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3441条记录
亚磷酸钾对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的作用机理

植物保护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亚磷酸钾对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的作用机理,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和显微观察技术研究亚磷酸钾对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菌丝生长和游动孢子释放的影响,并分别采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锁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及生物化学技术分析亚磷酸钾处理后马铃薯叶片防御基因表达、氧化酶活性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亚磷酸钾对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菌丝生长和游动孢子释放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抑制中浓度EC_(50)分别为24.03μg/mL和5.99μg/mL。接种晚疫病菌并经亚磷酸钾溶液处理的马铃薯叶片防御基因PR1、PR2表达量显著上调,接种8 d时表达量为银法利处理和清水对照的1.97~5.12倍;同时,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酶活性增强,其峰值分别达534.29、281.13和68.84 U/mg,为银法利处理和清水对照的1.18~3.52倍;可溶性蛋白含量也随之增加,峰值(0.85 mg/mL)分别为银法利处理和清水对照的1.85倍和3.15倍。表明亚磷酸钾可通过直接抑菌作用和诱导植物产生抗病反应从而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

关键词: 亚磷酸钾 晚疫病病原菌 防御基因 氧化酶活性 可溶性蛋白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乌龙江湿地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PCR-DGGE分析

福建农业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解乌龙江湿地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组成及动态变化,本研究通过稀释平板法对湿地土壤可培养真菌数进行测定,并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分析乌龙江湿地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平板计数结果表明,不同时间不同采样点可培养真菌数的变化幅度较小,每克干土中可培养真菌数介于0.13×10~4~8.26×10~4 CFU。真菌18SrDNA的PCR-DGGE图谱显示,每个泳道条带的位置、数目和亮度各有不同,说明不同采样时间不同采样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存在着差异。DGGE图谱条带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2009年3月、2009年11月和2010年1月所采集土壤样品的真菌群落多样性较其他时间更为丰富;从采样点来看,真菌群落丰富度则表现为样品L>样品M>样品R。对DGGE主要条带和差异性条带进行克隆测序后发现,乌龙江湿地土壤主要真菌类群为子囊菌Ascomycota和毛霉菌Mucoromycota。

关键词: 乌龙江湿地 土壤真菌 群落结构 PCR-DGGE 多样性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机器视觉技术在农作物生长状况监测的研究进展

福建农机 2018

摘要: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作物的叶、茎杆、果实的颜色、外观形态、纹理等特征时刻发生变化,实时动态地监测作物形态变化,研究外界环境对作物生长状况产生的影响和作物生长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阐述了作物生长状况和机器视觉技术的概念,从基于机器视觉的作物生长营养状况监测、作物果实成熟度监测、作物病虫害程度监测、作物生长环境中杂草监测、作物外观形态监测等5个方面回顾了该领域的发展现状,最后分析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作物 机器视觉 生长监测 图像处理 阈值分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IPCC方法的福建省农业活动N_2O排放量估算

福建农业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农用地和畜禽养殖是农业领域氧化亚氮(N_2O)的重要排放源,估算省级农业活动N_2O的排放量,分析不同排放源的主要控制因素,对当地低碳农业发展意义重大。基于福建省农业活动水平数据,采用IPCC方法,以2005年为基准年,估算了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福建省农业活动N_2O排放量,结果表明: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福建省农业活动N_2O排放总量分别为3.41万、3.35万和3.29万t,2015年和2010年分别比2005年减少3.52%和1.76%;与2005年相比,2015年和2010年农用地的N_2O排放量分别减少1.67%和1.00%,畜禽养殖的N_2O排放量分别减少16.67%和7.14%。结合前人研究结果提出:农用地N_2O排放受作物品种、土壤条件、气候条件、田间管理措施以及人口因素等影响,其减排的关键是减少氮肥施用量;控制和减少畜禽养殖N_2O排放量的关键是优化畜牧业结构,提高规模化养殖水平,改良畜禽品种,改进动物饲养和畜禽排泄物处理技术,从源头上实现畜牧业的清洁生产。

关键词: 农业活动 N2O排放 IPCC方法 不确定性分析 福建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瓜虫在澳洲龙纹斑鳃器官上的分布及其影响

生物安全学报 2018

摘要:【目的】小瓜虫病是澳洲龙纹斑苗种阶段危害巨大的寄生虫病。探究小瓜虫在澳洲龙纹斑鳃器官上的分布及其影响可以丰富小瓜虫的致病性及病理学方面的研究内容,也可以为渔业生产中小瓜虫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光镜及扫描电镜技术确定病原,并观察小瓜虫在澳洲龙纹斑鳃丝、鳃小片及鳃盖上的分布情况及这些器官的变化情况。【结果】小瓜虫侵染澳洲龙纹斑的鳃器官后,分布在鳃丝、鳃小片及鳃盖的表面,上皮细胞之下及鳃小片之间,或是包裹在黏液细胞里,但侵染后期在鳃丝及鳃小片上的数量明显少于鳃盖。侵染后期,鳃丝、鳃小片及鳃盖出现一定程度的膨胀变形,黏液细胞分泌增多,鳃小片末端膨大变形甚至黏连融合,顶端充血呈球状或棒状。【结论】对于鳃部而言,侵染后期小瓜虫主要分布在澳洲龙纹斑的鳃盖上。小瓜虫主要通过侵染引发澳洲龙纹斑鳃部器官的变形膨大,使其丧失正常的功能,造成血液循环受阻、渗透压调节失衡,最终导致鱼体缺氧死亡。

