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高蛋白花生新品种福花9号的选育及丰产栽培技术
《福建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适应闽西和戆南地区咸酥花生加工业发展需要,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粤油99为母本,中间育种材料9817-36-2为父本,有性杂交,混合系谱法选育成丰产,高蛋白,中果加工型花生新品种福花9号,2016年通过江西省农作物新品种认定(赣认花生2016002)。该品种全生育期123d左右,株高55.1cm左右;株形直立,松散适中;结果枝数4.65条;叶片卵圆形,大小中等,叶色深绿色,叶质厚,被有蜡质;分枝粗壮,杆绿色;连续开花,花黄色。荚果茧型,果腰浅,网纹中等,果皮淡黄色,百果重178g,果数618个·kg~(-1)左右。种子椭圆形、饱满;种皮粉红色,光滑,无皱缩,百仁重66.2g左右,出仁率64.4%左右;含油量51.41%,蛋白质含量30.86%,油亚比1.22。抗倒性强,抗旱性中等,抗锈病、抗叶斑病,综合性状优良。平均每667m~2产荚果359.5kg,比对照品种汕油523增产6.58%,平均每667m~2产籽仁230.7kg,减产0.86%。江西、福建省花生产区均可做咸酥花生品种利用。通过SSR分子标记技术发现有4对引物可以鉴别出亲本和子代的差异条带,证明亲本与子代在分子水平上存在一定差异。子代既有继承父母本特异遗传信息的特征,又有与父母本遗传信息存在差别的特征。


绿肥配施减量化肥对土壤固氮菌群落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绿肥配施减量化肥对土壤固氮菌的影响,以开展八年的紫云英配施减量化肥的长期定位试验站为平台,选取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紫云英配施80%化肥(MF80)、紫云英配施60%化肥(MF60)和紫云英配施40%化肥(MF40)共5个处理,于水稻分蘖期采集土样,采用荧光定量PCR和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不同施肥制度下土壤固氮菌nif H基因丰度和多样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相比,翻压紫云英的减量施肥处理水稻产量与其无显著差异,从化肥用量和产量综合考虑,MF60处理是一种适宜的施肥制度。翻压绿肥处理土壤全氮明显增加;碱解氮含量(除MF60处理)与NPK处理无显著差异。翻压紫云英配施减量化肥的施肥处理(除MF40处理)土壤固氮菌丰度明显高于NPK处理,且固氮菌丰度与土壤碱解氮、硝态氮和p H呈显著正相关。翻压紫云英后土壤固氮菌Shannon指数明显低于NPK处理,各施肥处理间OTU指数差异不明显。各施肥处理的土壤固氮菌均以变形菌门为绝对优势菌门,翻压紫云英的减量施肥处理变形菌门丰度显著低于单施化肥处理。主坐标分析表明,翻压紫云英配施减量化肥的3个施肥处理与CK、NPK处理的土壤固氮菌的群落结构差异较明显。研究表明,紫云英配施减量化肥有利于提升土壤肥力和固氮菌的数量,紫云英的施用和化肥用量都是影响土壤固氮菌群落结构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绿肥 减量化肥 固氮菌 荧光定量PCR 高通量测序 群落结构


大田县茶园土壤和茶叶中硒含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茶叶学报 》 2018
摘要:采集大田县25个典型茶园0~20 cm和20~40 m两个土层土壤样品,同时采集了相应的茶叶样品(一芽二叶),分析茶园土壤和茶叶中硒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0~20 cm土层,土壤全硒含量为0.99~4.19mg·kg~(-1)(均值为1.95 mg·kg~(-1)),远高于全国土壤硒含量平均值(0.29 mg·kg~(-1))和福建省土壤硒含量背景值(0.55 mg·kg~(-1)),属于富硒土壤;土壤有效硒含量为0.015~0.78 mg·kg~(-1)(均值为0.18 mg·kg~(-1)),土壤硒活化率为1.1%~41.3%(均值为10.3%),土壤中硒活化率较低。两个土层之间土壤硒及有效硒含量变化不明显。大田县茶园土壤属于富硒土壤,土壤供硒潜力巨大,但是硒活化率较低,生产富硒茶必须提高土壤中硒的可利用度。供试茶叶硒含量为0.023~0.087 mg·kg~(-1)(均值为0.057 mg·kg~(-1)),均未达到天然富硒茶标准(>0.25 mg·kg~(-1))。茶叶硒含量与土壤有效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效硒及活化率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性。


