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广东汕头南澳和福建东山浮筏的蜈蚣藻属调查
《南方水产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促进蜈蚣藻属(Grateloupia)藻类的开发利用,为其食用和加工提供参考,该研究于2018年1-4月间每月1次对广东汕头南澳和福建东山浮筏上的蜈蚣藻属种类组成、生物量、生长环境及不同种类不同生长时期的口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调查点的水温和水流速度分别为19~23℃和0.039~0.985 m·s-1,福建东山的流速较汕头南澳的大.采用培养观察形态变化、藻体切片以及rbcL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判断这两处浮筏上的蜈蚣藻属为披针形蜈蚣藻(G. lanceolata)、带形蜈蚣藻(G. turuturu)、台湾蜈蚣藻(G. taiwanensis)、肉质蜈蚣藻(G. carnosa)、舌状蜈蚣藻(G. livida)、海门蜈蚣藻(G. haimensis)、长枝蜈蚣藻(G. prolongata)和稀疏蜈蚣藻(G. sparsa).披针形蜈蚣藻和带形蜈蚣藻为优势种,两者最高生物量分别达到901.26 g·m-1和352.9 g·m-1.水流速度较大地方生长的披针形蜈蚣藻藻体较长(可达142 cm).长枝蜈蚣藻和带形蜈蚣藻口感最差;披针形蜈蚣藻、舌状蜈蚣藻的口感最好,这2种仅在4月质地变硬时口感略差.披针形蜈蚣藻生物量多、藻体大且食用口感好,是值得加工为海洋蔬菜的优良种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包络反演的高低波数同步反演方法
《石油物探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全波形反演方法存在过于依赖初始模型及局部极值等问题。为此,利用坡印廷矢量进行梯度分解并构建高低波数同步反演方法,同时将该方法与包络反演相结合,提出了一种提高全波形反演方法稳定性的分步多尺度反演策略,即首先将线性速度模型作为初始速度模型进行包络反演,以构建浅层背景速度场;再将反演结果作为初始速度,利用坡印廷矢量实现偏移分量及层析分量的分解和同步迭代反演;最终构建扰动速度场及中、深层背景速度场。迭代反演过程中,将利用层析分量得到的梯度更新量补偿到常规反演梯度中,从而恢复中、深层低波数速度模型,同时避免了偏移/反偏移计算,减少了计算量。将该方法应用于Marmousi2模型数据的反演结果表明,基于包络反演的高低波数同步反演方法对中、深层背景速度恢复能力强;误差曲线表明,基于包络反演的高低波数同步反演方法的收敛误差小、收敛速度快且稳定性强,反演得到的速度模型为油气预测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全波形反演 包络反演 高低波数同步反演 层析分量 偏移分量 波印廷矢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天津大神堂海域人工鱼礁区食物网结构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对2016年6月在天津大神堂3个礁区(2010年建成的鱼礁区;2012年建成的鱼礁区;2014年建成的鱼礁区)和对照区域采集的生物消费者及其食物源样品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分析,通过Iso Source模型计算不同区域生物的食物网基础,并利用氮稳定同位素数据计算消费者的营养级.结果显示,根据δ13C值可以将其食物源分为浮游植物、悬浮颗粒有机物(POM)和沉积相颗粒有机物(SOM)三类;浮游植物对消费者的碳源贡献率(67.2%~81.5%)最大,是大神堂海域的生物食物网的基础.不同区域同一食物源的δ13C和δ15N值没有显著性差异;礁区内滤食性贝类毛蚶(Arca subcrenata)、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和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的δ13C值显著高于对照区,作为潜在碳源的浮游植物对其的贡献率显著增加.消费者的δ15N值则介于7.70‰~14.34‰之间,消费者的营养级介于2.0~3.95级之间.游泳生物食性生物的δ15N和营养级在礁区内有所提高,礁区建成的年份越长,其营养级与对照区域的差别越显著.稳定同位素研究表明,人工鱼礁建设可能导致鱼礁区内滤食性生物的食物来源组成改变,并提高游泳生物食性生物的营养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氏獭蛤全同胞家系建立及生长与存活性状分析
《海洋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经2代家系选育的速生长系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oldii)为亲本,通过巢式平衡设计构建了30个全同胞家系,以未经选育个体的同期子代作为对照,分析各家系及对照组不同阶段生长和存活差异.实验结果显示,3月、9月和15月龄的施氏獭蛤全同胞家系生长性状均高于对照组(P<0.05),3月龄的家系壳长、壳高和体质量分别相对提高1.33%~9.33%、0.83%~15.83%和0.74%~25.19%,9月龄的家系壳长、壳高和体质量分别相对提高1.83%~10.46%、3.95%~12.45%和6.01%~20.60%,15月龄的家系壳长、壳高和体质量分别相对提高2.45%~25.62%、2.62%~15.01%和7.00%~28.73%,15月龄累积壳长、壳高和体质量生长量前3家系均值分别比家系平均提高9.38%、5.07%、9.34%;幼体期(1 d~30 d)、培育期(30 d~90 d)和养成期(90 d~450 d)各家系的存活率均值低于对照组5.61%、2.45%、2.08%,累积存活率均值低于对照组9.08%,但存活率排名前三的家系均值要高于对照组22.52%;根据全同胞家系生长和存活数据比较,家系A5、A12、A15于不同时期均表现出稳定优异的生长性状,家系A8、A15、A14于不同阶段均具有稳定的存活性状.以上结果表明,经选育施氏獭蛤家系的生长性状具有明显优势,其中,兼具有高生长和存活性状的家系A15可优先作为良种培育材料.
