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杀菌剂对新疆哈密瓜蔓枯病菌的毒力测定
《新疆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4 d后7种新型杀菌药剂的0.625~10 g/L五个浓度梯度对哈密瓜蔓枯病病原菌(Mycospharella melonis)的抑制作用。生物药剂ZH的抑制作用最强,对新疆哈密瓜蔓枯病病菌中浓度10~1.25 g/L的抑制率均为100%,测试中最低浓度0.625 g/L抑制率达89.85%,其次为扑海因,两种药剂在浓度为10~2.5 g/L的抑制率均在90%以上。各药剂高浓度时,哈密瓜蔓枯病病原菌对7种药剂均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采用spss数据处理,7种杀菌剂有效成分EC50的大小顺序依次为:甲基托布津>秀苗>多菌灵>翠贝>绿本色>生物制剂>扑海因。其中甲基托布津最高为2.507μg/mL,扑海因最低0.054μg/mL。


甜瓜蔓枯病离体接种方法初步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感病品系"白皮脆"和抗源"PI 140471"的离体叶片为试验材料,初步研究甜瓜蔓枯病离体接种方法。离体接种后将叶片置于26±1℃、16 h光照/8 h黑暗及90%的相对湿度条件下培养,2 d后感病品系的离体叶片出现褐化病斑,发病率达60%左右,4 d后病斑开始扩大,离体叶片发病率为100%;抗病材料和对照则没有被浸染,未出现病斑。采用离体叶片和苗期活体两种接种方法,对10个厚皮甜瓜新品种进行蔓枯病抗性鉴定筛选,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接种后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呈正相关,病情指数的相关系数达0.44,两种方法的鉴定结果基本一致。因此,离体叶片接种方法可用于快速鉴定甜瓜蔓枯病抗病性。


新疆高品质陆地棉纤维品质性状遗传分析研究
《棉花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9-1696×CCRI 35配置单交组合及其衍生世代,利用该组合的P1、P2、F1、F2、B1和B26世代群体的纤维品质性状,采用世代平均值法、主-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法对该组合纤维长度、整齐度、比强度和伸长率4个纤维品质性状做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4个纤维品质性状均以加性遗传为主,同时检测出显著的上位性效应。经模型适合性检验,纤维长度和伸长率两个纤维品质性状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遗传模型。比强度和整齐度性状符合加性-上位性遗传模型。(2)比强度和伸长率符合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其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比强度(47.80%)、伸长率(20.07%)。纤维长度和整齐度遗传受主基因和多基因共同控制。


新疆小麦品种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及相关品质基因的分子标记检测
《作物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1B·1R易位系、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及黄色素含量等基因对小麦加工品质有重要影响,准确、快速鉴定这些基因对品质改良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新疆当地及国内外引进的321份小麦品种进行SDS-PAGE分析,利用特异性分子标记对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中的Dx5、Bx7、By8、By9亚基、1B·1R易位系、PPO和黄色素含量基因进行鉴定,进一步验证分子标记检测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为优质小麦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材料和方法。SDS-PAGE分析表明,供试材料有21种亚基类型,其中Glu-A1位点有3种类型,以null为主;G1u-B1位点有10种类型,Bx7+By8和Bx7+By9亚基占主导地位;Glu-D1位点有8种类型,Dx2+Dy12和Dx5+Dy10占主导地位。分子标记检测表明,Dx5亚基的频率为38.3%,Bx7亚基的频率为85.7%,By8亚基的频率为38.9%,Bx9亚基的频率为42.7%;特异性PCR标记扩增与SDS-PAGE鉴定结果的吻合率分别为97.2%、98.4%、93.4%和97.2%。在新疆当地品种、其他国内品种和国外品种中,1B·1R易位系材料的频率分别为22.0%、31.5%和25.0%,Psy-A1b的频率分别为9.0%、10.8%和5.4%,Ppo-A1b的频率分别为38.0%、43.8%和45.7%,Ppo-D1a的频率分别为48.0%、66.9%和40.2%。同时含Ppo-A1b和Ppo-D1a的材料有74份,占23.0%。本试验中采用的基因特异性标记重复性好、准确率高,可有效用于小麦品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玉米自交系单株产量与相关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新疆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过去40年国内选育的37个骨干玉米自交系的单株籽粒产量与其主要相关农艺性状,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玉米自交系单株籽粒产量与其主要相关性状的关联度大小依次为:行粒数>穗粗>穗行数>穗长>出籽粒>株高>穗位高>千粒重>秃尖。指出在自交系选育过程中应注重对中大穗类型的选择,同时要求具有较高的出籽率和适当的株高和穗位高。为了进一步挖掘玉米自交系的产量潜力,应广泛采用高密度选系手段,通过创造适当的逆境以筛选无秃尖的自交系。


