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贮藏条件下赛买提杏采后生理与贮藏效果的相关性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不同贮藏条件下,对赛买提杏果实的呼吸强度、多酚氧化酶和果胶酶活性的动态变化与同期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VC含量、硬度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当果实的呼吸强度变化剧烈时,加速糖、酸等物质水解,引起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现高峰变化,相反果实的呼吸强度较低时,果实内部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变化也较小;果实褐变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相关,但机械损伤会加剧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因此降低果实表面的损伤度可有效降低果实褐变现象的发生。


盛果期果棉间作系统果树类型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
《中国棉花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汇编 》 2009 CSCD
摘要:在典型果棉间作生态区开展盛果期果树类型对棉花产量、纤维品质、冠层微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树冠直径与遮阴效果呈加性效益,对棉花冠层微环境的改变具有显著意义,同一树种间比较,冠层微环境的变化幅度为,冠下>冠外>中间测点,不同树种间比较,冠层微环境变化幅度为,桃树>香梨>苹果>桃核>红枣>CK。树冠直径与遮阴效果成正比,与果枝个数、单株结铃数的下降呈正比,遮阴是造成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树冠增大导致棉花冠层光强、冠层温度降低、冠层湿度升高,上述微环境因子的改变对棉纤维品质的形成具有影响作用。棉花产量、纤维品质综合指标的优先序为:CK>红枣>桃核>苹果>香梨>桃树,生产·中采用红枣等冠层较小的树...
新疆温室白粉虱自然寄生蜂研究初报
《新疆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新疆各地设施农业生产发展迅猛。但是,温室虫害的危害逐渐呈加重趋势,特别是粉虱类害虫。对全疆主要农区温室进行了广泛调查,表明危害温室内蔬菜的粉虱类害虫为温室白粉虱和B型烟粉虱。除吐鲁番地区以外,新疆多数地区的温室粉虱以温室白粉虱为主。对采自新疆各地白粉虱寄生蜂标本进行的室内鉴定,结果显示温室白粉虱的寄生蜂均为温室粉虱恩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Gahan),且在新疆东部、南部和北部的广大农区温室均有分布,其自然寄生率为12.76%~69.53%,田间初步试验表明,新疆本地蜂种对温室白粉虱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


少免耕对小麦/玉米农田玉米还田秸秆腐解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 200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高产灌溉条件下土壤耕作模式对还田玉米秸秆腐解的影响,在山东龙口采用4种土壤耕作模式(常规耕作秸秆还田、旋耕秸秆还田、耙耕秸秆还田、免耕秸秆覆盖)进行了一年两季田间试验,测定了秸秆腐解率、秸秆腐解速率和秸秆的纤维素含量。结果表明:秸秆腐解速率与土壤温度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旋耕秸秆还田和耙耕秸秆还田两种少耕模式和常规耕作秸秆还田模式的秸秆腐解率、平均秸秆腐解速率无显著差异,说明少耕模式并不因减少耕作程序而降低作物秸秆在田间的腐解。免耕模式的秸秆腐解率和腐解速度显著低于以上3种耕作模式,经过小麦和玉米两个生长季节后仍有37.78%的玉米秸秆剩余,而且秸秆中纤维素质量分数为20.69%,腐解质量差,会对下年作物的出苗产生影响。
关键词: 秸秆 分解 纤维素 秸秆腐解速率 秸秆还田 耕作模式


新疆泥火山细菌遗传多样性
《生态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新疆乌苏泥火山细菌多样性,从泥火山泥浆样品中直接提取总DNA,构建了含150个有效转化子的泥火山细菌16SrDNA基因文库,转化子经菌液PCR及HaeⅢ酶切后获得16个不同带型,克隆测序结果表明,其分属于16个不同的分类单元。一部分序列与已知细菌类群的16SrDNA序列相似性较高,归属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梭杆菌门(Fus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另外一部分序列与已知细菌类群的16S rDNA序列同源性较低,可能代表新的分类单位。研究结果显示,泥火山环境中微生物种群丰富,值得进一步研究。


新疆绿洲棉田土壤养分时空分布特点
《新疆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土壤调查、分析测试和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了新疆典型绿洲棉田土壤养分的时空分布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北疆大部分土壤养分状况好于南疆,尤其是有效、,北疆比南疆高1倍左右;南、北疆土壤速效氮、速效磷、有机质大部分处于中低水平,北疆有效钾大部分处于高水平,南疆有效钾大部分处于低水平;土壤全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等化学指标与地理经纬度有一定的相关性,有些指标与地理经纬度呈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先增加,然后开始趋于稳定;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含量,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土壤钾素状况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有下降趋势。


植物乳杆菌Lp-2的高密度发酵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高密度培养植物乳杆菌是制作其发酵剂的重要环节。首先,研究了不同的溶氧和pH对植物乳杆菌的分批发酵的影响。在分批发酵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发酵液中的菌体浓度,进行了补料分批发酵实验。最终通过对蔗糖反馈补料发酵试验对比改造获得了pH反馈补料发酵工艺。此发酵补料工艺可以控制蔗糖残糖量始终处于较低的水平,因此获得了最高的菌体产量。菌体干重达到13.56g/L,较分批培养提高90.05%。


类开菲尔粒的发酵特性及强产酸乳酸菌的分离鉴定
《新疆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1株来自青藏高原的类开菲尔粒的发酵特性。结果表明,以3%(W/V)接种量将类开菲尔粒接种到灭菌的牛奶中,在37℃下培养24 h可使发酵乳的pH值降低至4,游离氨基酸含量在发酵初期略有下降,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游离氨基酸逐渐增加。利用MRS和GM17培养基平板,从类开菲尔粒中分离到23株乳酸菌,其中,菌株ZX1-3、ZX2-2和ZX5-5产酸性能较强,使发酵乳的pH值分别降低到3.97、4.11和4.04。经生理生化检测及16 S rDNA序列比对,上述3株菌均被鉴定为植物乳杆菌。测定其耐酸性,菌株ZX1-3和ZX5-5具有一定的耐酸性,预示着菌株在乳制品发酵及饲料青贮中有潜在的开发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