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初期保护性耕作和秸秆还田对土壤物理特性及大豆玉米产量的影响
《大豆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黑龙江垦区852农场研究了初期保护性耕作和秸秆还田对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土壤容重和机械阻力等土壤物理特性及对玉米、大豆产量的影响,为中长期保护性耕作和秸秆还田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于2009年进行,轮作顺序为大豆-玉米-玉米;大豆试验圃(前茬为玉米)和玉米试验圃(前茬为玉米)处理为免耕、灭茬还田、旋耕还田和传统耕作;玉米试验圃(前茬为大豆)处理包括免耕、直播还田、旋耕还田和传统耕作。结果表明:大豆试验圃(前茬为玉米)免耕和灭茬还田处理生育前期的土壤温度分别比传统耕作低3.38℃和2.6℃,玉米圃(前茬为大豆)免耕和直播处理同期的土壤温度分别比传统耕作低1.93℃和1.39℃;春季播种期大豆试验圃(前茬为玉米)免耕和灭茬还田处理的土壤体积含水量分别高于传统耕作9.3%和4.8%,玉米试验圃(前作为大豆)免耕和直播还田处理的土壤体积含水量分别高于传统耕作16.0%和12.6%;此外,免耕模式的5~20 cm深度的土壤容重和0~25 cm的土壤机械阻力均显著高于传统耕作模式,但是均未达到对作物根系生长产生抑制的阀值;免耕和灭茬/直播还田模式前期的耕层低温并未对产量构成不利影响,与传统耕作相比并未显著减产。
关键词: 免耕 土壤含水量 土壤温度 土壤容重 土壤机械阻力 大豆 玉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胞囊线虫不同生理小种对大豆生理指标的影响
《大豆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3个大豆品种辽豆10、PI88788和PI90763子叶展开后同时接种大豆胞囊线虫1号、3号和14号生理小种。分别于接种后6、12、18、24和30 d取样,测定各品种根部丙二醛含量、电解质渗透率以及叶片的叶绿素含量3项生理指标,分析不同大豆品种接种大豆胞囊线虫不同生理小种后生理变化以及各品种与所接种线虫的抗性关系。结果表明:PI88788接种大豆胞囊线虫1号生理小种和PI90763接种14号生理小种后3种生理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而PI88788接种大豆胞囊线虫3号和14号生理小种后3种生理指标略高于对照;PI90763接种大豆胞囊线虫1号和3号生理小种后3种生理指标略高于对照。试验结果表明PI88788对大豆胞囊线虫3号和14号生理小种具有一定的抗性;PI90763对于大豆胞囊线虫1号和3号生理小种具有一定的抗性。不同大豆品种对大豆胞囊线虫不同生理小种的抗病性与接种SCN后大豆植株内丙二醛含量、电解质渗透率以及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密切相关。
关键词: 大豆胞囊线虫 生理指标 丙二醛含量 电解质渗透率 叶绿素含量 抗病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放线菌Snea49的种类鉴定及对胞囊线虫的活性评价
《大豆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稀释分离法从辽宁沈阳市土壤中分离到1株放线菌Snea49。对Snea49进行了形态学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分析,初步鉴定为环状链霉菌(Streptomyces anulatus)。利用离体测试法,研究了Snea49菌株代谢物不同倍数稀释液对大豆胞囊线虫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10倍稀释液浓度下,该菌株对胞囊孵化的相对抑制率达82.60%,与无菌水对照差异显著。处理24 h后,在1倍稀释液浓度下,该菌株对2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是89.66%,各稀释浓度均与无菌水对照差异显著,该菌株有较高的杀线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极端嗜盐古菌分类学研究进展
《北方园艺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极端嗜盐古菌因其具有特殊的细胞结构、生理机能和遗传基因,是一类重要的极端微生物资源。它不仅对研究生命的极限、微生物的分类与进化等方面有理论意义,而且在环境改造、开辟微生物新的功能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文章对极端嗜盐古菌的分类学研究历史、分类学方法以及目前极端嗜盐古菌的分类状况作以具体的阐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杂交种杂种优势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分析了大豆杂交种杂种优势大小及其来源,为今后大豆杂交种亲本选配及后代选育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经过初次测产、一次测产表现优良的20份杂交大豆品种作为试验材料,通过农艺性状调查及测产分析,研究大豆杂交种杂种优势及来源。结果表明,参试的20份杂交大豆组合中比高产对照黑农38号增产的组合19个,增产幅度为2.39%~61.33%,其中增产15%以上的组合11个,占参试组合的55%;增产2.39%~14.76%的组合8个,占参试组合的40%;减产组合1个(-11.4%),占参试组合的5%。不同产量性状变异程度不同。大豆杂交种在三粒荚数、四粒荚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产量、分枝数等产量性状上明显优于对照品种。分析表明,大豆杂交种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可显著提高大豆的产量,杂种优势主要来源于三粒荚数、四粒荚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分枝数等产量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亚麻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安徽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对植物离体培养再生形态发生的两条途径进行研究,建立并优化亚麻离体再生体系。[方法]以10~15d不同基因型亚麻无菌苗的下胚轴为外植体,研究不同激素配比培养基对诱导影响。[结果]器官发生途径的初始愈伤组织诱导的培养基为MS+4mg/LIAA+2mg/LKT;诱导不定芽发生的最佳培养基为B5+2.5mg/LKT+1mg/LIAA;最佳生根诱导培养基为1/2B5+0.3mg/LIBA,生根率达90%。以体胚发生为目的的最佳初始诱导培养基为MS+2mg/L2,4-D+0.5mg/L6-BA;体细胞胚胎诱导培养基为MS+0.5mg/LNAA+0.5mg/L6-BA。[结论]激素在亚麻离体再生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对亚麻体细胞胚胎发生研究中,只在H14体胚诱导中得到了球形胚和心形胚,对于亚麻体胚再生途径需要做进一步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民猪HB-EGF基因第4内含子的克隆与分析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研究民猪肝素结合EGF样生长因子(heparin-binding EGF-like growth factor,HB-EGF)第4内含子的序列及其突变位点,试验采用PCR鉴定及基因克隆测序的方法对民猪HB-EGF基因第4内含子序列进行克隆与分析。结果表明:在民猪的HB-EGF基因第4内含子序列中共发现3个点突变,即第27个碱基处插入1个T,78A→78G,101T→101C;第27个碱基处插入的T造成了NlaⅢ酶切位点的改变。
关键词: 民猪 肝素结合EGF样生长因子 克隆测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