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植物油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富集方法研究进展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介绍了植物油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常见富集方法,包括蒸馏法(水蒸气蒸馏法、真空减压蒸馏法、同时蒸馏萃取法)、顶空萃取法(动态顶空萃取法、静态顶空萃取法)、固相微萃取法和超临界CO:流体萃取法.描述了每种方法的优缺点,给油脂风味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挥发性风味物质 蒸馏法 顶空萃取法 固相微萃取法 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法


花生主要品质性状的QTLs定位分析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郑8903×豫花4号的215个重组自交系群体(RILs)为材料,采用2008年原阳种植材料(F8)的品质检测数据,运用WinQTLCart 2.5软件进行与花生蛋白质、脂肪及脂肪酸含量相关的QTLs定位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检测到2个与蛋白质含量相关的QTLs,遗传贡献率分别为4.82%和9.66%;2个与脂肪含量相关的QTLs,遗传贡献率分别为5.25%和8.24%。与油酸、亚油酸、硬脂酸和山嵛酸含量相关的QTL各检测到1个,遗传贡献率分别为5.13%、8.28%、24.14%和7.88%;2个与花生酸含量相关的QTLs,遗传贡献率分别为7.12%和18.32%。


棉花核不育系豫98-8A育性遗传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阐明1999年从转基因后代遗传群体中发现的1株雄性不育植株不育基因的遗传规律及其与现有不育基因的等位性,采用表型观察测量。以及经典的自交和测交手段,研究了该不育材料败育性状的遗传规律。花器官形态特征调查表明:不育株花柱长和花柱外露长度均明显高于同质系的正常可育株,而每朵花的子房直径及花药数量没有明显差异。遗传分析表明:杂合体可育株自交,后代不育株与可育株呈1:3分离,不育株与杂合姊妹可育株测交,不育株与可育株呈1:1分离,表明该核不育材料受隐性单位点控制;与阆A(msc1)、洞A(msc3)等育性位点杂合可育株分别杂交,其F1代单株育性均得到恢复。由其F1代产生的F1:2家系中均出现不育株与可育株呈1:3和7:9两个育性分离群体,表明该材料败育基因为不同于阆A、洞A的不育基因位点。


植物中介体的组成及功能和表达特性研究进展
《西北植物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介体是一种大分子蛋白复合物,由至少25个亚基组成,是转录因子和转录起始复合物间信息传递的平台。中介体在植物蛋白编码基因和非蛋白编码基因的转录调控中均发挥重要的作用,是植物生长发育和胁迫抗性中不可缺少的关键调节因子。不同中介体亚基基因的功能缺失导致植物生长发育的表型变异不同,说明单个中介体亚基的功能缺失并没有影响全基因组基因的整体表达水平,而仅仅改变了特异靶基因的表达水平。可见,植物不同的发育进程和信号途径由特定的中介体亚基基因所调控,阐明不同中介体亚基的功能对于全面了解植物的发育和胁迫响应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植物中介体研究的成果,对植物中介体复合物的结构和组成、植物中介体在植物发育调控中的功能以及植物中介体亚基基因的组织表达特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植物中介体将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吡虫啉不同施药方法对花生蛴螬防控效果以及对产量的影响
《植物保护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拌种、播种穴(沟)施药和开花下针前撒施毒土3种施药方法,研究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不同施药方法对花生蛴螬的防控效果和对花生产量的影响。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用量225~420g/hm2于花生开花下针期撒施毒土,防虫效果、保果效果和有效果数增加均显著优于播种沟(穴)施药。拌种防治花生蛴螬保果效果、防虫效果和产量的增加随着拌种用药量的增加而增加,但低于播种穴施药和生长期撒施。示范试验结果验证表明:于花生开花下针期撒施毒土效果最好,用量420~630g/hm2,防虫效果、保果效果和产量增加分别为87.80%~95.12%、92.42%~95.90%和83.23%~86.61%。
关键词: 吡虫啉 花生蛴螬 拌种 穴施和撒毒土 防治效果 保果效果 增产效果


猪圆环病毒病(PCVDs)的临床症状及PCV2疫苗的防控效果
《江苏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猪圆环病毒病目前已呈世界性分布,是公认的影响全球养猪业经济的重大疾病,也是困扰我国养猪业的三大疾病之一。主要阐述了猪圆环病毒(PCV)的特征、PCV2相关性疾病及其临床症状以及PCV2疫苗在母猪和仔猪圆环病毒病防治中的应用效果,为有效控制猪圆环病毒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 猪圆环病毒病(PCVDs) PCV2 疫苗


10种杀菌剂对甘薯黑斑病的毒力及联合毒力
《农药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方法]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0种杀菌剂对引起甘薯黑斑病的甘薯长喙壳菌(Ceratocystis fimbriataEllis and Halsted)的毒力及部分药剂混配的联合毒力。[结果]粉唑醇毒力较高,其EC50值为0.0654 mg/L;其次为氟硅唑,EC50值为0.1508 mg/L;异菌脲、三唑酮、霉灵的EC50值在1~10 mg/L之间,抑菌活性高于甲基硫菌灵。联合毒力的测定结果表明:甲基硫菌灵与百菌清质量比2∶1的配比、甲基硫菌灵与粉唑醇质量比2∶1的配比、百菌清与粉唑醇质量比5∶1的配比增效作用最强。[结论]为筛选防治甘薯黑斑病的杀菌剂提供了毒力测定依据。


许昌烟区浓香型烤烟新品种筛选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为筛选出适宜许昌烟区种植的浓香型烤烟新品种。[方法]以NC89为对照,对6个烤烟品种CF213、中烟202、秦烟97、豫烟9号、辽烟17、龙江935的生物学性状、外观质量和经济性状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农艺性状与经济性状的关系进行多元分析。[结果]豫烟9号和龙江935的田间长势强,产量、产值高,抗病性强,外观质量好,可以在许昌烟区进一步示范验证;CF213和中烟202的田间抗病性差,尤其抗病毒病能力比对照差,CF213的产量和产值均比对照低;秦烟97与辽烟17的经济性状差,辽烟17抗病性差(感黑胫病)。产量与株高、叶数和径围之间呈极显著中度正相关;株高和径围对产量及产值的影响主要为直接作用,叶数对产量和产值的影响主要为间接作用。[结论]该研究可为许昌烟区烤烟品种的更新换代及生产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烤烟品种 生物学性状 外观质量 经济性状 多元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