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黑龙江鲤肌肉发育中miRNA对间隙连接蛋白基因(Cx43)的调控
《水产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鲤鱼是世界上养殖最广泛的淡水鱼类之一,其肌肉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等特点,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前期对鲤鱼肌肉特异的微小RNA(miRNA)文库分析发现,miR-1和miR-206在鲤鱼肌肉中均高水平存在,但其对鲤鱼肌肉发育的调节作用尚不完全清楚.以黑龙江鲤为试验材料,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肌肉生长相关的间隙连接蛋白基因(Cx43)可能是miR-1和miR-206的靶基因.因此利用荧光素酶报告系统以及原位杂交等方法探究miR-1和miR-206对其的调控机制.试验结果表明,miR-1和miR-206均能下调Cx43启动子报告基因,其中miR-206作用更明显.整体原位杂交检测Cx43基因在鲤鱼胚胎期表达情况显示,鲤鱼受精6 h后Cx43基因开始表达,表达量随胚胎发育呈上升趋势,受精后24 h体节表达最高,此后逐渐降低,暗示Cx43基因在鲤鱼肌肉发育早期发挥重要作用.该研究为从分子生物学水平进行鲤鱼的遗传育种,优化黑龙江鲤品质,提高生产性能奠定基础.
关键词: 微小RNA-206/微小RNA-1 间隙连接蛋白基因Cx43 肌肉发育 靶基因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碳氮同位素技术研究重金属在春季江苏近海食物网中的累积
《应用生态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江苏近海自古以来是我国重要的渔业基地之一.近年来,随着沿海城市工业的发展,江苏近海局部地区重金属污染比较严重.目前,对重金属在江苏近海食物网中的传递和累积过程尚不明晰.本研究于2017年5月在江苏近海通过渔业资源调查采集生物样品(包括大型藻类、双壳类、头足类、腹足类、甲壳类和鱼类).在应用碳氮同位素构建食物网结构的基础上,量化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途径,分析多种重金属元素在食物网中的累积规律.同位素测定结果显示,江苏近海生态系统中主要存在两条能量传递途径:即以毛蚶等为初级消费者的浮游食物链和以沟纹鬘螺为初级消费者的底层食物链,以底层食物链占优势;8种元素在海洋生物体内含量的平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Zn>Cu>As>Cd>Cr>Pb>Ni>Hg,总体来说,元素富集水平最高的是双壳类,最低的是鱼类;大多数生物体内的As含量超标,双壳类和口虾蛄的Cd、凤鲚的Cr及密鳞牡蛎的Zn、Cu、Cr均超过水产品安全标准;在浮游食物链中,Zn、Cd和Ni显著生物减小,在底层食物链中,Hg显著生物放大,其他元素在食物网中未见明显变化趋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万山群岛海域网采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海洋环境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4年5月万山群岛海域生态环境调查数据,利用聚类分析和冗余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网采浮游植物群落分布特征,探讨了珠江口盐度锋面生境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共发现网采浮游植物93种,硅藻门种类占73.1%。在冲淡水和外海水汇聚形成盐度锋面的混合区,水温、化学耗氧量、溶解氧、pH、叶绿素a和N∶P均高,网采浮游植物丰度也最高,平均丰度为5.96×10~8/m~3,数值达到其他两个区域平均丰度的4000倍以上,小个体硅藻中肋骨条藻丰度比例大于90.2%。在低盐区硅藻门丰度仍占80.6%,大个体硅藻门种类如锤状中鼓藻、巨圆筛藻、哈德半盘藻和美丽漂流藻等丰度呈上升趋势。在高盐区甲藻门丰度增至40.7%,形成硅藻门和甲藻门丰度联合占优势的群落结构,大个体甲藻门种类如短角角藻、纺锤角藻、大角角藻和夜光藻等丰度呈上升趋势。由于盐度变化大,网采浮游植物种类多样,且以广盐种种类和丰度占优势。万山群岛海域的水体营养特征使小型硅藻中肋骨条藻优势特别突出,而种类多样并且单一种类占主导优势的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特征,支撑了海域的高初级生产力。
关键词: 网采浮游植物 环境因子 万山群岛 聚类分析 冗余分析 主成分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克氏原螯虾i-型溶菌酶在巴斯德毕赤酵母中的高效胞外表达及其抑菌活性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开发虾类来源的溶菌酶,本研究建立了利用巴斯德毕赤酵母表达系统高效分泌表达重组克氏原螯虾无脊椎动物型溶菌酶1(简称"pc-iLys1")的方法.经密码子偏好性优化后的pc-iLys1 cDNA在毕赤酵母菌株SMD1168中成功地实现胞外分泌表达,重组蛋白分子质量约为17.1 kDa.在摇瓶中对诱导表达条件进行优化,获得的相对最佳表达条件为:培养基pH 7.0,培养温度28℃,甲醇体积分数1.5%,诱导表达时间96 h.采用该优化条件,进一步利用分批补料策略在5 L发酵罐中进行高密度培养诱导,120 h后获得重组pc-iLys1,其酶活性达到2052.6 U/mL,最终,酵母干细胞质量浓度达98.1 g/L.抑菌实验表明,重组pc-iLys1对多种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均具有明显的抑制活性.总之,本研究实现了克氏原螯虾i-型溶菌酶在毕赤酵母中的重组表达,为其大规模制备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 i-型溶菌酶 克氏原螯虾 巴斯德毕赤酵母 表达条件优化 抑菌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响应面法优化水产品液体速冻用的载冷剂配比
