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氮素调控对寒地玉米氮素吸收与叶片SPAD值影响的初探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于氮肥分配比例和施用时期不当,以及没有确定氮肥追肥时期的量化指标等原因,造成了氮肥利用率较低。试验通过对玉米进行氮素(追肥时期、追肥量)的优化,研究不同叶龄期玉米叶片叶绿素(SPAD值)及氮素积累动态的变化规律,确定玉米追肥时期的叶绿素阈值,对玉米进行调控和优化定量施肥。结果表明,玉米最佳追氮时期为十叶期,在此时期,玉米穗位叶SPAD值虽然逐渐降低,但上位叶在抽雄期达到最大,然后下降。玉米全株氮素积累逐渐增加。在十叶期追氮,高氮处理(150 kg/hm2)玉米的产量最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疫霉根腐病菌的分离鉴定及种质资源对3号生理小种的抗性评价
《大豆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下胚轴伤口接种法,用在黑龙江省建三江农场分离到的大豆疫霉菌3号生理小种对292份栽培大豆材料(其中农家品种153份、其它大豆栽培品种139份)和236份野生大豆材料进行了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栽培大豆资源抗病80份,占27.4%,中间类型93份,占31.8%,感病119份,占40.8%。153份农家品种中,抗病的有49份,占农家品种的32.0%,表明农家大豆品种资源抗性比例较高。野生大豆资源中抗病的有49份,占20.8%;中间类型55份,占23.3%;感病132份,占55.9%。鉴定的这些高抗资源可为我国大豆抗疫霉根腐病育种奠定基础。
关键词: 大豆种质资源 大豆疫霉根腐病 3号生理小种 抗性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环颈雉和花尾榛鸡MC4R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中国畜牧杂志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MC4R是由下丘脑腹内侧核分泌的神经受体,参与调节动物的体重、采食量和能量稳态。根据MC4R在物种间高度保守和只含有一个外显子的特点,参考鸡MC4R序列设计引物,利用PCR法克隆了环颈雉和花尾榛鸡MC4R的全长编码区。结果表明:环颈雉和花尾榛鸡MC4R都由33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二者相比只有2个氨基酸的差异,都含有7个跨膜结构,具有完全相同的结构功能域,都是疏水性蛋白;同源性分析显示MC4R高度保守,鸟类间、哺乳动物间氨基酸水平的同源性都在90%以上。表明MC4R在进化过程中承受着较大的选择压力,在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肥对大豆产量、效益及养分平衡影响的研究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平衡施肥对宝清县大豆产量、效益、土壤-作物养分收支平衡状况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磷肥是限制宝清县大豆高产的第一要素,其次是钾肥和氮肥。与最佳施肥处理相比,不施氮肥大豆减产16.4%,少收入1 801元/hm2;不施磷肥减产30.0%,少收入3 288元/hm2;不施钾肥减产25.9%,少收入2 940元/hm2;不施肥处理减产21.9%,少收入1 729元/hm2。最佳施肥处理大豆产量最高,虽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比较,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但经济效益显著。在该试验条件下氮肥利用率为39.8%,磷肥利用率为25.7%,钾肥利用率为49.5%。平衡施肥是提高作物产量、效益及肥料利用率的必要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生育期间土壤无机态氮与植株硝态氮变化规律的研究
《土壤通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以2个大豆品种,3种施氮肥水平(N0:0 kg hm-2、N75:75 kg hm-2、N150:150 kg hm-2),对大豆生育期间土壤无机态氮(铵态氮、硝态氮)与植株硝态氮含量及变化规律加以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无机态氮与大豆植株中硝态氮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三种施氮肥水平相比,除土壤铵态氮含量表现为N150>N75>N0,土壤硝态氮与植株硝态氮含量在各氮肥水平处理间未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并且大豆茎、叶柄中硝态氮含量与土壤中硝态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316**;r=0.9355**),土壤铵态氮与土壤硝态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8746**,)可以用茎、叶柄中硝态氮含量来表征土壤无机态氮营养状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毒素处理不同大豆品种后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
《大豆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疫霉根腐病是危害大豆生产的世界范围的毁灭性病害,毒素在其致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毒素胁迫下抗感不同大豆品种根、茎、叶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毒素(稀释100倍,浓度为0.0897 mg.mL-1)处理后,抗病大豆品种根、茎和叶中POD活性在病程的大部分阶段与对照相比都有升高,并且根中比茎叶中的POD反应更敏感;感病品种虽然在某些病程阶段POD活性较对照有一定的提高,但幅度不大,在病程其它阶段POD下降幅度远大于升高幅度。而浓度相对较高的毒素(稀释50倍,浓度为0.1794 mg.mL-1)处理后抗感品种根、茎和叶中POD活性的变化较稀释100倍浓度毒素幅度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