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徐淮地区早熟砂梨优质高效避雨栽培技术
《北方园艺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以早熟砂梨‘苏翠1号’为例,重点总结了‘苏翠1号’梨避雨设施关键栽培技术,包括设施膜管理、温湿度控制管理、花果管理、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病虫害综合防治,为在徐淮地区早熟梨避雨设施栽培能够大面积推广提供参考依据。


新型炭基辅料在堆肥工程中的应用效果
《江苏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讨新型炭基辅料在堆肥工程中的应用效果,采用静态条垛状高温好氧堆肥的方法,以猪粪为堆肥原料,辅料的添加按体积比设计2种处理:60%新型炭基辅料+40%常规辅料(食用菌渣)、100%常规辅料,每个处理的堆体规模为50 t,监测堆体的温度、含水率、碳氮养分及其形态等指标。结果表明,与常规辅料相比,炭基辅料促进了堆肥前期的温度快速上升,堆体最高温度显著提高7.2℃(P<0.05),堆体初次达到55℃的时间提早6 d(P<0.05);炭基辅料降低了堆体铵态氮与硝态氮的含量;炭基辅料处理促进了堆体种子发芽指数的增长,第28、第35天的堆肥浸提液种子发芽指数分别比常规辅料提高10.28%、4.21%;炭基辅料处理的堆肥制品氮、磷、钾养分总量提高30.51%,且符合有机肥料农业行业标准(NY 525—2012)的要求。综上所述,与常规辅料相比,炭基辅料对堆肥工程具有增温、缩短堆肥周期、促进腐熟、提高有机肥料品质的正向作用效果。
关键词: 炭基辅料 堆肥工程 堆肥温度 腐熟度 堆肥周期 种子发芽指数


植物酵素发酵过程中几种功效酶的动态变化及减肥功效评价
《食品科技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考察了植物酵素发酵过程中SOD、纤维素酶、蛋白酶几种功效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并研究了植物酵素的减肥功效。分别测定了植物酵素发酵过程中SOD、纤维素酶及蛋白酶的酶活力,并构建大鼠减肥模型,通过测定各组大鼠的体重增加量、体脂质量、脂肪/体重比及食物利用率考察酵素对大鼠的减肥功效。实验结果表明,植物酵素发酵过程中SOD活力先上升后下降,最终活力为(49.29±2.02)U/mL,纤维素酶活力在发酵的前42 d活力极低,但在第(42~49)天时活力迅速提高,发酵终点时活力达到(319.71±8.19)U/mL,蛋白酶活力变化较复杂,在发酵结束时其活力为(12.51±1.31)U/mL;在酵素减肥功效评价方面,实验组大鼠的体重增加量、体脂质量及脂肪/体重比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植物酵素对肥胖大鼠具有明显的减肥功效。


应用体外全仿生模型初步分析2种富硒产品中硒形态及生物可给性
《食品科学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微波消解-高分辨-连续光源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high resolution-continuum source graphite furnace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photometry,HR-CS GFAAS)法测定富硒蛹虫草和富硒酵母胃、肠全仿生提取液中各形态硒的方法,研究胃、肠消化对富硒产品中硒形态和生物可给性的影响。采用体外全仿生消化技术对富硒蛹虫草和富硒酵母进行预处理,得到胃、肠全仿生提取液;通过0.45μm微孔滤膜实现可溶态和悬浮态的分离;选择D101大孔树脂分离可溶态中有机态和无机态;分别利用丙酮和无水乙醇沉淀可溶态中蛋白和多糖,得到蛋白结合态和多糖结合态;分别以正辛醇和单层脂质体为细胞膜,模拟富硒产品中硒在人体胃、肠中的分配行为。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最佳测定条件:分析谱线为196.026 7 nm,基体改进剂为1 g/L Pd(NO_3)_2和0.5 g/L Mg(NO_3)_2混合溶液,添加体积为5μL,灰化温度为1 100℃,原子化温度为2 200℃。在此条件下,测定富硒蛹虫草和富硒酵母中硒含量分别为2.129μg/g和27.75μg/g,肠全仿生提取液中除悬浮态其他各形态硒的含量都高于胃全仿生提取液,在肠消化过程中产生的正辛醇醇溶态硒和单层脂质体结合态硒的含量都高于各自水溶态硒。
关键词: 体外全仿生模型 富硒 形态分析 生物可给性 高分辨-连续光源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