提高三元肥效模型建模成功率的主成分回归技术研究
《土壤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三元二次多项式肥效模型在施肥实践中存在大量非典型式,严重制约了肥效模型计量精确性和应用价值。为提高田间肥效试验建模成功率,本研究探讨肥效模型建模新方法。根据福建省早稻171个"3414"设计的氮磷钾田间肥效试验结果,研究三元二次多项式肥效模型多重共线性的危害和诊断方法以及主成分回归建模技术。结果表明,试验设计矩阵X的方阵(XTX)条件数和方差膨胀因子的诊断指标均显示,三元二次多项式肥效模型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且这种共线性主要是因模型设定本身造成的。多重共线性严重制约了普通最小二乘法(OLS)的有效性,OLS回归建模的三元典型肥效模型比例仅占试验总数的27.5%。主成分回归对设计矩阵提取互不相关的9个主成分,消除了多重共线性危害。采用前7个主成分回归建模,三元典型肥效模型比例提高至43.3%,为OLS法的1.6倍。尤其是主成分回归大幅度降低了模型系数符号不合理的非典型式,从OLS建模的14.6%下降至零;模型无最高产量点的非典型式比例从OLS建模的36.8%下降至21.1%。7个主成分回归建模利用了试验设计矩阵X99.9%以上的方差信息,其所得典型式与OLS法所得典型式在推荐施肥量和预测产量上几乎无差别。针对主成分回归是一种有偏估计,采用OLS法结合前7个主成分回归建模,三元典型肥效模型所占比例进一步提高至55.6%,为OLS法的2.0倍,结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OLS回归或者主成分回归。因此,主成分回归可消除三元二次多项式肥效模型的多重共线性危害,OLS法结合前7个主成分回归建模是显著提高水稻氮磷钾三元典型肥效模型比例的最优建模策略。
关键词: 早稻 氮磷钾 肥效模型 多重共线性 主成分回归 普通最小二乘法(OLS)


丝瓜果实发育过程的蛋白质差异表达分析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 2018 CSCD
摘要:丝瓜果实发育过程伴随着明显的形态转变和复杂的生理生化变化,这些变化均影响着果实的采后寿命和品质。为阐明丝瓜果实发育过程中重要蛋白质的功能与调控作用,该研究以同位素标记相对定量联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iTRAQ-LC-MS/MS)技术测定丝瓜果实发育过程三个时期(花后5天、花后15天、花后30天)蛋白的表达水平,鉴定差异蛋白,并对它们进行亚细胞定位、GO(gene oncology)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途径分析。共鉴定到差异蛋白709个,其中在丝瓜果实不同发育时期共同存在的差异蛋白有229个,上调蛋白有118个,下调蛋白由111个。亚细胞定位显示,差异蛋白的亚细胞主要定位于叶绿体、细胞质和细胞核。GO分析发现,四吡咯结合、过氧化物酶活性、氧化还原酶活性、血红素结合和抗氧化活性是差异蛋白5种主要的分子功能,过氧化氢代谢过程、应激反应和防御反应是差异蛋白3种主要参与的生物过程。代谢途径分析显示,丝瓜果实发育过程的差异蛋白主要富集在3个代谢途径,分别为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糖代谢和DNA复制途径,从中筛选出36个在丝瓜果实发育过程发挥重要作用的目标差异蛋白。其中, PAL、C4H、4-CL、COMT和CAD可能是调控果实内酚类物质和木质素合成的5种关键蛋白。PAL、POD、PPO、CAT、APX 5种差异蛋白可能协同参与果实发育后期的酶促褐变。SS和α-AL可能在丝瓜果实蔗糖的累积和淀粉的降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以上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丝瓜的发育调控,进而指导丝瓜品种选育和生产栽培提供了理论支持。
关键词: 丝瓜 果实发育 iTRAQ-LC-MS/MS 蛋白组学 蛋白功能


