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米曲霉高产蛋白酶菌株的选育及在酱油酿造中的应用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筛选蛋白酶活力高的菌株酿造酱油。【方法】通过对沪酿3042米曲霉进行紫外线和LiCl复合诱变,筛选高产蛋白酶突变株,并对其遗传稳定性和产生的蛋白酶性质进行研究,同时将该突变株应用于酱油酿造试验。【结果】通过诱变得到高产蛋白酶突变株米曲霉UF366,其蛋白酶活力达1440 U/g,比对照提高了33.3%。UF366菌株的遗传稳定性好,在pH 7.2,40℃时其中性蛋白酶活力最高;在90℃处理30 min,蛋白酶活力完全丧失。【结论】采用UF366米曲霉发酵的酱油氨基酸态氮和全氮分别为0.637和1.14 g/100 mL,与出发菌株沪酿3042米曲霉相比分别提高了36.7%和39.0%。


长期施肥对中国3种典型农田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变化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观测分析了中国3种典型农田土壤——黑土、灰漠土和红壤有机碳在时间与空间上对长期不同施肥措施的响应特征,为农田土壤培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有机碳分组对比分析了长期施肥后土壤总有机碳与活性有机碳的含量与比例变化。【结果】16年后,不施肥(CK)灰漠土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均呈显著下降趋势,下降幅度分别为11.7%和34.9%,且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也显著下降了5.4个百分点;长期施用氮肥(N)3种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基本保持不变,但活性有机碳所占比例显著下降,其中黑土下降幅度高达9.5个百分点;化肥配施(NP,NPK)后,黑土和灰漠土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仍显著下降,红壤则略呈上升趋势;有机无机配施(NPKM、1.5NPKM),3种土壤的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均显著提高,其中红壤上升幅度最大,NPKM处理提高幅度分别为80.6%、146.2%和7.5个百分点,其次是灰漠土,分别提高了64.4%、138.0%和5.0个百分点;实施秸秆还田(NPKS)后,红壤的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分别增加了21.6%、59.0%和7.5个百分点,黑土和灰漠土则相对较稳定。【结论】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比例对施肥措施反应敏感,长期不施肥或只施氮肥多数导致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和活性有机碳所占比例下降,有机无机配施能维持和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活性有机碳所占比例,且效果优于秸秆还田,优于化肥(NPK)配施。
氩离子注入介导甘草总DNA在大叶紫花苜蓿中转化的初步研究
《种子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氩离子注入介导乌拉尔甘草总DNA在和田大叶紫花苜蓿中转化,对苜蓿正常生长和发育产生了显著的生物学效应。转基因苜蓿T 1代的结实率仅有11.66%,其中发育正常的种子比例为64.29%。对种子发育良好的苜蓿T 1代9个单株的根茎分别进行了天然产物的定性检识,结果表明,2个单株的根中含有皂苷类物质。用X射线衍射仪对2个处理的转基因苜蓿进行扫描,结果表明,一种图谱经寻峰处理后,d值相对偏差最大为0.67,大于本实验误差允许范围0.02,说明样品微观结构或成份发生了变化。提取并测定了转基因苜蓿与对照组茎和根中的多糖含量,结果表明,转基因苜蓿茎和根中多糖含量分别为0.890%和4.815%,对照组苜蓿多糖含量分别为1.064%和4.882%,说明转入甘草总DNA的苜蓿多糖的含量均有所降低。


应用基因芯片检测酸味抗病甜瓜果实基因表达
《西北植物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Melon cDNA array ver1.0检测新疆厚皮甜瓜(Cucumis melovar.ameri)果实基因表达的可行性,并检测了经60Coγ射线辐射诱变后的新疆厚皮甜瓜酸味抗病变异株成熟果实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该芯片平均能够检测新疆厚皮甜瓜基因2 008个,检测出的基因占该芯片基因探针总数的65.4%;检测酸味抗病变异株上调表达的基因251个,占检出基因总数的12.5%;下调表达的基因224个,占检出基因总数的11.16%。利用RT-PCR验证芯片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表明,用Melon cDNA array ver 1.0检测新疆厚皮甜瓜成熟果实基因表达水平是可行的。
黄萎病原菌胁迫对丛枝菌根化棉花幼苗根部防御性酶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从枝菌真菌提高棉花黄萎病抗性的作用机理,在棉花上应用AM真菌提高棉花对黄萎病的抗性。【方法】温室盆栽条件下,研究了接种两种丛枝菌根真菌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和幼套球囊霉(Glomus etunicatum)的棉花幼苗在黄萎病原菌(Verticillium dahliae)胁迫下,其根内防御性酶活性、抗性相关物质和根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情况。【结果】感病品种军棉1号接种AM真菌后,(1)能够诱导根内防御性酶系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几丁质酶和过氧化物酶(POD)的积累,增加酶的含量,提高酶的活性,而接种AM真菌后再接种病原菌,其PAL、几丁质酶和POD活性均显著提高,明显高于其它处理,并增加了一条POD同工酶条带;(2)接种AM真菌能够增加根内酚类物质的含量,降低根内丙二醛的含量,表明接种AM真菌可减轻植株细胞的膜脂过氧化作用,缓解细胞的损伤。(3)棉花根系受到AM真菌的侵染后,根系细胞发生了一系列有利于提高对病原菌抵抗能力的结构性变化,如细胞发生变形固缩,液泡数量明显减少,木质部结构增多。而接种AM真菌后再接种病原菌,根系细胞发生更为剧烈的变化,包括细胞壁明显加宽,细胞颜色加深,栅栏组织和导管变形,导管处产生胶状物质,线粒体内折消失,细胞壁木质化,出现了细胞壁物质的沉积。【结论】提出了AM真菌提高棉花黄萎病抗性的防御机制和强化机制,并认为AM真菌的侵染对于植物起到了类似于"免疫"的作用,这种类似免疫的作用在AM真菌提高棉花黄萎病抗性的作用机制之中最为直接和重要。


