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河南省不同区域麦田主要杂草群落防治药剂筛选
《河南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药效试验,探究了甲基二磺隆、异丙隆、辛酰溴苯腈、氯氟吡氧乙酸等小麦田常用除草剂及其混剂对豫东麦田节节麦及阔叶杂草、豫南稻麦轮作田看麦娘及沿黄稻麦轮作田硬草的防治效果,以期为河南省不同区域小麦田主要杂草的防治提供依据。结果表明,25%辛酰溴苯腈1 800 g/hm~2+20%氯氟吡氧乙酸900 g/hm~2对豫东麦田节节麦及阔叶杂草的总体防效最佳,达到91.98%。15%炔草酯300 g/hm~2+激健225 mL/hm~2对豫南稻麦轮作田看麦娘的防效为99.1%,效果最好。所有供试药剂在药后14 d对沿黄稻麦轮作田硬草的防效均较差;药后32 d,3%甲基二磺隆675 mL/hm~2对硬草的防效为92.8%,效果最佳;硬草对其余药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以阔叶杂草为主的小麦田,可选用3%甲基二磺隆450 mL/hm~2+10%唑草酮180 g/hm~2、25%辛酰溴苯腈1 800 g/hm~2+20%氯氟吡氧乙酸900 g/hm~2、25%辛酰溴苯腈1 800 g/hm~2等药剂进行防治;以节节麦为主的小麦田,可选用3%甲基二磺隆450 mL/hm~2与25%辛酰溴苯腈1 200 g/hm~2混配进行防治;以看麦娘为主的小麦田,可选用15%炔草酯300 g/hm~2或7.5%碇磺草胺135 g/hm~2并加入除草剂增效剂激健225 mL/hm~2进行防治;以硬草为主的小麦田,可选用3%甲基二磺隆675 mL/hm~2等进行防治。
关键词: 河南省 不同区域 小麦田 杂草群落 除草剂 防除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生物质炭对酸化茶园土壤N_2O和CO_2排放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生物质炭对酸化茶园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采用原料为小麦秸秆、柳树枝、椰壳3种生物质炭,通过室内培养试验来探究不同生物质炭对茶园土壤性质及N_2O、CO_2排放特征的影响。试验中生物质炭添加量为20 g·kg~(-1),同时设置了施氮肥处理,采用尿素作为外加氮源,施氮量为100 mg·kg~(-1)。结果表明,施加生物质炭提高了酸化茶园土壤pH值,柳树枝生物质炭处理土壤pH值最高为6.71,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不同生物质炭对土壤DOC含量的影响效果存在差异,柳树枝生物质炭使土壤DOC平均含量增加了95.6%,椰壳生物质炭使土壤DOC含量降低36.1%,小麦秸秆生物质炭则影响不显著。生物质炭通过抑制土壤硝化和反硝化作用降低土壤N_2O的排放,椰壳生物质炭降低N_2O排放比例达91.7%,减排效果最显著。在施氮条件下柳树枝生物质炭对土壤N_2O的减排效果显著低于小麦秸秆和椰壳生物质炭。土壤CO_2的排放通量与pH值、DOC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生物质炭促进了土壤CO_2的排放,柳树枝生物质炭处理CO_2的排放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此外,外加氮源降低了土壤pH值,增加了土壤N_2O的排放,但是对土壤DOC含量变化无显著影响。
关键词: 生物质炭 N2O排放 CO2排放 pH 可溶性有机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耕作方式对砂姜黑土理化性质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7
摘要:为探讨砂姜黑土农田适宜的耕作方式,提升砂姜黑土农田地力及作物产量,发挥地域资源优势,以‘百农207’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免耕、旋耕(15 cm)和深耕(30 cm)3种耕作方式对砂姜黑土农田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硝态氮含量及小麦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越冬期和成熟期,3种耕作方式0~10 cm土层土壤容重差异不显著(P>0.05),但深耕处理显著降低了10~40 cm土层土壤容重(P<0.05)。在小麦苗期,3种耕作方式对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影响规律不明显(P>0.05),但在小麦越冬期、拔节期、成熟期,深耕处理显著增加了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P<0.05)。在小麦成熟期,0~4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均为免耕>旋耕>深耕。