关键词: 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oldii) 选育 全同胞家系 生长 存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种养殖模式下北极红点鲑肌肉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评价循环水模式(工厂化)、半流水模式(池塘)和全流水模式(山泉全流水)3种养殖模式下北极红点鲑的肌肉营养成分,对3种养殖模式下2龄北极红点鲑(体质量平均为764.29~831.22 g)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常规营养成分中,全流水模式下北极红点鲑肌肉的水分(74.06%)、灰分(1.34%)和粗蛋白质(21.34%)含量最高;3种养殖模式下北极红点鲑肌肉中均测出18种氨基酸,氨基酸酸总量为54.92%~73.36%,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依次为半流水模式(81.20%)>循环水模式(80.47%)>全流水模式(80.42%),其中赖氨酸含量均最高,第一限制氨基酸均为蛋氨酸+胱氨酸;肌肉脂肪酸种类与含量在各模式下有所不同,循环水养殖的脂肪酸种类、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和EPA+DHA总量最高,全流水模式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最高;肌肉微量元素中,全流水模式下锌元素含量最高(4.21 mg/kg),循环水模式下铁元素含量(6.90 mg/kg)最高。研究表明,无论哪种模式养殖的北极红点鲑均是一种高蛋白质、脂肪酸和矿物元素的鱼类,3种模式下全流水模式的氨基酸总量最高,循环水模式的脂肪酸含量尤其是EPA+DHA含量最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5种光色环境对欧洲舌齿鲈营养品质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不同光色(全光谱光、蓝光、绿光、黄光、红光)环境对欧洲舌齿鲈(Dicentrarchus labrax)营养品质的影响,对欧洲舌齿鲈幼鱼[体质量为(29. 91±0. 39) g、体长为(13. 78±0.35) cm)]在不同光色环境下进行为期50 d的养殖试验。试验设全光谱光组、蓝色组、绿色组、黄色组、红色组,每组设置4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欧洲舌齿鲈幼鱼。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对各组欧洲舌齿鲈全鱼和肌肉常规营养成分含量以及肌肉氨基酸与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并对肌肉营养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绿光组全鱼及肌肉的粗脂肪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4组(P<0.05),但各组全鱼及肌肉水分、粗蛋白质、粗灰分含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2) 5种光色环境下欧洲舌齿鲈肌肉中均检测到18种氨基酸,其中绿光组7种氨基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精氨酸)以及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及非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全光谱光组、黄光组和红光组(P<0.05),而略高于蓝光组(P>0.05)。3)根据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欧洲舌齿鲈肌肉中含有丰富的赖氨酸,欧洲舌齿鲈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由高至低依次为绿光组、蓝光组、全光谱光组、黄光组、红光组。4) 5种光色环境下欧洲舌齿鲈肌肉脂肪酸组成类似,均检测出16种脂肪酸,其中绿光组欧洲舌齿鲈肌肉中饱和脂肪酸(S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含量均显著高于黄光组和红光组(P<0.05),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的含量在各组间均差异不显著(P> 0. 05);肌肉中C22∶6n-3(DHA)、C20∶5n-3(EPA)以及EPA+DHA含量均以绿光组最高,黄光组最低。由此可见,不同光色环境对欧洲舌齿鲈营养组成及比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相对而言,绿光环境更适合欧洲舌齿鲈的养殖。
关键词: 欧洲舌齿鲈 光色 氨基酸 脂肪酸 营养成分 品质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密度胁迫对卵形鲳鲹鱼苗运输水质、存活率、免疫酶活力和血清指标的影响