丸化包衣对加工番茄种子发芽及成苗质量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加工番茄丸化种子进行培养皿发芽试验和穴盘直播育苗试验,调查发芽和成苗情况,结果表明:种子丸化后辅料的成分比例对丸化后的发芽有一定的影响,丸化组合中3号和4号辅料配比丸化组合对种子的发芽有促进作用,其发芽情况较为理想,可做为以后种子丸化的优选配比;直播成苗实验的结果虽然不太一致,但通过分析,认为可能是因为丸化利于种子的发芽、出苗,在相同的生长管理条件下出苗快也就意味着它比裸种有更多的时间生长,所以株高要高,茎粗要低些,根冠比要高,根的生长要长些,而在壮苗指数基本上差不多的情况下,丸化后的苗子比裸种的苗子表现更有优势。


一株耐碱链霉菌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 2009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一株耐碱链霉菌(Streptomyces pleomorphus sp. nov.)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波谱分析法结合理化性质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S.pleomorphus sp. nov.发酵液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已知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路易斯安那碱A(1)、路易斯安那碱B(2)、4′,7-二羟基异黄酮(3)、4′,7-二羟基-6-甲氧基异黄酮(4)、4′,5,7-三羟基异黄酮(5)、14-甲基十五烷酸(6)、(E)-3-甲硫基-丙烯酸(7)、4-羟基苯乙醇(8)、β-谷甾醇(9)。结论9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S.pleomorphus sp. nov.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


棉花肉桂醇脱氢酶基因GhCAD6的克隆及正义、反义与RNAi干扰载体的构建
《华北农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肉桂醇脱氢酶(CAD)催化木质素单体合成的最后一步反应,将肉桂醛还原生成相应的肉桂醇。采用PCR方法从棉花中克隆了GhCAD6基因1569 bp的基因组序列,序列分析表明GhCAD6基因由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组成。为了研究GhCAD6基因的功能,构建由棉纤维组织特异性启动子E6驱动的GhCAD6基因正义、反义表达载体;同时克隆了GhCAD6基因的一段417 bp高度保守的NBD区序列,构建了GhCAD6基因的RNAi干扰载体,并将上述载体转入农杆菌菌株LBA4404中。为通过转基因技术深入研究GhCAD6基因在棉纤维发育和木质素代谢途径中的作用创造条件。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突变体文库的构建及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突变株的筛选
《新疆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三亲杂交的方法将带卡那抗性的Mini-Tn5转座子随机插入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xjl12基因组DNA中,构建插入不同位点的突变体文库,通过信号分子高效检测菌株JZAI,筛选群体感应信号分子失活突变株。挑取2株野生株和筛选出的4株突变株,进行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转座子Mini-Tn5以单拷贝随机诱变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获得成功;对筛出的4株突变株进行了致病性和烟草过敏反应测试,发现突变株明显降低了致病性,且2株突变株(5-17,2-57)在烟草上无过敏反应。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突变体文库的成功构建及筛选到不同突变位点的群体感应信号分子失活突变株,对从基因水平研究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致病分子机理及群体感应相关基因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 Mini-Tn5转座子 三亲杂交 群体感应 信号分子


新疆小麦品种(系)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遗传多样性分析
《新疆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更好的了解和有效利用新疆选育的小麦种质材料。【方法】采用SDS-PAGE技术对88份小麦育成品种与自育品系的高分子量麦谷白亚基(HMW-GS)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参试材料中共有15种HMW-GS类型,Glu-A1位点上有Null、1和2*,以Null亚基为主要类型(占57.96%);GIu-B1位点上有7+97、+8、6+8、14+15、17+18、7、8和20八种类型,以7+9和7+8为主要亚基类型(分别占45.46%和39.77%);Glu-D1位点上有5+10、2+12、3+12和2+11四种类型,其中2+12亚基的频率高达59.09%;88份小麦品种(系)的亚基组合类型共有25种,其中主要亚基组合为"Null,7+8,2+12",占17.05%。通过对比新疆育成小麦品种和自育品系的优质亚基出现频率发现,品系中优质亚基1、14+15和5+10出现频率较育成品种有所增长,2*、7+8、17+18优质亚基的出现频率下降。在参试材料中,32个含有5+10优质亚基,有21个含有1亚基,6个含2*亚基,1个含14+15亚基,1个含17+18亚基,并有两个材料检测出优质亚基组合类型("2*、17+18、5+10","1、7+8、5+10")。【结论】这些优异种质资源可供优质小麦育种利用。
关键词: 小麦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 SDS-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