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聚合酶基因反义RNA对病毒的抑制作用
《中国兽医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PCR扩增出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聚合酶部分片段,反向插入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pLXSN中,用脂质体法将重组质粒plxas-pol转染PA317细胞,经抗生素G418筛选出稳定的产毒细胞克隆,分别扩大培养后,取其上清液感染小鼠成纤维细胞NIH3T3,细胞克隆产生的重组病毒效价达9.0×105CFU/mL。用高效价假病毒感染IBRS2细胞,再经抗生素G418筛选,提取细胞克隆总RNA,经RT-PCR证明plxas-pol整合入IBRS2细胞。以TGEV感染IBRS2细胞和具有抗性的IBRS2细胞所产生的细胞病变为指标,证明该反义RNA对病毒有明显抑制作用,抑制率约为80%。用2×103和4×102TCID50/mL剂量的TGEV感染时,引起细胞死亡的时间分别为21 h和27 h,与对照组相比,抗性细胞系可明显延迟因病毒感染引起细胞死亡的时间。
关键词: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反义RNA 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


几丁质酶产生菌的筛选及其对小麦根腐病菌的抑制作用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06 CSCD
摘要:以小麦叶部根腐病菌(Helminthosporium sativum)为目标菌,采用病菌细胞壁富集方法,从土壤中筛选出一株对该病菌有较强抑制作用的细菌菌株G0402,根据细菌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确认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该菌对小麦根腐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离体实验表明,该菌株所产几丁质酶粗提液对病斑扩展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粗酶液能使菌丝出现扭曲变形,细胞壁明显的瓦解。


大豆连作对土体和根际微生物群落功能的影响
《生态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采用Biolog方法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连作年限大豆在结荚期和收获期根际和土体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在结荚期和收获期根际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均匀度指数和AWCD均显著高于土体。在结荚期迎茬和连作8a的土体微生物多样性、AWCD均高于正茬和连作4a土体;在收获期正茬和迎茬处理的土体微生物多样性、AWCD高于连作4a和8a。结荚期迎茬、连作4a和8a处理的根际微生物群落AWCD均显著高于收获期,说明在大豆植株生长旺盛的结荚期微生物群落的根际效应比收获期更明显。在这两个生长期降解氨基酸,糖类和羧酸类碳源的微生物可能是连作影响的主要土体微生物类群。


“十五”大豆创新种质与部分核心种质的SSR遗传多样性特点比较
《中国作物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 2006 CSCD
摘要:大豆新种质的创造是开发和利用我国丰富的大豆资源、为大豆育种提供优异亲本的重要措施。研究对26份“十五”攻关培育的创新种质和25份大豆育成品种进行了24个SSR标记的分析比较,目的是在分子水平上阐明创新种质的遗传多样性特点,为拓宽我国大豆育成品种遗传基础的亲本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创新种质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低于育成品种,但是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所发现的228个等位变异中,15.8%(36个等位变异)为创新种质所特有,特别是在与大豆胞囊线虫紧密连锁的Satt309位点上验证了一个我国独有的等位变异。聚类分析和PCO分析发现了同育成品种遗传变异特点截然不同的9份创新种质,这些种质...
PCR和RAPD技术在农业研究中的应用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 2005 CSCD
摘要:对PCR和RAPD技术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该项技术在我国国内农业生产中的基因产品检测、病害病原检测、物种或品系间亲缘关系分析、作物抗病性基因分析和食品微生物检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参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