基于长期施肥下潮土磷素演变及农学阈值的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潮土有效磷的农学阈值,为潮土区科学施用磷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35年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分析长期不同施肥下土壤全磷、有效磷及PAC值对8种施肥方式(CK、N、NP、NPK、M、MN、MNP、MNPK)的响应规律。【结果】经过35年不同施肥,不施磷肥的处理(CK、N)土壤全磷、有效磷含量均有所下降;化学磷肥处理(NP、NPK)土壤全磷含量出现升高;单施有机磷肥处理及有机无机磷肥配施(M、MN、MNP、MNPK)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均有显著提高,年增加量分别为0. 007、0. 005、0. 013、0. 015 g/kg和0. 93、0. 84、1. 39、1. 24 mg/kg,其中仅MNP处理土壤PAC值提高幅度达到显著水平。【结论】通过分析小麦相对产量和土壤有效磷的变化趋势,土壤有效磷农学阈值为13. 41 mg/kg。


蛹拟青霉固态发酵大豆条件研究
《食品科技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以双向固体发酵技术理论为基础,以大豆为发酵基质,利用蛹虫草无性型蛹拟青霉对大豆进行了固态发酵,以接种量、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为因素,采用模糊数学函数隶属度和权重方法,以发酵菌质多糖和氨基酸含量及综合分值为考核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的方法对蛹拟青霉固态发酵大豆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在装瓶量100 g/250 mL情况下,10%的接种量,发酵温度22℃,发酵时间12 d,发酵菌质中多糖和氨基酸含量达到223.62mg/g和130.13mg/g,正交试验中3个因素对发酵菌质综合评分的影响依次为发酵时间>接种量>发酵温度。


长期不同施肥对潮土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土壤有机碳储量对长期不同施肥模式的响应特征,以潮土35年长期定位试验为依托,研究了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及其储量差异,分析了有机碳储量与碳投入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施肥和施肥处理有机碳含量均呈增加趋势,与不施肥处理(CK)相比,有机无机配施处理(MN、MNP、MNPK)有机碳平均含量增幅最大(90.6%~100.8%),单施有机肥处理(M)次之,并显著高于施用化肥处理(N、NP、NPK)。经过35年不同施肥后,土壤有机碳储量大小为:有机无机配施处理>单施有机肥>施用化肥处理;有机碳储量变化量与累积碳投入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性(R~2=0.944 7,P<0.01),要想维持该试验点初始有机碳水平其累积碳投入量最小值为9.01 t/hm~2。当累积碳投入量小于83 t/hm~2时,土壤的固碳效率为18.2%,有机碳储量随外源有机碳投入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当累积碳投入量大于83 t/hm~2后,有机碳储量随外源有机碳投入量增加的幅度明显减缓,土壤固碳效率下降为11.5%,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量与累积碳投入变化量呈现出"线性+平台"趋势。


六棱大麦种质表型遗传多样性评价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六棱大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提高六棱大麦育种组合选配的针对性和育种效率。以来自国内外的89份六棱大麦种质为材料,考察了3个不同环境下参试材料的株高、穗下节间长、穗长、主穗粒数、单株穗数、千粒重、单株粒重、单株生物重等8个性状,综合参试材料3个不同环境的表现,通过变异系数及遗传多样性指数分析参试材料的遗传多样性,通过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参试六棱大麦种质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六棱大麦的穗长、单株粒重2个性状变异较丰富,株型性状与穗粒数变异系数较小,六棱大麦育种的增益效应主要体现在穗长和粒重的适度增加;(2)六棱皮大麦与六棱裸大麦仅在千粒重性状上差异显著,六棱皮大麦各性状多样性指数普遍高于六棱裸大麦;(3)参试六棱大麦种质分为5类,其中第4类基本均为中国地方种质,分布广泛,但遗传距离较近;其他4类为国内外选育的种质,各具特性;(4)利用主成分二维排序分析筛选到以高产为基础,分别兼具矮秆、长穗且分蘖能力强、大粒及高生物重的4类优异种质;基于主成分构建了六棱大麦种质资源的综合评价方程。


不同盐分土壤环境下绿肥腐解及养分释放动态研究
《水土保持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尼龙网袋埋田法研究了绿肥苕子、黑麦草在不同盐分滨海盐渍土壤中的腐解及养分释放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盐分地块黑麦草干物质残留率、总有机碳含量和C/N总体高于苕子。苕子氮、钾在最初15天内快速释放,不同盐分地块的残留率分别为20.4%~34.0%和13.2%~18.1%,黑麦草钾在前45天释放了近90%,氮、磷释放持续整个腐解过程。低盐分地块绿肥钠的最终残留率为5.2%~7.6%,高盐分地块为36.2%~49.2%。不同盐分地块绿肥镁、钙、锌残留率以黑麦草高于苕子。铜的释放主要集中于前45天,之后趋于停滞。镁、铁、锰分别在腐解45~60天或45~75天出现养分富集现象。整体来看,禾本科绿肥干物质及养分残留率均高于豆科绿肥,高盐分明显阻滞了绿肥氮、钙、镁、铁、锰、铜和锌养分的释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