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水稻所杂交稻新品种“内6优7075”百亩示范片喜获丰收
《福建稻麦科技 》 2018
摘要:2018年10月25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邀请同行专家在三明市将乐县古镛镇和平村,对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承担的"福建省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项目200亩高产、优质、抗病杂交稻新品种"内6优7075"示范片进行现场测产验收。经田间考察,验收组专家在200亩示范片中选择有代表性的3块田块,每块田实割0.1亩地左右,脱粒、称重、丈量面积,示范片干谷亩产581.1kg。


鹦鹉幼雏病病毒福建株VP1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中国畜牧兽医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虎皮鹦鹉源鹦鹉幼雏病病毒(budgerigar fledgling disease polyomavirus,BFPyV)福建株(命名为FJ-2016株)结构蛋白VP1基因特征,本研究针对BFPyVVP1基因特点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方法扩增获得FJ-2016株VP1基因全长序列,目的片段经胶回收后进行克隆测序。结果显示,BFPyV FJ-2016株VP1基因全长为1 032bp,编码343个氨基酸。所编码VP1蛋白的理论等电点为5.77,不稳定指数为40.91,是不稳定蛋白;脂肪系数为74.72;总平均疏水性指数为-0.366。将获得的VP1基因序列提交至GenBank,登录号为:MG148345。核苷酸同源性分析表明,不同时间、地区和品种BFPyV的VP1基因十分保守,相互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均在99.1%以上。遗传进化分析发现,不同时间和地域BFPyV相互之间亲缘关系较近,但可细分为两个大的遗传进化分支(Clade 1和Clade 2)。从宿主品种来看,虎皮鹦鹉源BFPyV各分离株的遗传进化与分离时间及地域无明显关系,虎皮鹦鹉源BFPyV分离株在Clade 1和Clade 2分支均有分布。本研究首次证实福建地区虎皮鹦鹉中存在BFPyV感染,相关研究结果为丰富不同地区BFPyV分子流行病学数据提供参考。


茶小绿叶蝉CYP 6A14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茶叶学报 》 2018
摘要: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是一类超家族基因,该基因对农药具有代谢解毒作用,致使昆虫产生抗药性,而CYP6是整个CYP家族中最重要的一族。本研究从前期获得的茶小绿叶蝉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出了CYP6A14基因,通过RT-PCR对该基因的序列进行了校对,并运用一系列相应软件对该基因的生物信息学进行了分析。RT-PCR结果表明,所获得的基因片长1696bp,其中包含21bp的5′端序列,1467bp的编码区序列(编码488个氨基酸)和208bp的3′端序列。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与赤拟谷盗亲缘关系最近,与温室希蛛的亲缘关系最远。氨基酸比对结果表明,该基因编码的氨基酸与其他物种的保守性较差。三级结构模拟结果表明,CYP6A14蛋白主要由α螺旋组成。功能域预测结果表明,该基因具有一个p450蛋白域(Pfam:p450),而无信号肽(signal peptides)和跨膜结构(transmembrane structure)。该研究获得了茶小绿叶蝉CYP6A14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明确了该基因的基本生物学信息,为后续研究茶小绿叶蝉CYP6A14的分子功能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茶小绿叶蝉 转录组 CYP6A14基因 校对 生物信息学


鸭三种病毒性疾病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福建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一次性检测临床样品中是否存在鸭新城疫病毒(NDV)、鸭瘟病毒(DPV)或鸭坦布苏病毒(DTMUV)感染,本研究根据GenBank已登录的3种病原的保守基因序列,分别设计了3对特异性引物,通过优化扩增条件,建立了可同时检测NDV、DPV和DTMUV的多重PCR检测方法。特异性检验表明,该多重PCR方法可同时扩增出NDV(510bp)、DPV(400bp)、DTMUV(300bp)的特异片段,对其他鸭常感染病毒扩增结果均为阴性;敏感性测定表明,该多重PCR技术最低能检出1.02×10~4拷贝·μL~(-1) NDV、3.50×10~3拷贝·μL~(-1) DPV和1.17×10~4拷贝·μL~(-1) DTMUV。采用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对250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其检测结果与该3种病毒的常规单一PCR检测结果符合率为100%。以上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具有快速、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等优点,适用于临床样品中上述3种病原的检测。


不同添加物对海鲜菇渣堆体腐熟效果的影响
《亚热带农业研究 》 2018
摘要:采用高温好氧堆肥方式,研究不同添加物对海鲜菇渣堆体温度以及腐熟前后理化性质与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自然堆放的腐熟方式,加入鸡粪肥、尿素、鸽子粪等添加物,均能够提高堆体温度,延长高温持续时间,增加堆体容重和p H值,有效提高堆体腐熟效率。经筛选,每立方米海鲜菇渣堆体中加入240 g发酵菌剂和10 kg鸽子粪,控制基质含水量55%左右,堆体升温快,高温持续时间长,营养成分含量最高,容重和孔隙度均保持较高水平,除EC值外,其余指标均符合理想基质的最佳范围。


干湿交替灌溉对富硒土壤硒形态及水稻硒积累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自然富硒土壤为试材,采用盆栽试验,探讨了轻干湿交替、重干湿交替、正常管理和淹水状态下的土壤硒形态及水稻硒积累。结果表明:籽粒产量以轻干湿交替处理最高,比淹水处理高22.17%,二者差异显著。所有处理水稻不同部位的含硒量均表现为根(0.411~0.695mg/kg)>茎(0.214~0.378mg/kg)>叶(0.187~0.327mg/kg)>谷壳(0.156~0.235mg/kg)>籽粒(0.132~0.185mg/kg)。籽粒含硒量和土壤可溶态硒含量以重干湿交替处理最高,淹水处理最低,其中二者含硒量差异也达显著水平。土壤有效硒含量与水稻根、茎叶、谷壳和籽粒中硒含量均呈现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0.939**,0.896**,0.793**,0.723*)。水稻根的硒吸收系数也以重干湿交替处理最高(0.438),淹水处理最低(0.259),表明干湿交替提高了水稻硒吸收能力。综合分析得出,干湿交替灌溉不但能提高水稻产量,还能提高稻米硒含量,且比正常管理节约用水,整体表现以轻干湿交替处理为最佳。


红曲色素和桔霉素代谢调控方法的研究进展
《中国调味品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在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取代人工合成色素的天然色素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红曲色素是国际范围内生产量及使用量最大的天然食用色素之一,广泛应用于肉制品加工和水产品加工领域的着色。福建红曲以品质优、色价高的特点,在国内外享有极高声誉,但在红曲霉代谢过程中同时会合成真菌毒素桔霉素,使红曲色素在使用中存在安全隐患。我国红曲色素产品中桔霉素含量普遍偏高,制约了我国红曲产品的出口和使用领域的拓展。红曲色素和桔霉素合成呈伴生现象,常出现提高红曲色素产量的同时,桔霉素含量也相应提高的情况,因此调控红曲霉代谢过程中促进红曲色素的产生同时抑制桔霉素的产生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文章介绍了国内外红曲色素和桔霉素的代谢调控方法的研究概况,主要包括菌种选育、发酵工艺优化及基因工程等来达到调控目的,通过掌握红曲菌代谢调控网络,研究红曲菌产桔霉素的代谢途径及途径中的代谢机制,进而综合分析调控红曲霉合成代谢桔霉素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对推动红曲产品的出口和红曲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