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杏鲍菇褐斑病的抑菌剂筛选试验
《新疆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硫酸新霉素、硫酸链霉素、多粘菌B、硫酸庆大霉素等4种抗生素和黄斑消、细菌病杀、疣克星等消毒剂对杏鲍菇褐斑病的病原菌细菌Pseudomonas tolaasii药剂筛选,采用纸碟法,以抑菌圈的大小,测定杀菌效果表明,消毒剂的防治效果黄斑消>疣克星>细菌病杀。生产上防治细菌性褐斑病首选黄斑消。四种抗生素抑菌效果表明,硫酸庆大霉素>硫酸新霉素>硫酸链霉素>多粘菌B。4种抗生素有效成分Ec_(50)的大小顺序依次为:多粘菌B>硫酸链霉素>硫酸新霉素>硫酸庆大霉素且其差异显著,其中多粘菌最高为7.67μg/mL,硫酸庆大霉素最低0.73μg/mL。


新疆麦棉间作布局及麦棉比例与棉田捕食性天敌发生的关系
《植物保护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8年在新疆莎车县分别比较研究了棉田与麦田间作不同条件下棉田几种主要捕食性天敌发生数量和益害比情况。结果表明:在麦收后前期(6月17日),麦-棉、麦-棉-麦、麦-棉-麦-棉3种布局方式棉田和3种麦棉比例棉田的增益作用要强于全棉棉田,控害效果明显。3种布局方式棉田和3种麦棉比例棉田与全棉棉田的天敌总数、瓢虫类天敌数量和两种益害比差异显著;3种麦棉布局棉田天敌总数分别高出全棉棉田104%、109.4%和113.8%;瓢虫类天敌数量分别高出全棉棉田137.4%、135.3%和173.4%。麦棉布局棉田中,麦-棉-麦-棉镶嵌式布局增益效果最好。麦棉比例1∶5以上、1∶1~1∶5及1∶1以下棉田的天敌总数分别高出全棉棉田79.1%、128.4%和121.2%;瓢虫类天敌数量分别高出全棉棉田108.7%、165.7%和176.2%;3种麦棉比棉田中,1∶1~1∶5的麦棉比例的增益效果最好。麦收后期(7月16日),麦田增益效果减弱,各类棉田天敌害虫发生趋于一致,差异不显著。


新疆库买提杏果实采后品质劣变的调控技术研究初报
《新疆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不同贮藏条件下库买提杏果实的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腐烂率以及果实的外观和品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短期贮藏时(1个月),处理6(膜B+保鲜袋+冷藏)处理的果实饱满、有光泽,果实外观、风味好,因而说明处理6能够显著保持果实品质,推迟果实成熟;但长期贮藏时(2个月),处理4(膜A+保鲜袋+冷藏)比处理6果实的外观和品质好,因而认为膜A处理较适宜长期贮藏;贮藏2个月后,处理2(保鲜袋+冷藏)的果实无论从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腐烂率,还是外观和品质都较好,综合考虑,处理2更加经济实用。


植物乳杆菌高密度增殖发酵条件的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制新型微生态制剂,对常用益生菌株——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的增殖条件进行研究。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方法对植物乳杆菌Lp-2的发酵培养基成分进行了筛选和优化,确定了最佳培养基。最后,研究了大规模培养工艺及其培养过程的放大。试验表明:蔗糖29 g/L,酵母膏31 g/L,蛋白胨25g/L,K2HPO420 g/L,NaAc 6 g/L,柠檬酸氢二铵2 g/L,Tween80 2 g/L,MgSO40.1 g/L,MnSO40.1 g/L,在25℃、100r/min的培养条件下在3 t发酵罐培养9.6 h,所得植物乳杆菌的最大产量约为1010CFU/mL。实验表明了此植物乳杆菌增殖优化方案成效明显,可以放大推广生产。


金康卡百合离体培养和愈伤诱导的初步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百合组培快繁技术途径。【方法】以金康卡百合的子房、花柱、花丝为外植体,研究不同灭菌时间、不同培养基对外植体组织培养过程的影响。【结果】在愈伤诱导培养基上培养两周左右外植体出现膨大,培养20 d左右,即有淡绿色愈伤组织出现;不同的NAA和BA浓度对愈伤诱导影响较大,激素浓度为0.5 mg/LNAA和1.5 mg/L BA的MS培养基对促进子房膨大和愈伤诱导效果最佳。【结论】不同的灭菌时间对外植体污染率的影响不同,均随着灭菌时间的延长呈显著下降的趋势。金康卡百合的子房、花柱、花丝形成愈伤组织能力有一定差异,用子房作外植体比花柱、花丝更易产生愈伤组织且存活率较高。