《海洋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密度胁迫对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鱼苗运输水质、存活率、免疫酶活力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确定适宜的运输密度,为卵形鲳鲹鱼苗的科学运输提供参考依据.对卵形鲳鲹鱼苗(体长为5.36 cm±0.60 cm,质量为3.04 g±0.71g)采用塑料袋密闭充氧运输方式,在3个不同运输密度下(D1=9 kg/m3、D2=12 kg/m3、D3=15 kg/m3)模拟运输8 h,对比运输不同密度卵形鲳鲹鱼苗对运输水质、鱼苗存活率、肝脏免疫酶活力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3个密度组的卵形鲳鲹鱼苗的存活率均为100%,经运输后暂养72 h的存活率仍为100%.经塑料袋密闭充氧运输8 h后,3个密度组的运输水体的DO含量无显著变化,运输水体温度(T)和pH值随运输密度的增加而降低,NH4-N含量随运输密度的增加而上升,其中NH4-N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肝脏组织中,D1、D2、D3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而高运输密度组(D3)对比对照组,两组的T-SOD活力变化存在显著差异(P<0.05).密度运输胁迫组乳酸脱氢酶(LDH)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D2、D3无显著差异,显著差异于D1组.过氧化物酶(POD)活力D1、D2、D3组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3组实验组的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组间无显著差异.血清中,D1、D2组的CRE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但D3组又显著高于对照组.D1、D2、D3的血清中皮质醇(COR)活力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对照组.D2、D3的葡萄糖(GLU)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D1显著低于对照组.D1、D2、D33个运输密度组的谷丙转氨酶(GPT)与谷草转氨酶(GOT)活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D1与D2组的GPT活力显著低于于D3组,但GOT活力显著高于D3组.密度胁迫对卵形鲳鲹鱼苗的运输存活率无影响,但对运输其的水质、免疫酶活力及血清生化指标均有影响.在实际运输中,采用塑料袋密闭充氧运输,运输时间时长为8 h以内,运输密度设定为15 kg/m3的卵形鲳鲹鱼苗为宜.
关键词: 密度胁迫 运输水质 存活率 免疫酶活力 血清指标 卵形鲳鲹(Trachinotusovatu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RNA-seq技术的江鳕转录组SSR位点信息分析
《淡水渔业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开展江鳕(Lota lota)遗传多样性、系统分化分析,开发有效分子标记,采用转录组测序RNA-seq方法,挖掘江鳕微卫星标记.结果显示:通过聚类、从头组装和拼接,获得Unigene共计106 084条.所有的Unigene中,共识别17 619个SSR位点,包含SSR位点的Unigene序列数量为10 893条,占总Unigene的10.27%.江鳕转录组中SSR含量较为丰富,一至六核苷酸重复类型均存在.其中,单核苷酸重复类型的数量最多(7 102个),占总SSR位点数的40.31%.江鳕转录组SSR位点中,以10次重复次数最多,达2 788个位点,占总SSR位点的15.82%.江鳕转录组SSR的片段长度从10~66 bp均有分布,大部分集中在10~24 bp,占SSR总数的87.24%.
关键词: 江鳕(Lota lota) 转录组 RNA-seq SSR 位点信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采用框架法对不同栖息环境中华绒螯蟹形态差异的比较研究
《淡水渔业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把握不同栖息环境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形态差异及其在产地鉴别方面的应用潜力,以长江水系(滆湖、骆马湖、 固城湖、 军山湖、 梁子湖围网养殖环境)、 黄河水系(东营黄河口自然环境)以及辽河水系(营口、盘锦等稻蟹共作养殖环境)8个不同产地的中华绒螯蟹为研究对象,应用框架法对其背甲、 腹甲、 侧面以及步足的32个形态学指标进行了调查分析和多元统计学研究.结果显示,4个背甲参数、1个腹甲参数、2个第四步足参数、2个第五步足参数及H值均存在显著的差异.基于32个特征的判别分析时初始产地鉴别正确率可达83.1%,但交叉验证正确率却仅52.5%.支持向量机分析时的3种分类结果显示,当测试样本为20%时,基于LDA-SVM的模型分类具有最好的产地鉴别效果,训练集正确率为88.1%,测试集正确率也达83.1%.结果表明,传统的形态学框架法具有对不同栖息环境的中华绒螯蟹产地鉴别潜力.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形态特征 产地 框架测量 栖息环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碳纳米材料的环境降解及其降解机制
《中国科学:化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碳纳米材料(carbon nanomaterials, CNMs)是一类具有优异物理化学特性的新型材料. CNMs在广泛应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进入环境,对环境中的生物体造成一定危害.同时,环境中的CNMs在自然条件下可能会发生降解,而降解后的CNMs由于材料结构和性质上的改变进而影响其生物毒性.因此,亟需对CNMs环境降解途径系统地进行探究和总结.本综述围绕CNMs的生物降解和非生物降解这两种主要的降解方式展开.生物降解包括酶降解、细菌降解和细胞降解,非生物降解则重点阐述了光降解和(光)化学降解这两大过程.通过系统总结降解的反应条件、降解终点、中间产物和终产物等降解特性,最终揭示了CNMs环境降解的规律和机制.此外,我们结合尚未明了的降解机制和降解的环境限制条件对CNMs降解研究中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本综述为深入理解CNMs的环境归趋和长期环境风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