与免耕处理相比,深耕处理通过增加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使籽粒产量增加9.79%。综合研究区的土壤性质、作物生长、自然环境等因素,小麦季30 cm深耕可以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含水量,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可作为砂姜黑土农田适宜的耕作方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普通小麦Glu-3位点基因单元型的分离和序列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从分子水平上探讨优质小麦资源中LMW-GS等位基因与小麦品质的关系,以及在改善小麦品质方面的潜在价值,利用小麦Glu-A3和Glu-B3基因的特异引物从强筋型、中筋型和弱筋型小麦共计10份材料中分离出LMW-GS基因后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共发现14个新的核苷酸变异类型和4个肽链变异类型。其中,14个新的核苷酸变异类型中,4个为Glu-A3基因变异类型,1个为Glu-B3基因变异类型,9个为Glu-D3基因变异类型。值得注意的是,有2个半胱氨酸数目特殊的亚基类型被发现,一个是来自师栾02-1含有9个半胱氨酸残基的GluA3-18基因,另一个是来自偃展4110含有7个半胱氨酸残基的GluD3-13基因。
关键词: 普通小麦 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 基因分离 Glu-3位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葱田不同时期杂草防治技术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二甲戊灵等7种除草剂及混剂对大葱田不同时期杂草的防除效果及对大葱的安全性,以期为大葱田筛选高效、安全的禾本科杂草及阔叶杂草除草剂。结果表明,大葱移栽期、杂草苗前进行土壤封闭处理,二甲戊灵单剂对禾本科杂草有较好防效,最高达到100%,但对阔叶杂草防效差;乙草胺单剂和精异丙甲草胺单剂对总草的防效均较低,介于36.39%~40.75%;二甲戊灵与乙氧氟草醚、辛酰溴苯腈混配均可以有效地防除杂草,其中二甲戊灵与乙氧氟草醚低剂量混配效果最佳,对总草的防效为68.28%,大葱的生长促进率为9.59%、增产率为11.81%。大葱生长期、杂草3~5叶期喷雾,精喹禾灵和乙氧氟草醚低剂量混配、精喹禾灵+辛酰溴苯腈+乙氧氟草醚三元复配对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防除效果最好,对总草的防效分别为74.74%、76.52%,前期虽对大葱有轻微药害,但不影响后期产量,大葱的生长促进率分别为1.29%、7.92%,大葱的增产率分别为88.96%、70.42%;精喹禾灵单剂、精喹禾灵和辛酰溴苯腈混配防除阔叶杂草效果较差,精喹禾灵和灭草松混配对除马泡瓜外的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都有一定的防效,这几种处理对总草的防效均低于40%。杂草苗前,推荐使用330 g/L二甲戊灵EC 2 250 m L/hm2+24%乙氧氟草醚EC 300 m L/hm2混配;杂草3~5叶期,推荐使用10%精喹禾灵EC 675 m L/hm2+24%乙氧氟草醚EC 900 m L/hm2、10%精喹禾灵EC 675 m L/hm2+30%辛酰溴苯腈EC 1 200 m L/hm2+24%乙氧氟草醚EC 750 m L/hm2混配,可以安全、有效地防除大葱田禾本科杂草及阔叶杂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提取方法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测定结果的影响
《生态环境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验证浸提条件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浸提量的影响,选择具有代表性的3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进行实验,研究土样处理方式、提取时间、水土比、提取剂种类和振荡次数等提取条件对DOC浸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样处理方式影响DOC浸提量的大小顺序为:风干过2 mm筛>鲜样过1 mm筛>过2 mm筛>过5 mm筛>不过筛,风干过2 mm筛的DOC提取量是鲜样不过筛的2.4倍,且各处理之间DOC浸提量差异性达显著水平(P<0.05);DOC的浸提量随振荡时间变化不是特别明显,振荡4 h后基本达到平衡;土壤DOC浸提量随水土比的增加而增大,呈显著的线性关系;浸提剂种类对土壤DOC浸提量影响显著,4种提取剂提取出来的DOC量的大小顺序为:DOC(80℃,H_2O)>DOC(25℃,0.5 mol·L~(-1) NaHCO_3)>DOC(25℃,0.5 mol·L~(-1) K_2SO_4)>DOC(25℃,H_2O);单次提取量随提取次数增加而降低,累积提取量随浸提次数增加而升高,且累积提取的DOC量与浸提次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建议采用过2 mm筛的土壤鲜样,提取剂用25℃去离子水,水土比采用5∶1,连续振荡4 h后一次过滤测定土壤DOC含量。本研究有助于增强不同研究结果之间DOC数据的可比性,也有利于推动土壤DOC测定标准的完善。