《南方水产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开发适合水产品快速冻结的安全食品级速冻液配方,该研究以乙醇、低聚果糖、柠檬酸、氯化钙、丙二醇等组成低温速冻液.通过单因素试验分析乙醇、低聚果糖、柠檬酸和氯化钙在不同质量分数下的冻结点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以冻结点和黏度为响应值,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法对速冻液中载冷剂的添加量进行优化,得到速冻液的最佳配方为19.9%乙醇、9.5%低聚果糖、3%柠檬酸、5%氯化钙、10%丙二醇.该配方制备的速冻液的冻结点可达-63.50℃、黏度4.64 mPa·s,具有冻结温度低、黏度小的特点,而且配方成本较低,操作方便,可应用于水产品及方便食品的快速冻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斑节对虾TRIAP1基因的克隆、表达分析以及调控其表达的miRNAs的筛选
《南方水产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凋亡抑制因子1 (tumor protein p53 regulated inhibitor of apoptosis 1, TRIAP1)可以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参与生物体内应激反应。为探究TRIAP1基因及调控其表达的miRNAs在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应对哈氏弧菌(Vibrio harveyi)刺激时的表达调控情况,该研究通过RACE技术获得了斑节对虾TRIAP1基因(PmTRIAP1)cDNA全长序列,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技术,对PmTRIAP1在斑节对虾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分布模式,以及哈氏弧菌刺激下PmTRIAP1与相关miRNAs的表达关联情况进行了探究。结果显示,PmTRIAP1cDNA全长2 522 bp,包括11 bp的5'非编码区(UTR)、2 289 bp的3'UTR和222 bp的开放阅读框(ORF),共编码73个氨基酸。PmTRIAP1基因在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血细胞中表达量最高;哈氏弧菌刺激下,PmTRIAP1表达量显著降低,而Pm-miR-145-3p和Pm-miR-454-3p表达量显著升高,表明PmTRIAP1和Pm-miR-145-3p、Pm-miR-454-3p的表达量呈负相关关系;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结果显示,Pm-miR-145-3p和Pm-miR-454-3p可通过结合PmTRIAP1 3'UTR降低荧光素酶活性,表明Pm-miR-145-3p和Pm-miR-454-3p均可靶向调控PmTRIAP1的表达。
关键词: 斑节对虾 TRIAP1 Pm-miR-145-3p Pm-miR-454-3p 哈氏弧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亚湾黑鲷繁殖特征的生物学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开展大亚湾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的增殖和保护,于2018年1月、3月、4月和8-12月共采集了721尾黑鲷样本,研究了大亚湾黑鲷繁殖生物学的周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繁殖期的雌性全长为175~487 mm,均值为(297.92±56.61) mm,体质量为90.96~1 907.12 g,均值为(511.36±307.53) g,雄性全长为110~440 mm,均值为(237.61±61.05) mm,体质量为21.92~1 370.00 g,均值为(277.76±210.33) g,雌性个体全长显著大于雄性个体全长(P<0.001);2)性腺成熟系数和性腺发育表明大亚湾黑鲷繁殖期为11月至翌年3月;3)具有雌雄同体个体存在,表明该物种会发生性逆转,且表现为雄性个体先成熟再向雌性转变;4) 50%性成熟雌性全长达到248.52 mm,雄性为148.03 mm;5)卵径频率分布表明黑鲷为分批产卵型鱼类,绝对繁殖力为84 100~2 655 168粒,均值为(728 732±499 547)粒;全长相对繁殖力为380.54~8 271.55粒·mm-1,均值为(2 731.44±1 630.93)粒·mm-1,体质量相对繁殖力为277.58~3 592.83粒·g-1,均值为(1 443.87±766.82)粒·g-1,绝对繁殖力与全长、体质量及性腺质量均呈显著线性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溶氧水平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血液生化、脂肪酸组成及其抗海豚链球菌病的影响
