、POD的变化趋势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隶属函数法对9个核桃品种进行抗寒性强弱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辽宁1号”>“中林3号”>“孝核1号”>“新早丰”>“晋龙1号”>“鲁光”>“薄丰”>“扎343”>“新新2号”。


枸杞棉蚜对吡虫啉的抗药性监测及交互抗性测定
《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3
摘要:为了解田间枸杞棉蚜对吡虫啉抗药性的发生动态,延长吡虫啉的使用寿命,文中采用单头反选育和群体汰选的方法,建立了枸杞棉蚜吡虫啉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对抗性品系现实遗传力与抗性风险进行评估,通过浸叶法测定11种杀虫剂对吡虫啉的交互抗性,并对青海5个县(市)的枸杞棉蚜种群进行了连续2年的抗药性监测.结果显示:初始枸杞棉蚜种群经42代筛选后,敏感种群的抗药性为原始种群的0.49倍,抗性种群的抗药性为原始种群的46.22倍,为敏感种群的92.78倍,达到高水平抗药性;枸杞棉蚜对吡虫啉的现实遗传力为0.044 7.交互抗性测定表明,吡虫啉与吡蚜酮、高效氯氰菊酯、毒死蜱、螺虫乙酯、苦参碱、鱼藤酮、除虫菊素等杀虫剂之间无交互抗性,与啶虫脒、阿维菌素、烯啶虫胺等杀虫剂的交互抗性较高.2020年和2021年5个枸杞棉蚜种群对吡虫啉均呈现中水平的抗药性,因此,长期大量使用吡虫啉存在枸杞棉蚜对吡虫啉产生抗药性的风险.


四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对枸杞棉蚜的田间防效分析
《青海农林科技 》 2023
摘要:为筛选对枸杞棉蚜具有较好防效的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本文选取了4种杀虫剂,分别设置高、中、低三个不同剂量,用喷雾法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药后7 d, 4种供试杀虫剂的低剂量处理、5%S-氰戊菊酯水乳剂的中剂量处理(3M)与对照药剂50%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对枸杞棉蚜的防效不存在显著差异,4种杀虫剂的中、高剂量处理(3M除外)的防效显著高于对照噻虫嗪,而与对照高效氯氰菊酯无明显差异。其中,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高剂量对枸杞棉蚜的防治效果最好,为96.37%,5%S-氰戊菊酯水乳剂高剂量的防效次之,为93.37%,而其他2种杀虫剂的中、高剂量防效也在82.52%-86.09%,其防治效果也不逊色。在生产中防治枸杞棉蚜,推荐使用4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中、高剂量,且与其它种类农药轮换使用。


共和盆地不同恢复年限人工混交林表层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
《青海大学学报 》 2023
摘要:为掌握共和盆地沙化土地不同恢复年限土壤细菌与真菌群落变化特征,以贵南县黄沙头25、20、15、10、5年等5个恢复年限(分别为1997、2002、2007、2012、2017年营造)的人工混交林(青杨、乌柳和沙棘)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恢复年限0~20 cm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土壤含水率、有机质、速效氮、速效钾、速效磷逐年增大,pH逐年降低;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在恢复20年为最大值,全磷含量在恢复15年为最大值。(2)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细菌OTUs、Chao I指数、Shannon指数及真菌Shannon指数逐年增大,真菌Simpson指数逐年降低,真菌OTUs、Chao I指数在恢复15年达到最大值。(3)变形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为土壤细菌中的优势菌群,子囊菌门、担子菌门、被孢霉门为土壤真菌中的优势菌群。(4)冗余分析(RDA)表明,速效钾和速效氮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关键因子。综上,在共和盆地开展沙化土地人工植被营造,可有效改善土壤养分,丰富微生物群落结构,受降水、造林树种和土壤养分限制,在恢复20年后土壤微生物群落发育趋于稳定。


高寒冷凉环境中解磷微生物的效果初探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筛选出能适应青藏高原冷凉气候环境下的解磷菌株,以低磷土(有效磷1.48 mg/kg、全磷1.3 g/kg)为试验土壤,以作物生长中的特征温度5、15、25℃来模拟青藏高原的冷凉环境,将胶冻样芽孢杆菌(PaenibBacillus mucilaginosusv)、巨大芽孢杆菌(Priestia megaterium)、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紫变异链霉菌(Streptomyces violovariabilis)、肉桂褐链霉菌(Streptomyces cinnamofuscus)、黄团孢链霉菌(Streptomyces flavoagglomeratus)6株解磷菌接种到土壤中。通过测定不同温度下土壤的pH、有效磷含量、土壤中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无机磷组分,筛选出解磷能力较强的解磷菌。试验结果表明,接种了紫变异链霉菌的处理在任何温度下土壤有效磷含量、碱性磷酸酶活性都高于接种其他菌株的处理,pH与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15℃下无机磷组分中Ca2-P和Ca8-P含量要高于其他处理。因此,紫变异链霉菌(Streptomyces violovariabilis)为适合青藏高原冷凉气候环境的解磷菌株。


藜麦BADH基因家族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耐盐性是藜麦重要的优良特征之一,甜菜碱醛脱氢酶(BADH)基因是参与藜麦耐盐胁迫途径的关键酶.然而,关于藜麦BADH基因家族的研究却很少.本研究基于藜麦基因组数据库,进行藜麦BADH基因家族筛选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藜麦共筛选到3个BADH基因成员,BADH蛋白氨基酸长度分别为500 aa和501 aa,蛋白分子量为54.47~54.80kD,理论等电点为5.26~5.44,呈酸性,蛋白性质稳定,为疏水性蛋白;预测BADH蛋白亚细胞定位于叶绿体、线粒体和过氧物酶体,且无跨膜结构域,均属于ALDH-SF su-per family(醛脱氢酶超家族);基因结构分析表明,藜麦BADH基因家族均含有15个外显子和14个内含子,基因结构相似;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藜麦BADH与中亚滨藜、菠菜和籽粒苋同属一分支;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显示,BADH基因启动子含有多个与光响应、植物激素、胁迫和植物生长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对藜麦BADH基因家族进行分析,为进一步研究BADH基因功能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