关键词: 小瓜虫 澳洲龙纹斑 鳃盖 扫描电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浅谈浮游藻类及其在水体富营养化研究中的应用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8

摘要:本文阐述了浮游藻类与水体富营养化的关系及其如何应用于水体富营养化的检测,并由此讨论了水体富营养化的预防和治理。浮游藻类的研究仍有待加深,它在水体检测与治理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浮游藻类 水体 富营养化 监测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沙梨新品种"新玉"与"晚翠"区域适应性研究初报

中国南方果树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本试验分别以当地主栽早熟梨品种"翠冠"和中熟梨品种"黄花"为对照,在福建省建宁县建立区试园,对引进的早熟梨新品种"新玉"、中熟梨新品种"晚翠"进行区试适应性试验.结果表明,新玉果实成熟于7月5-8日,单果质量317.8g,极显著大于翠冠,外观综合评价优于翠冠;果汁、风味、类型、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翠冠均无明显差异,品质综合评价均为上,作为早熟梨品种具有较大市场空间,但易感染叶部病害,早期落叶发生程度较重,持续丰产性较差,宜在海拔较高的区域科学发展种植.晚翠单果质量达378.9g,极显著大于黄花,外观综合评价与当地主栽中熟梨品种黄花相当;果汁特多,果肉松脆,风味甜,品质综合评价为上,优于黄花,且树势强壮,成枝力较高,中、长果枝结果能力和果台副梢连续结果能力均强,并较抗叶部病害,不易发生发生早期落叶现象,早结性与持续丰产性好,可在黄花梨产区作为更新换代品种加以推广种植.

关键词: 新品种 新玉 晚翠 适应性 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闽南地区新西兰菠菜高产栽培技术

福建农业科技 2018

摘要:新西兰菠菜作为一种营养丰富、抗逆性强、病虫害少的特色蔬菜,近年来在闽南地区不断扩大种植。介绍了新西兰菠菜的植物学特征特性以及营养药理功效,总结了闽南地区新西兰菠菜的栽培技术,包括适期播种、田块选择、品种选择、种植方式、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等方面内容。

关键词: 新西兰菠菜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 闽南地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用生物质炭和羊粪对宿根连作茶园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茶树长期宿根连作会导致土壤酸化严重、土壤营养不平衡、根际土壤微生态结构恶化.研究生物质炭、羊粪对宿根连作茶树生长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探讨其对宿根连作茶树土壤环境的调节效果,可为宿根连作茶园土壤微生态的改善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宿根连作20年的茶园土壤为对象,利用Biolog技术和磷脂脂肪酸(PLFA)方法,研究施用生物质炭(40 t·hm~(-2))和羊粪替代部分化肥对连作茶树产量和品质、土壤化学性质、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质炭、羊粪1年后酸化茶园土壤的p H和土壤养分显著提高,并提高了茶叶产量.与常规施肥相比,施用生物质炭、羊粪替代部分化肥处理显著提高了茶树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碳源代谢活性和微生物多样性,对胺类、碳水化合物和聚合物的相对利用有所增加.生物质炭和羊粪处理的根际土壤总PLFA含量分别比常规施肥处理提高了20.9%和47.5%,羊粪处理还显著降低了总饱和/总单一不饱和脂肪酸比例.生物质炭和羊粪可改善茶园土壤酸化状况和土壤肥力,对宿根连作茶树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两种措施均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的代谢活性和微生物量、提高了多样性指数、改善了微生物群落结构.施用生物质炭和羊粪可作为调节宿根连作茶园根际土壤微生态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茶树 宿根连作 土壤微生物群落 微生物碳源利用率 磷脂脂肪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CRISPR/Cas-9技术创制水稻温敏核不育系

福建农业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选育是两系法杂交稻选育的关键环节。温敏不育基因tms5在生产上应用最为广泛,通过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突变可育水稻品种的TMS5基因,可以快速选育水稻温敏型两系不育系。利用CRISPR/Cas-9技术创制水稻温敏核不育系的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构建CRISPR/Cas-9基因编辑载体TMS502,转化优良中间材料GH89获得10株T0代转基因苗,有6株产生了插入或缺失突变,其中纯合突变株tms5-1和双等位突变株tms5-4在T0代就表现出温敏不育特征;T1代非转基因单株中共有4种纯合突变基因型,突变类型与T0代检测结果一致,并未产生新的突变;T2代tms5不育系材料的温敏不育起点温度约为24℃,符合水稻两系不育系选育要求。研究结果证明了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培育水稻两系不育系的有效性,所创制的不育系可供进一步选育利用。

关键词: 杂交水稻 两系不育系 基因 CRISPR/Cas9 tms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