《淡水渔业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不同溶氧水平对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生长性能、血液生化、肝脏脂肪酸组成及海豚链球菌感染后的存活率的影响,选取270尾平均体重为(20.00±0.10)g的吉富罗非鱼,随机分为3组:低氧组(2.0±0.3)mg/L、对照组(4.5±0.4)mg/L、高氧组(7.0±0.4)mg/L,养殖8周。结果显示:(1)随着溶氧水平的增加,实验鱼成活率、末体重、特定生长率、肝体比、脏体比显著提高且均在高氧组达到最高,饲料转化率逐渐减小。(2)随着溶氧水平的增加,鱼体血液中红细胞数、红细胞比容、谷丙转氨酶含量均先下降后趋于稳定,白细胞数、血红蛋白以及谷草转氨酶含量均先下降后上升,且最高值均出现在低氧组;血液中总蛋白、总胆固醇以及甘油三酯的含量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血液中葡萄糖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3)随着溶氧水平的增加,n-3系列不饱和脂肪酸、花生四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的含量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4)罗非鱼腹腔注射海豚链球菌后,24 h内三组均未出现死亡;感染96 h后,低氧组罗非鱼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与高氧组。结果表明,低氧胁迫影响吉富罗非鱼肝脏脂肪酸组成以及部分血液生化指标,造成吉富罗非鱼生长缓慢。
关键词: 溶氧 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生长 血液生化 脂肪酸组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疆江鳕染色体核型分析和形态特征研究
《淡水渔业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江鳕(Lota lota)细胞遗传学数据信息,采用PHA和秋水仙素腹腔注射、肾细胞空气干燥制片法,测定江鳕染色体核型,并观察江鳕形态特征。结果表明,江鳕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48,核型公式为12m+18sm+14st+4t,染色体总臂数NF=78,未发现随体、次缢痕和异型性染色体。染色体相对最大长度为6.83±0.31,最小为2.06±0.17。江鳕主要形态特征为体圆长形,后部侧扁,颏部正中具颏须1枚,侧线后部侧中位且常不完全,背鳍两个,腹鳍喉位;其鳍式为背鳍D.i~iii-10~13,i~ii-65~92,胸鳍P.i-16~17,腹鳍V.0-7,臀鳍A.0-64~84;鳔一室,脊椎骨总数为58~67,左侧第一鳃弓外侧鳃耙数8~12。通过与鳕科其他鱼类染色体核型比较结合形态学特征分析,推断江鳕在进化上属于较为特化的类群。
关键词: 江鳕(Lota lota) 形态学 染色体 核型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胶州湾海域鱼类群落种类组成及多样性
《生态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胶州湾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特征,根据2016-2017年间对胶州湾海域进行的4个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生态多样性指数和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非线性多维标度排序(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NMDS)等方法分析了胶州湾海域鱼类群落的种类组成和多样性特征.结果 表明:调查共采集到鱼类46种,隶属2纲10目30科41属,以硬骨鱼纲鱼类为主(45种,97.83%).其中,鲈形目(Perciformes)最多(22种,47.83%),其次是鲉形目(Scorpaeniformes),占15.22%.种类数季节变化明显,以夏季最高,23种;秋季最低,16种.优势种组成以赤鼻棱鳀(Thryssa kammalensis)、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许氏平触(Sebastes schlegeli和矛尾鰕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等鱼类为主.多样性分析显示,鱼类物种多样性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多样性指数(H')季节变化范围为1.668-2.453,以夏季最高,春季最低;均匀度指数(.J')季节变化范围为0.577-0.808,以秋季最高,春季最低;丰富度指数(D')季节变化范围为2.431-3.123,以冬季最高,秋季最低.典范对应分析表明,水温、盐度、水深和pH是影响胶州湾海域鱼类群落物种组成的主要环境因子,且水温和pH是影响鱼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时空变化的主要因子.与历史调查资料相比,由于人类活动对胶州湾生态系统的干扰,鱼类群落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优势种组成更替明显,多样性水平降低,鱼类群落结构趋向简单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