新疆棉区不同含盐土壤棉花健株与黄萎病株根区放线菌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了解新疆棉区不同含盐量棉田健株与黄萎病病株根区土壤放线菌生态差异,并从中分离筛选对棉花黄萎、枯萎病有较好防效的生防放线菌,为棉花黄、枯萎病的生态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稀释平板法,对新疆棉区3组不同含盐量土样进行放线菌分离测数,采用皿内琼脂块法筛选拮抗放线菌。【结果】①在不同含盐量土壤中,棉花病株根区土壤有机质和可溶性总盐含量均高于健株,在高盐、中盐及低盐土壤中,棉花病株根区土壤有机质和可溶性总盐含量分别较健株高出5.7%,7.8%,20.1%和20.2%,15.0%,195.0%。土壤可溶性总盐含量愈低,病株与健株根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愈大,棉花病株与健株根区土壤pH无明显差异。②棉花病株根区土壤中放线菌总数均大于健株,在高盐、中盐及低盐棉田中,病株根区土埌放线菌总数较健株分别提高15.5%,59.4%及90.3%;在中盐土壤病株根区土壤中,链霉菌属、小单孢菌属及伴生细菌数量分别较健株高出38.5%,23.8%,295.7%,在低盐土壤中分别高出106%,35.7%及16.0%,高盐土壤中链霉菌属及伴生细菌数量与之相反。③从新疆棉田供试土壤中分离的81株放线菌中,有51株放线菌对靶标病原菌有拮抗性,占供试放线菌总数的62.9%,其中对棉花黄萎、枯萎及立枯病菌有拮抗性的菌株分别占供试放线菌总数的41.9%,51.9%及18.5%。④在高盐和中盐土壤中,从健株根区土壤分离筛选到的拮抗菌中,对棉花黄萎病有抗性的拮抗性放线菌比率略高于病株根区土,但低盐土壤表现为病株根区(63.6%)>健株根区(36.4%)。⑤从棉花根区土壤中分离得到的放线菌中,对棉花黄萎病菌、枯萎病菌及立枯病菌有较强抗性的菌株分别占菌株总数的7.4%,9.8%及3.7%,无抗性的分别占55.5%,41.9%及82.7%。【结论】棉花黄萎病病害发生与棉花根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可溶性总盐含量、土壤放线菌组成及拮抗性放线菌比例有一定关系。
关键词: 棉花黄萎病 土壤微生物 放线菌 微生物生态 拮抗放线菌


扁桃-麦间作果园节肢动物群落与各亚群落之间在均匀度、优势度、优势集中性上的关系
《新疆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扁桃-麦间作果园节肢动物群落与非天敌亚群落、天敌亚群落之间在物种均匀度、优势度和优势集中性上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总群落与非天敌亚群落在优势集中性上相关差异显著,r=0.474 9,df=17时,r0.05=0.455 5,r>r0.05;均匀度相关差异极显著,r=0.869 7,df=17时,r0.01=0.575 1,r>r0.01;优势度相关差异不显著,r=0.115 7,df=17时,r0.05=0.455 5,r


打顶后涂抹生长素对棉花功能叶营养物质及脱落酸和细胞分裂素含量的调节作用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新疆棉花栽培中打顶措施与棉花早衰间的关系,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低氮(150mg·kg-1)和高氮(500mg·kg-1)条件下,不打顶、打顶和打顶后涂抹生长素处理对棉花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氮水平下,棉花打顶后功能叶片细胞分裂素(CTK)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降低,而脱落酸(ABA)和丙二醛(MDA)含量增加;打顶后涂抹生长素处理CTK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比打顶和不打顶处理高,而ABA含量低于打顶处理,但仍比不打顶处理高。打顶处理ABA/CTK的比值均高于不打顶处理,而打顶后涂抹外源生长素又使ABA/CTK比打顶处理有所降低。叶片MDA含量对不同打顶处理的响应与激素比值的响应表现出相似趋势。高氮水平下,打顶或打顶后涂抹生长素处理的ABA含量高于不打顶处理。打顶处理在低氮条件下叶绿素含量均高于高氮条件。试验结果表明,高氮处理的施氮量超过了棉花植株生长需要,出现了ABA累积,对植株生长产生抑制。低氮条件下,打顶提高了棉花叶ABA的绝对含量、ABA/CTK和MDA含量,表明打顶促进了棉花衰老,而打顶后涂抹生长素在一定程度可延缓衰老进程。
关键词: 棉花 打顶 涂抹NAA 细胞分裂素 脱落酸 营养物质 叶绿素 早衰


一株产纤维素酶细菌的筛选、鉴定及其纤维素酶的部分特性
《生物技术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离堆肥中具有产纤维素酶酶活的菌株并进行鉴定,同时进行该菌株纤维素酶酶特性的研究。方法:采用刚果红平板法进行筛选得到菌株,利用16SrDNA通用引物对其基因组DNA进行扩增,测序得到GCH-1的部分16SrDNA序列,经Blastn调出与菌株16SrDNA同源的序列,用软件MEGA 4.0按照Neighbor-Joining方法构建16SrDNA系统发育树,并采用DNS法测定所产纤维素酶酶活。结果:GCH-1的生理生化指标与蜡质芽胞杆菌理化指标相符,与Bacillus cereusIAM 12605(T)处于同一分支,相似性为99.8%.GCH-1菌株发酵48h能达到最大产酶量,所产纤维素酶在40℃有最高酶活力,酶活力分别为0.581u/mL,GCH-1菌株产生的纤维素酶酶系在pH 7.0~9.0能够保持较高的相对酶活力,超过85%相对活力。结论:GCH-1初步鉴定为蜡质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能够产胞外纤维素酶。


植物乳杆菌Lp-2分批发酵工艺的研究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和发酵条件对植物乳杆菌Lp-2高密度增殖的影响。经过对缓冲盐法和化学中和法对比,确定了植物乳杆菌高密度增殖发酵最佳方法为化学中和法并对其进行了详尽地研究。最后,进行了培养工艺的放大。试验表明,在32℃、100r/min的培养条件下在3t发酵罐培养9.6h,所得菌体的最大产量为9.3×109cfu/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