关键词: 可溶性有机碳(DOC) 振荡时间 水土比 提取剂 提取次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氯灌溉水对盆栽烤烟氯吸收和分配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高氯灌溉水对烤烟氯含量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并使用高氯含量(90.25 mg/L)灌溉水进行灌溉,比较灌水量对2个烤烟品种氯吸收和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烤烟品种不同器官的氯含量和氯积累量均表现为叶片>茎>根,叶片氯积累量分配比例为57.33%~75.61%,叶片氯含量在旺长期最高,随生育时期推进而减少,成熟期最低。叶片氯含量和氯积累量均随灌水量增加而增加;豫烟13号各时期叶片氯含量和氯积累量均低于中烟100,且叶片氯积累量分配比例也低于中烟100。旺长期灌溉高氯含量的灌溉水显著影响烟叶氯含量,灌溉量越大,烟叶氯含量越高;与中烟100相比,豫烟13号吸收的氯较少,烟叶氯含量较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白叶枯病植株内生细菌的分离及其拮抗功能
《江苏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从云南省感染水稻白叶枯病的病株和健康植株上共分离得到475株植株内生细菌,从中筛选出167株对水稻白叶枯病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简称Xoo)有拮抗作用的内生细菌。病株体内拮抗内生细菌的菌株数量多于健康植株,病株和健康植株根、茎、叶中的内生细菌菌株数量略有不同,从病株根、茎、叶中分离出的拮抗内生细菌对水稻白叶枯病病菌的抑制作用差异不显著;而从健康植株的茎部和叶部分离出的拮抗菌对水稻白叶枯病病菌的抑制作用显著高于根部拮抗菌(P<0.05)。采用对峙培养方法测定并比较分离菌株的抑菌能力,得到30株对白叶枯病菌抑菌能力较强的菌株,并对其进行5种病菌的抑菌谱测定。结果显示,30株菌株对5种水稻病害的病原菌均有抑制作用。通过16S rDNA序列分析发现,水稻内生拮抗细菌分别与GenBank序列数据库中17个属的细菌相似性较高,其中,农杆菌属(Agrobacterium)、短状杆菌属(Brachybacterium)、克雷伯菌属(Klebsiella)、鞘氨醇杆菌属(Sphingobacterium)和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为发病植株特有的拮抗细菌属,而节杆菌属(Arthrobacter)和考克斯菌属(Kocuria)仅存在于对照植株中。
关键词: 水稻白叶枯病病菌 内生细菌 拮抗细菌 抑菌谱 16S rDNA 种群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研究
《农业科技管理 》 2017
摘要:河南省是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对全省农业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文章回顾了"十五"以来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所取得的成效,研究了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形势,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即推进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实施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工程、百千万粮田丰产科技工程、主要农作物良种产业化工程等三大科技工程,构建现代农业育种技术体系、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畜禽绿色高效养殖技术体系、农副产品加工技术体系和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信息化技术体系等五大技术创新体系,以期为促进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