不同量化RT-PCR的方法在棉花纤维GhCAD基因表达中的研究
《核农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L.)高代品系CJ01在开花后51、01、5、20、25d(DPA)共5个不同发育时期的棉花纤维为材料,分别利用常规半定量RT-PCR法、Quantum RNATM18S内标相对定量法以及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对棉花肉桂醇脱氢酶(GhCAD)基因在棉花纤维不同发育时期中的表达进行相对定量分析,并测定了内标表达的稳定性。结果表明,3种方法获得相似的结果,GhCAD基因在5~15 DPA时表达量较低,202、5 DPA时表达量升高。3种方法虽各有利弊,但均为研究基因量化表达的有力工具。
关键词: 陆地棉 棉纤维 开花后天数(DPA) RT-PCR


新疆主要栽培杏品种香气成分的研究
《园艺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自动顶空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了新疆主要栽培杏品种库车小白杏等14个杏品种的香味成分。结果显示:一共检测到208种香味物质,其中包括酯类物质80种、醛类物质25种、酮类物质21种、醇类物质39种、烯烃类物质27种、酸类物质1种以及15种含量较低的其他物质;乙酸丙酯、乙酸-3-甲基-1-丁酯、(Z)-乙酸-3-己烯-1-醇酯、D-柠檬烯、β-芳樟醇、己醛、乙酸己酯、乙酸丁酯、β-月桂烯、丁酸乙酯、β-顺式-罗勒烯等11种香味物质为参试品种的主要香味物质;不同品种的挥发性香味物质组分及其相对含量不尽相同,分属于华北和中亚种群的不同品种间无明显差异。


三种生防细菌对新疆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的拮抗作用
《新疆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生防芽孢杆菌A57、A178、N1729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实用价值,并为后续的生防制剂的研发提供科学依据,对其在新疆各地蔬菜灰霉病菌的抑菌活性进行了研究。【方法】采用平板对峙法检测三种生防细菌抑菌活性,并检测其无细胞滤液的抑菌效果,无细胞滤液利用摇瓶发酵后经微孔滤膜过滤制备,用滤纸片法测定抑菌圈,确定抑菌效果。【结果】A178的活菌体拮抗效果最强,平均抑菌率达45.67%,N1729菌株分泌物的拮抗效果最强,平均抑菌率为44.61%,可作为灰霉病的有效生防菌;而A57的抑菌效果最差,不能作为后灰霉病菌有效的生防菌使用。【结论】A178、N1729这两个菌株具有很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不同冬小麦品种产量性状及水分生产率比较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新疆绿洲灌溉农业区,实现农作物节水高产,筛选节水农作物品种是非常重要的。选择11个小麦品种(系),在全生育期灌三水的条件下,对其产量性状、水分生产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生物量、产量及产量构成、水分生产率有差异。产量在6 467.69~8 755.68 kg/hm~2,水分生产率在1.16~1.58 kg/m~3,超过对照品种有5个,其中:9907、烟农19和93-9等品种(系)的综合性状表现好,产量较对照品种增产18.4%、17.7%和12.5%,达到了5%显著水平,水分利用率比对照品种提高19.7%、18.2%和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