黄粉虫内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淀粉、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降解活性的测定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18
摘要:目的分离培养黄粉虫体内细菌,并测定这些菌对淀粉、纤维素及木质素的降解活性。方法对黄粉虫表面消毒,以LB和高氏一号培养基分离虫体内部细菌并进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变色圈法测定降解活性。结果共分离到8株细菌, 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 1株属于肠球菌属, 3株属于乳酸球菌属, 2株属于芽胞杆菌属,另2株属肠杆菌属。水解酶测定结果表明,菌株FJAT-18107具有淀粉和木质素水解作用,其16S rRNA基因序列与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NR_075005)最相似。结论本研究为了解昆虫内生菌功能提供了参考。


竹荪孢子超临界萃取物GC-MS分析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棘托竹荪孢子粉超临界萃取物的抗氧化活性。采用超临界CO2萃取破壁棘托竹荪孢子粉,正交试验优化萃取温度、压力、CO2流速、萃取时间;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萃取物成分组成;通过检测萃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及ABTS+·能力考察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萃取时间80 min、萃取温度45℃、萃取压力35 MPa、CO2流量25 L/h条件下,萃取得率达6.74%。GC-MS分析发现,从萃取物中共鉴定出40种成分,其中酸类物质13种、酯类10种、烃类7种、醇类4种、醛类3种、酮类2种、其他1种。其中相对含量最高的为芹子酸(23.23%),其次为亚油酸(19.98%)、二十烯(9.68%)、正十六酸(7.47%)及十九烯(7.12%)。萃取物具有较强的DPPH自由基和ABTS+·清除活性,其质量浓度10 mg/m L时,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达86.41%,对ABTS+·清除能力为0.67 mmol Trolox/g。
关键词: 竹荪孢子粉 超临界CO2萃取 GC-MS 抗氧化活性


闽中某矿区县茶园土壤和茶叶重金属含量及健康风险
《中国环境科学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以闽中某矿区县茶园表层土壤(0~20cm)为研究对象,采集了25份茶园土壤样品,分析了土壤中重金属Cr、Ni、Cu、Zn、As、Pb、Cd和Co的含量,分别利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现状和潜在生态风险程度进行评价;同时收集矿区茶叶企业23个商品茶样品,利用美国国家环保署(USEPA)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进行人体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1)矿区茶园表层土壤Cr、Ni、Cu、Zn、As、Pb、Cd和Co平均含量分别为110、23.5、23.0、107、50.7、78.0、0.23和14.3mg/kg,均明显高于福建省土壤背景值;(2)茶园土壤地累积指数(I_(geo))表现为As>Cd>Cr>Pb>Zn>Co>Ni>Cu,As属于重度污染,Cd和Cr属于中度污染,其它5种重金属元素污染风险较低;(3)单项潜在生态风险系数(E)的大小顺序依次为Cd>As>Pb>Co>Ni>Cr>Cu>Zn,土壤Cd属于很强生态风险,土壤As属于较强生态风险,其余属于轻微生态风险.8种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平均值为255.74,属于较强风险级别,Cd和As是最主要的潜在生态风险因子.(4)商品茶中重金属Cr和Cd含量均低于限量标准,个别茶样中Cu、As和Pb含量超标,说明茶叶中重金属含量总体处于安全级别;(5)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茶叶中重金属元素健康个人年风险总和为1.01×10~(-4)~9.07×10~(-5),乌龙茶的个人年风险总和稍高于美国环境保护署(USEPA)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1.0×10~(-4)),红茶和绿茶低于USEPA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茶叶中重金属元素健康风险以Cr为主,平均贡献率为90.38%,是主要的风险元素,其余重金属元素处于安全范围之内.
关键词: 矿区 茶园土壤 茶叶 重金属 生态风险评价 健康风险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