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4117条记录
利用甜高梁茎秆提取乙醇的实验报告(第Ⅰ报)-不同品种乙醇提取量的实验

酿酒科技 2007 北大核心

摘要:以甜高粱品种九甜粱1号和九甜杂1号为材料,采用简易固态发酵法,对其茎秆提取乙醇进行了实验.实验证明,甜高粱茎秆是提取乙醇极佳的生物质能源.九甜粱1号茎秆可提取50%vol粗乙醇9.26t/hm^2,折99.6%vol的无水乙醇3.96t/hm^2.九甜杂1号茎秆可提取50%vol粗乙醇8.76t/hm^2,折99.6%vol的无水乙醇3.75t/hm^2.单位面积甜高粱茎秆乙醇提取量明显高于单位面积玉米籽实的乙醇提取量.但不同的甜高粱品种茎秆乙醇的提取量有明显的差异,要科学的选用甜高粱品种..

关键词: 提取乙醇 甜高粱茎秆 九甜粱1号 九甜杂1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SSR标记在玉米育种中的研究与应用

玉米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SSR是以几个碱基为基本单元的串联重复序列,广泛分布于真核生物基因组中。SSR信息量高,覆盖整个基因组,共显性遗传,多态性水平高,易用PCR分布,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分子标记。对SSR的种类、研究进展、以及SSR在品种鉴定、基因作图和标记辅助育种等方面的研究应用现状作了简要概述。

关键词: SSR 分子标记 研究进展 品种鉴定 基因作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5%克·福·唑醇悬浮种衣剂芽后包衣对玉米幼苗的生理效应

玉米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唑醇类种衣剂芽后包衣对玉米幼苗的生理效应。结果表明,用15%克·福·唑醇悬浮种衣剂芽后包衣处理对玉米幼苗无不良影响,对幼苗根系活力、根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及叶肉细胞间隙CO2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以药种比1∶50芽后包衣效果最佳。

关键词: 种衣剂 芽后包衣 生理效应 玉米幼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便携式施肥播种器在吉林省东部半山区玉米生产上的应用效果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吉林省东部半山区耕地中,坡耕地占70%以上,小型机械不适宜在坡耕地上播种玉米,而使用便携式施肥播种器可解决这一技术难题。通过近几年便携式施肥播种器在玉米生产上的应用,提出关键技术要点,并进行了应用效果的分析,为吉林省东部半山区玉米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吉林省东部 便携式播种器 播种 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北春玉米区耐老化膜常年覆盖种植模式研究初探

玉米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东北地区春玉米耐老化膜常年覆盖种植及宽窄行留高茬交替休闲种植方式的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种植方式相比,耐老化膜常年覆盖种植方式使生育期提前2~3d;播种出苗阶段及苗期0~20cm土壤平均含水量比均匀垄传统种植方式高1.15个百分点和0.8个百分点;增温效果明显,播种出苗阶段≥10℃积温较均匀垄传统种植方式高34.1℃·d;产量显著提高,较均匀垄传统种植方式高15.56%,达极显著水平。

关键词: 春玉米 耐老化膜 保护性耕作

不同高粱自交系幼胚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7份高粱自交系幼胚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基因型对组织培养的反应和植株再生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高粱基因型间愈伤组织诱导率没有明显差异,但胚性愈伤组织百分率、不定芽分化率以及再生频率有明显差异。其中YN336A、YN267R、YN510R和YN338A的再生效果较好,其不定芽发生率、不定根发生率及移栽成活率分别为64.4%-72.8%,76.2%-100.0%和36.3%-80.0%。对只生根不生芽的基因型,加入1-2 mg/L KT有明显抑制生根、促进生芽的效应。

关键词: 高梁 自交系 幼胚 组织培养 植株再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螟的控制作用研究

玉米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玉米不同品种清种、混种和间种不同作物后玉米螟的发生情况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玉米清种区与混种区的玉米螟发生情况比较、分析得出,混种对降低一代玉米螟卵量有明显作用,比清种一代玉米螟卵降低幅度在13%~45%。通过玉米间种不同作物后玉米螟发生情况分析得出,间种向日葵的小区中玉米螟的蛀孔数和活虫数明显低于其它处理,认为向日葵可能对玉米螟具有一定的驱避作用。

关键词: 玉米 玉米螟 种植方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雨年寒地覆膜对玉米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玉米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多雨年间不同熟期品种四密25与郑单958在覆膜条件下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覆膜条件下干物质积累高于露地条件下干物质积累;品种间茎、叶、鞘等玉米器官干物质转移量与转移率存在差异,转移率四密25>郑单958,转移量郑单958>四密25;覆膜条件下玉米产量高于露地栽培产量,而且郑单958>四密25。中熟品种产量受覆膜影响小,晚熟品种覆膜增产潜力大。

关键词: 玉米 寒地覆膜 干物质积累 产量

高产高淀粉酿造高梁杂交种吉杂304号选育

中国种业 2007 北大核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强筋春小麦新品种—吉春14号

麦类作物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