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模型的冬小麦-夏玉米两熟数字化种植设计系统构建
《江苏农业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构建基于模型的定量化和数字化种植设计系统。以农业系统学理论和模拟模型为基础,运用知识工程和信息技术原理,总结并提炼黄淮海粮食生产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制种植模式关键技术,形成了冬小麦和夏玉米生长模拟模型、水分与养分动态平衡模型以及生产管理技术设计动态知识模型,构建了冬小麦-夏玉米两熟数字化种植设计系统。该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在.NET平台上运用C#语言进行开发。该系统具有7大功能模块:文件管理模块、参数管理模块、生长模拟模块、实时管理模块、方案设计模块、专家咨询模块和系统帮助模块。该系统界面友好,易于使用,具有较强的机理性,同时兼顾应用性需求,基本实现了作物生产力与效益品质的相互平衡。


大豆微核心种质蛋白亚基含量变异的分析
《河南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蛋白品质及其加工特性均受到各亚基相对含量及11S/7S的影响,了解大豆蛋白亚基相对含量变异将对选育蛋白专用型品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于2008-2010年对236份大豆微核心种质材料的大豆蛋白亚基相对含量的变异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豆微核心种质资源中蛋白各亚基相对含量有广泛的变异,有很好的遗传改良潜力,α′、α、β、A3、A1A2A4、B亚基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410、0.330、0.311、0.211、0.123、0.170,11S/7S变异系数为0.400。不同生态区各亚基在相对含量和遗传变异程度上存在差异,总体来说,A1A2A4、B亚基相对含量和11S/7S在北方一熟制春作大豆品种生态区(Ⅰ区)比黄淮海二熟制春夏作(Ⅱ区)大,Ⅰ区分别为0.220、0.403、2.616,Ⅱ区分别为0.212、0.370、2.343。α′、α、β、A3亚基相对含量在Ⅱ区比Ⅰ区大,Ⅱ区分别为0.064、0.090、0.153、0.070,Ⅰ区分别为0.062、0.086、0.127、0.061。α′、β、A3、A1A2A4亚基相对含量的变异系数在Ⅰ区比Ⅱ区大,Ⅰ区分别为0.549、0.270、0.259、0.193,Ⅱ区分别为0.435、0.262、0.254、0.185。α、B亚基相对含量的变异系数和11S/7S的变异系数在Ⅰ区比Ⅱ区小,Ⅰ区分别为0.333、0.184、0.249,Ⅱ区分别为0.348、0.216、0.331。因此,在Ⅰ区α′、β、A3、A1A2A4亚基相对含量具有更高的遗传改良潜力,在Ⅱ区α、B亚基相对含量和11S/7S具有更高的遗传改良潜力。


单壁碳纳米管/玻碳电极同时测定邻苯二酚和对苯二酚的研究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在裸玻碳电极表面修饰单壁碳纳米管,制备了单壁碳纳米管/玻碳电极(SWNTs/GC).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邻苯二酚和对苯二酚2种异构体在该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该修饰电极对苯二酚的2种异构体表现出了优异的识别能力和电催化性能.对苯二酚和邻苯二酚的氧化峰电位差值为106 mV,这表示2种异构体可以在SWNTs/GC电极上完全分开.基于对苯二酚和邻苯二酚在SWNTs/GC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建立了苯二酚2种异构体同时测定的方法.在最佳的实验条件下,邻苯二酚的氧化峰电流与其浓度在3.0×10-6~8.0×10-5mol·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1.0×10-6mol·L-1.对苯二酚的氧化峰电流与其浓度在8.0×10-6~1.0×10-4mol·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2.67×10-6mol·L-1.


