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因型和环境对新疆冬小麦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21个新疆冬小麦品种(系)的10个主要品质性状在4种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表现,结果表明:所有品质性状的基因型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9个品质性状的地点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7个品质性状年份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硬度,沉淀值主要受基因型影响,粉质质量指数与弱化度主要受环境影响,形成时间与稳定时间受品种与环境的共同作用影响。按基因型引起的变异所占比例,10个主要品质性状大小排列为:沉淀值>硬度>蛋白质含量>吸水率>湿面筋含量>出粉率>弱化度>粉质质量指数>稳定时间>形成时间。


新疆野扁桃种仁油脂肪酸成分的GC-MS分析
《中国油脂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索氏提取法对野扁桃种两个居群(裕民TCL118和托里TCL119)种仁油进行提取,并对提取的种仁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进行脂肪酸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野扁桃种仁含油量为50.03%;油中主要脂肪酸为棕榈烯酸(6.21%)、硬脂酸(6.85%)、油酸(78.77%)和芥酸(3.80%)。野扁桃种仁含油量高,油中油酸含量高,可以作为优质的食用油加以开发。


西瓜品种资源对枯萎病和蔓枯病的抗性鉴定
《植物保护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室内苗期人工接种鉴定方法,对国内外引进和育成的78份西瓜品种资源进行了枯萎病和蔓枯病的人工接种双重抗性鉴定,筛选出Smokylee、Summit、Sugarlee、Calhoun Gray、Dixielee、Texa W5、Conqueror等9份高抗枯萎病的单抗种质,及AU-Sweet Scarlet、AU-Jubilant、AU-Producer、W6-9、W23-18和W23-47为中抗蔓枯病兼抗枯萎病的双抗种质,并对双抗种质材料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考察。


施肥对加工番茄生长发育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施肥对加工番茄生长发育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测土推荐施肥处理比不施肥处理增产57.0%,每公顷增收7588元。氮素对加工番茄产量贡献最大,其次是磷素和钾素。施肥不但可以影响加工番茄各个生育阶段的干物质积累和总的积累量,还可以影响干物质的分配比例及积累的趋势。施氮可以提高成熟期叶和茎中钾素的含量;施钾不但可以大幅度提高成熟期叶和茎中钾的含量,还可以提高果实中氮的含量。加工番茄吸收的养分50%以上都聚集在果实中,随采摘移出,容易造成土壤中氮钾养分的不足。因此,在今后氮钾肥的施用时应考虑后期补氮钾。测土推荐施肥处理加工番茄产量在91680 kg/hm2时,每形成1000kg果实产量的养分吸收量为N 3.28 kg、P2O50.58 kg、K2O 3.10 kg,N∶P2O5∶K2O为1∶0.18∶0.95。


“省公顷”生态足迹模型中均衡因子及产量因子的计算——以浙江省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生态足迹模型是分析人类对自然资本的需求和自然资本的供给情况的有力工具。为更加准确地核算中小尺度的生态足迹,论文建立了"省公顷"模型,明确了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的含义与计算方法。在计算方法上,首次引入热值的概念,克服了不同类型生物产品不能直接加总的难题。以浙江省为例,应用本方法测算了2005年各类土地的均衡因子和各市土地的产量因子。其均衡因子分别是:耕地为2.82 s-nhm2/hm2;草地为0.11 s-nhm2/hm2;林地为0.35 s-nhm2/hm2;水域为0.17 s-nhm2/hm2等。结果与国际上通行的数值和国家公顷下的数值存在较大差异,但通过分析认为,文章的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客观地表达了浙江省的实际情况,存在差异是合理的。最后,指出文章所构建的方法简单易行,结果合理,该计算方法可推广到国家层面;在进行省域层面的生态足迹分析时,模型应采用"省公顷"对应的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以使分析更加具有实际意义。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省公顷 转换因子 转换方法 热值 可持续


陆地棉矮化突变体及其SSR指纹分析
《新疆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离子束注入陆地棉种子,经过连续6~7代繁殖和筛选,发现的突变株系形态表现一致、株高≤75cm,植株后期不徒长,不发侧枝,自封顶,该突变株系命名为"矮化(免打顶)突变体"。以该棉花矮化突变体为材料,研究了SSR-PCR反应体系中各主要成分对检测结果的影响,优化了适宜棉花SSR反应体系,并从分子标记的角度表明了矮化突变体与野生型相比较,具有较多基因突变和遗传差异;从形态学的角度研究表明突变体能够自然控制植株高度,能够实现棉花突变体免打顶,减少化学试剂的用量和污染,降低农民劳动强度、生产成本,提高棉花产量、纤维品质,推动棉花生产的全面机械化和现代化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打瓜白粉病的发生及化学药剂防治试验
《新疆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打瓜白粉病是打瓜上最严重病害之一,给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探讨白粉病的发生特点、防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2008年通过调查得出,福海县打瓜白粉病的发病初期为7月初,气候条件适宜时,7月底8月初病害达到高峰值,发病率可达100%,发生面积广,危害程度重。2007年通过药剂筛选试验,筛选出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为福星、敌力康,防治效果达77.02%、73.90%。因此,控制好打瓜白粉病的严重危害,必须抓住防治关键时期,于病害发生前期,即6月底7月初进行喷药预防,以后每隔7~10 d喷药防治一次,喷3~6次,可以取得好的防治效果。


地面灌溉条件下高产棉田水肥耦合的产量效应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中棉43号为材料,采用"3414"方案,在新疆沙雅新垦农场,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地面灌溉条件下不同水肥耦合水平对棉花产量的影响,并建立了棉花产量的水肥回归数学模型。结果表明:不同水肥耦合水平对棉花产量都有显著影响;各因素对棉花产量的效应顺序为:施磷量>灌溉量>施氮量;各因素间耦合效应顺序为:氮、磷>氮、水>磷、水;水肥调控的最佳组合为:氮肥用量为545.55 kg/hm2,磷肥用量为199.8 kg/hm2,灌溉量为6 429.3 m3/hm2。


干旱区土壤盐渍化及其影响因子分析——以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为例
《土壤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遥感技术,以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1989年TM和2001年ETM遥感影像和实际收集资料为基本数据源,在对影像准确分类的基础上,研究了该区盐渍化发生发展规律和形成原因。结果表明:该区土壤盐渍化向加重方向发展,中、重度盐渍地分别由1989年所占11.22%和4.37%上升至2001年17.68%和5.17%,12年来人类活动对于土壤盐渍化过程干扰作用显著。
关键词: 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 盐渍化 影响因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