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6582条记录
国审两系杂交籼稻盐两优2208的选育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阐述了两系杂交籼稻盐两优2208及其亲本盐220S、盐恢888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其在参加南方稻区国家水稻区域试验中的综合性状表现。盐两优2208于2013年通过了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该成果已经成功转化,迅速在生产上得到应用,开发推广前景良好。

关键词: 两系杂交籼稻 盐两优2208 选育 特征特性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业科研单位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为例

江苏农业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农业科研单位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人才工作更是科研事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人才队伍对引领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为例,分析农业科研单位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的意义、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的相关措施,旨在为农业科研单位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 农业科研单位 干部人才队伍 建设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创建现代科研院所背景下的行政后勤运行模式探讨——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为例

江苏农业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科研院所行政后勤管理是开展科研工作的基本保障,随着现代科研院所体制的不断完善,行政后勤工作迫切需要与之适应,科研院所后勤改革势在必行。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江苏省农科院")为例,在对江苏省农科院的后勤改革与发展历程梳理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江苏省农科院行政后勤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与发展瓶颈,确定了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大方向,提出了明确行政后勤事务区划,科学设置机构职能,稳步推进分类服务模式,健全绩效评价体系等行政后勤管理服务提升的路径建议,并提出了完善经费保障、加强队伍建设、加强后勤廉政风险防控体系构建等保障措施。

关键词: 行政后勤管理 科研院所 后勤社会化 提升路径 保障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产稳产广适小麦新品种—徐麦35

麦类作物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徐麦35系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科所2004年以新麦93119作母本、周麦16作父本进行杂交,通过优良农艺性状基因聚合以及连续多年单株选择、品质筛选等育成的高产、稳产、广适小麦新品种。该品种2015和2017年分别通过江苏省和国家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苏审麦201502、国审麦20170007。1特征特性半冬性,幼苗半匍匐,长势壮,冬季抗寒性好。分蘖力较强,成穗率较高,成穗数较多。春季起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晚抽薹基因BoFLC3克隆、序列分析和亚细胞定位

江苏农业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参照甘蓝FLC3基因(GenBank登录号AAP31677)碱基序列设计引物,扩增出甘蓝晚抽薹BoFLC3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有197个氨基酸,分子量20990,等电点9.45.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抽薹后BoFLC3基因在甘蓝不同部位表达存在差异,表达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叶、茎、花蕾、花瓣和根.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BoFLC3蛋白定位在细胞核.

关键词: 甘蓝 BoFLC3基因 荧光定量PCR 亚细胞定位 序列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新品种淮麦33的遗传构成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解析高产广适小麦新品种淮麦33的遗传构成,探讨双亲烟农19和郑麦991对其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贡献,为小麦品种改良及亲本选配提供依据。【方法】利用部分农艺及品质性状、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及覆盖小麦21条染色体的625个SSR分子标记分析淮麦33及其双亲的遗传构成;比对已知的产量性状相关QTL,分析双亲的产量相关区段对淮麦33的遗传贡献。【结果】淮麦33的每平方米穗数和千粒重均介于两亲本之间,穗粒数和小区产量均显著高于两亲本;与烟农19相比,其株高显著降低。淮麦33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为(1、17+18和2+12),其中1和17+18亚基均来自于母本烟农19,2+12亚基来自于父本郑麦991。SSR分子标记分析表明,双亲对淮麦33的遗传贡献和理论值相比出现了较大偏离,淮麦33分别继承了烟农19和郑麦991两亲本73.9%和26.1%的遗传物质。淮麦33与烟农19具有较大的遗传相似度,遗传相似系数为0.78。在不同基因组和染色体水平上,双亲对淮麦33的遗传贡献率差异较大,其中,烟农19在A、B和D基因组水平的遗传贡献率均较高,分别为75.1%、69.4%和68.7%;除6A染色体外,烟农19在其他20条染色体上的遗传贡献率均高于郑麦991,其中在2A染色体上达到100%,在1A、3A、2B、3B和4B等5条染色体上均超过90%。在遗传距离大于5 c M的染色体区段中,淮麦33来源于烟农19和郑麦991的染色体区段分别有34个和7个,其中在2D染色体上来源于烟农19的染色体区段最多,在5A染色体上来源于郑麦991的区段最多。淮麦33有38个不同于双亲的特异位点,主要分布在1B、1D、2A、2B、2D、3A、3B、3D、4A、4B、5A、5B、6B、6D和7A等15条染色体上。比对已知产量性状相关QTL,共发现10个产量相关区段,有6个来源于烟农19,分别位于1A、2D、3B、4B、4D和7A染色体上;3个来源于郑麦991,分别位于4A和5A染色体上;1个为淮麦33特异区段,位于6D染色体上。【结论】明确了小麦新品种淮麦33的遗传构成,其更多地继承了母本烟农19的遗传物质;发现淮麦33中来源于不同亲本的产量相关区段。