伏马菌素B_1人工抗原的合成及鼠源多克隆抗血清的制备
《核农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合成并鉴定伏马菌素B1(FB1)人工抗原,通过动物免疫制备敏感性高、特异性好的鼠源FB1多克隆抗血清。采用碳二亚胺(EDC)法将FB1分别与载体蛋白BSA和OVA偶联,合成免疫抗原FB1-BSA和检测抗原FB1-OVA,经鉴定后,分别按10和30μg/只的剂量免疫BALB/c小鼠,共免疫4次,每次间隔3周,最后1次免疫30d后,断尾采血,制备多抗血清。利用间接ELISA方法测定抗血清效价,间接竞争ELISA测定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表明,免疫的6只小鼠效价均达1∶104以上,3号小鼠多抗血清敏感性最好,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61.3ng/ml,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本试验成功合成了FB1人工抗原,并制备了敏感性高、特异性好的鼠源多克隆抗体血清,为FB1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其免疫学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采收成熟度对浓香型烤烟烤后烟叶品质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密集烘烤条件下浓香型烤烟各部位烟叶的成熟采收标准,以中烟100为材料,研究了不同采收成熟度对烤后烟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成熟度的增加,下部烟叶的总糖、还原糖、淀粉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中部烟叶的总糖、还原糖、淀粉含量逐渐下降;上部烟叶的总糖含量先上升后下降,还原糖含量逐渐上升,淀粉含量逐渐下降。下部烟叶提前5d采收,能提高橘色烟比例,经评吸,香气量足,杂气、刺激性稍小,余味好;常规采收的烤后烟叶糖类物质含量高,含氮类化合物含量较低,化学成分趋于协调。中部烟叶常规采收,烟叶油分好,色度强,糖类物质含量较高,淀粉含量较提前7d采收降低10.8%,糖碱比(9.95)、氮碱比(1.02)比较适宜,化学成分协调,经评吸,香气质好、香气量足、杂气减轻、余味较适。上部烟叶推迟9d成熟采收,烟叶油分足,色度浓,总糖、还原糖、烟碱含量较高,总氮、蛋白质含量较低,淀粉含量最低(5.46%),较提前9d采收和常规采收分别降低22.00%、21.33%,糖碱比适宜,还原糖/总糖分别较提前9d采收和常规采收提高11.69%和14.67%,经评吸,香气量较足,劲头较大。综合分析认为,下部烟叶的采收时间应掌握在提前5d到常规采收之间为宜,即适当早收;中部烟叶的采收时间掌握在常规采收到推迟7d采收为宜;上部烟叶应较常规采收推迟9d充分成熟后采收。


基于冠层反射光谱的夏玉米叶片碳氮比监测
《玉米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不同夏玉米品种在2个年份不同施氮水平下的田间试验,研究夏玉米叶片碳氮比随生育期的变化模式及其与冠层反射光谱的定量关系,建立玉米叶片碳氮比的定量监测模型。结果表明,夏玉米叶片碳氮比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随生育进程呈"高-低-高"动态变化趋势。利用冠层反射光谱监测叶片碳氮比的适宜时期为孕穗期至吐丝期。13个光谱参数与2个品种叶片碳氮比有较好的相关性。通过比较模型的拟合决定系数(R2)和预测标准误(SE),确定转换型植被指数(TVI)与叶片碳氮比的线性回归方程为最佳监测模型。经不同年际独立试验数据的检验,叶片碳氮比监测模型的预测精确,相关系数(r)为0.682 4,根均方差(RMSE)为0.405 2,表明夏玉米冠层反射光谱可用来定量估测叶片碳氮比的变化状况。


碳二亚胺法制备阿莫西林人工抗原及其鉴定
《河南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合成、鉴定了阿莫西林(amoxicillin,AMO)人工抗原,并通过动物免疫法生产了亲和力高、特异性好的鼠源AMO多克隆抗血清。采用碳二亚胺(EDC)法将AMO分别与载体蛋白BSA和OVA偶联,合成完全免疫抗原AMO-BSA和检测抗原AMO-OVA,经紫外分光光度法和SDS-PAGE以及动物免疫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偶联后的紫外吸收峰与BSA和AMO相比都发生了一定的位移,AMO-BSA在276nm处出现最大吸收峰,BSA的泳动速度大于AMO-BSA。免疫后获得的3只小鼠多抗血清,通过间接竞争ELISA测定,效价可达1×10-4以上,1号小鼠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573.75ng/mL,敏感性较好。AMO完全人工抗原的合成以及鼠源多克隆抗体血清的制备,为AMO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奠定了基础。


大白菜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的优化
《河南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的检测效果受到凝胶聚合速度、片段迁移率等多种因素影响。以大白菜为供试材料,研究比较了凝胶聚合速度及PCR产物在不同浓度凝胶上的检测效果。不同浓度的凝胶是由2种〔40%(19∶1)和30%(29∶1)〕贮存液分别配制的4种浓度(5%,7%,9%,11%)。结果表明,在4~30℃,凝胶聚合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APS保持不变,不同温度下TEMED∶APS合适配比也不同:4℃(冬季)时,TEMED/APS的合适配比是1∶10,25℃(春秋)、30℃(夏季),选择1∶20的配比为宜;2种不同贮存液配制的相同浓度凝胶检测效果不同,30%(29∶1)优于40%(19∶1),由前者配制7%的凝胶上DNA片段分离效果好,带型清晰,分辨率高。
关键词: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 聚合速度 贮存液 TEMED与APS配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