关键词: 淮麦33 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 SSR标记 遗传构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金针菇菌株农艺性状评价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评价金针菇菌株的农艺性状及其遗传多样性,为金针菇种质资源分类鉴定、保藏及遗传育种等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拮抗对峙试验、ISSR标记分析和农艺性状测定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分析29株采自山东和江苏地区的金针菇菌株遗传多样性,并利用NTSYSpc 2.11F计算菌株间遗传相似系数,采用非加权配对算数平均法(UPGMA)构建聚类树状图。【结果】29株金针菇菌株间有246组发生拮抗反应,有160组未发生拮抗反应。供试菌株的菌盖和菌柄颜色有黄色、浅黄色、乳白色和白色4种,菌柄长度15.00~21.20 cm,菌盖直径0.73~1.72 cm,单袋产量332~513 g,生育期41~68 d。白色或乳白色金针菇菌株的生物学效率为73.0%~102.6%,生育期48~68 d;黄色或浅黄色金针菇菌株的生物学效率为66.4%~87.2%,生育期41~58 d,表明白色或乳白色金针菇菌株较黄色或浅黄色菌株产量较高,商品性状优良,但生育期较长。筛选出的8条ISSR引物共计扩增多态性位点270个,多态性比率为94%。供试金针菇菌株遗传相似系数为0.860~0.900,在遗传相似系数0.870处,29株金针菇菌株可分为五大类群。【结论】菌株间是否发生拮抗反应与菌株子实体颜色无关。江苏和山东两地区的金针菇菌株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差异和遗传多样性,但亲缘关系较近。

关键词: 金针菇 遗传多样性 农艺性状 ISSR 拮抗反应 遗传相似系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沼液对大麦蚜虫防治效果以及大麦蚜虫抗药性监测

西南农业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沼液施用对大麦上蚜虫的防治效果以及江苏沿海地区大麦蚜虫对常规杀虫剂的抗性现状,为田间防治大麦蚜虫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田间灌施的方法将沼液应用于大麦田中测定对大麦蚜虫的防治效果,以及通过室内生物测定的方法研究大麦蚜虫对杀虫剂的抗药性。【结果】沼液在低用量的情况下,随着施用量(N1~N4处理)的增加,小区内蚜虫的数量呈现上升趋势;与不施任何氮肥处理(CK)相比,N1、N2、N3处理区大麦蚜虫数量显著减少;在所有的处理中,仅施用氮肥(尿素)处理区(CF)的蚜虫数量最多,说明施用沼液能够显著抑制大麦蚜虫的基数。麦长管蚜(大麦为寄主)对于6种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其中对氧乐果产生了中等水平抗性(15. 9倍),对吡虫啉和高效氯氰菊酯产生了低水平抗性(8. 5和6. 0倍),对乙基多杀菌素处于敏感性下降阶段(3. 8倍),对于氟啶虫胺腈和啶虫咪仍然处于敏感性阶段。沼液与吡虫啉混用后对蚜虫的毒力显著性提高,增效比达到4. 6倍;氧乐果与沼液混合使用也产生一定的增效作用,增效比达到2. 3倍;沼液与乙基多杀菌素、氟啶虫胺腈混用后增效比分别为1. 5和1. 6倍;与啶虫脒混用未发现明显的增效作用。【结论】麦长管蚜对多种杀虫剂已经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沼液的合理使用以及与杀虫剂的混用能够有效控制大麦蚜虫的发生。

关键词: 大麦蚜虫 抗药性 沼液 防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花生轮作对不同花生品种生长发育、产量和病虫草害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连作障碍是花生生产面临的突出问题,为建立更合理的花生轮作制度,对4个不同花生品种在水稻—花生轮作模式下的生长发育、产量性状和田间病虫草害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4个品种在水稻—花生轮作模式下出苗率不受影响,生育期延长,营养生长更旺盛;单株饱果数、百果质量、百仁质量、出仁率均有所提高,产量分别提高20. 7%、23. 6%、22. 8%和18. 5%,生育期短的小果型品种增产幅度更大。另外,水稻—花生轮作可以显著降低花生叶斑病病级和地下害虫的数量。水稻—花生轮作是一种合理的种植模式。

关键词: 花生 水稻 轮作 生长发育 产量 病虫草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麦秸还田量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麦秸还田定位试验,系统研究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品质、生长发育以及土壤地力的影响,为田间养分管理、优化田间环境、改善田间生态提供科学理论和实践依据,同时也为高产栽培条件下的秸秆机械还田提供配套的施肥技术。结果表明:(1)麦秸还田对水稻产量的提高主要表现为提高水稻的穗粒数、千粒质量以及结实率,可以保证在单位面积穗数相当的情况下提高水稻产量。(2)在秧苗分蘖初期,麦秸还田对水稻分蘖有短暂抑制作用;提高分蘖成穗率,保证足够的穗数达到高产;增加抽穗期和成熟期LAI,提高源库协调性;显著促进拔节期的生长发育;显著提高水稻抽穗期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3)麦秸还田可提高稻米的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减少垩白;麦秸还田对稻米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影响较小,但有降低胶稠度和增加直链淀粉含量的趋势。(4)麦秸还田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麦秸还田还可以提高水稻吸收土壤氮、磷、钾的能力,提高水稻植株氮磷钾累积量,提高肥料当季利用率。

关键词: 水稻 秸秆还田 产量 品质 养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