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复合植物提取物对乳腺炎奶牛生产性能、乳品质和免疫机能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复合植物提取物对乳腺炎奶牛生产性能、乳品质和免疫机能的影响,为植物提取物的开发及奶牛乳腺炎的有效防治提供参考依据.选取胎次、体重、泌乳期和泌乳量相近,体细胞数高于50万个/mL的患乳腺炎荷斯坦奶牛10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5头牛.对照组饲喂全混合日粮;试验组在饲喂全混合日粮基础上,按照每头牛每天干物质饲喂量的0.3%添加复合植物提取物.试验期60 d,其中预试期15 d,正试期45 d.结果表明:1)第15、30、45天,试验组产奶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第30天产奶量显著高于第45天(P<0.05).2)第15天,试验组干物质采食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第45天,试验组乳蛋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第30、45天,试验组乳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第30天乳糖率显著高于第1天(P<0.05).第30、45天,试验组非脂乳固体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第45天非脂乳固体含量显著高于第1天(P<0.05).4)第30天,试验组体细胞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5)试验组第15天血清白细胞介素-4含量显著高于第45天(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复合植物提取物能够提高乳腺炎奶牛产奶量和干物质采食量,改善乳品质,降低体细胞数,增强机体抗炎能力.
关键词: 复合植物提取物 奶牛 乳腺炎 生产性能 乳品质 免疫


秦川牛ANGPTL3基因g.-38T>C和g.509A>G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与生长和胴体性状的关联性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肉牛(Bos taurus)的生长速度和胴体性状在肉牛产业中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血管生成素样蛋白3(angiopoietin-like protein 3,ANGPTL3)在动物脂质、葡萄糖和能量代谢反应中具有关键作用.已有研究表明,ANGPTL3基因上存在的g.-38T>C和g.509A>G突变位点与肉牛生长和胴体性状显著相关.为探究ANGPTL3基因g.-38T>C和g.509A>G位点对秦川牛(Qinchuan cattle)(B.taurus)生长和胴体性状的影响及其在不同黄牛群体中的多样性,本研究利用直接测序和MassARRAY技术,对599头牛—陕西秦川牛384头、山东鲁西黄牛(Luxi cattle)24头、内蒙古蒙古牛(Mongolia cattle)41头、蒙古国蒙古牛(Mongolia cattle)50头、湖南巫陵牛(Wuling cattle)50头和广西隆林牛(Longlin cattle)50头的ANGPTL3基因g.-38T>C和g.509A>G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对其与秦川牛生长和胴体性状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ANGPTL3基因g.-38T>C和g.509A>G位点在6个黄牛群体中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在秦川牛群体中,g.-38T>C位点存在TT(0.695)、TC(0.261)和CC(0.044)3种基因型,该位点与眼肌面积和肌内脂肪极显著相关(P<0.01),与体斜长、腰角宽、胸围和背膘厚显著相关(P<0.05);该位点在秦川牛群体中的C等位基因频率与其他5个黄牛群体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差异.在秦川牛群体中,g.509A>G位点存在AA(0.690)、AG(0.279)和GG(0.031)3种基因型,该位点与胸围和眼肌面积极显著相关(P<0.01),与体斜长、腰角宽、坐骨端宽和肌内脂肪显著相关(P<0.05);该位点在秦川牛群体中的A等位基因频率与其他5个黄牛群体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差异.g.-38T>C和g.509A>G位点联合分析结果显示,TC和AG基因型个体的眼肌面积和肌内脂肪显著高于TT和AA基因型个体(P<0.05).综上所述,ANGPTL3基因g.-38T>C和g.509A>G位点与秦川牛的生长和胴体性状显著相关.本研究可为秦川牛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有效分子遗传标记,为秦川牛的遗传改良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秦川牛 血管生成素样蛋白3基因(ANGPTL3) 生长性状 胴体性状 分子标记


基于矿质元素和稳定同位素的马铃薯产地溯源技术
《食品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矿质元素和稳定同位素在马铃薯产地鉴别上的可行性,分别对内蒙古、黑龙江、新疆、四川和广东5?个马铃薯主产区进行代表性样品采集,测定其矿质元素含量和稳定同位素比值,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表明:采用步进式方法筛选出钠、铝、磷、锰、钴、镍、铜、镉8?种矿质指纹指标,8?种元素的交叉验证的正确判别率为89.3%;δ13C比值和δ15N比值基本可以成功区分内蒙古样品与黑龙江、新疆、广东样品,采用δ13C和δ15N建立的产地判别模型的判别正确率为82.0%;在钠、铝、磷、锰、钴、镍、铜、镉、δ13C和δ15N的综合指标下,不同产地的初始判别正确率达94.7%,交叉验证正确率达93.2%,均高于矿质元素含量和同位素比值单独判别正确率,判别结果良好.结果证明利用矿物元素和稳定同位素相结合的技术可以对马铃薯进行有效的产地判别,判别正确率较高,是产地溯源的有效方法.


甜菜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花蕾期差异蛋白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甜菜是重要的糖料作物之一,利用雄性不育系配制杂交种是甜菜育种的主要途径.为探索甜菜雄性不育形成机理,本研究以甜菜不育系(N9849)和保持系(960766)的现蕾期花蕾为试材,采用双向电泳、质谱鉴定、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进行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结果 表明:不育系和保持系间差异表达蛋白21个,涉及8个功能类别,其中胁迫响应、碳水化合物代谢、花粉发育等功能类别所占比例较大.谷胱甘肽-S-转移酶、过氧化氢酶等在不育系中显著低表达,活性氧的清除能力弱,酶保护系统遭到破坏,代谢紊乱,可能导致了花粉败育;蔗糖合酶在不育系中表达量较低,碳水化合物代谢强度低,能量代谢匮乏促进了花粉不育的发生;Ⅲ型聚酮合酶A在保持系中显著高表达,可能是保持系维持育性的重要原因.本研究为解析甜菜雄性不育机理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甜菜(Beta vulgar L.) 花蕾 雄性不育 双向电泳


采用QUEFTS建立向日葵推荐施肥模型养分特征参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汇总我国向日葵主产区的产量和施肥效应数据,构建基于产量反应与农学效率的推荐施肥模型,为向日葵科学施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02年以来在向日葵主产区进行的向日葵肥料田间试验和公开发表的文献等共483个,计算产量反应、农学效率、肥料利用效率等特征参数.采用QUEFTS法预估向日葵地上部氮(N)、磷(P)、钾(K)养分吸收.[结果]我国主要产区向日葵籽粒产量平均为3334.9 kg/hm2,秸秆产量平均为7222.7 kg/hm2,收获指数为0.32 kg/kg.籽粒中N、P2O5和K2O养分含量平均分别为25.0、4.7和8.5 g/kg,秸秆中平均分别为8.4、1.2和32.8 g/kg,地上部N、P2O5和K2O养分吸收量平均分别为145.7、55.1和318.5 kg/hm2.N、P2O5和K2O养分收获指数平均分别为0.59、0.66和0.11 kg/kg,施用N、P和K的内在效率(IE)分别为23.8、63.8和11.3 kg/kg,籽粒需要的养分吸收量(RIE)分别为43.2、16.4和94.9 kg/t.应用QUEFTS模型估算,目标产量为最高产量的60%~70%时,生产1 t籽粒地上部需要吸收N 40.8、P2O515.8和K2O 78.1 kg,N:P2O5:K2O养分需求比例为2.58:1.00:4.93.N、P和K肥的产量反应(YR)分别为621.9、467.0和361.3 kg/hm2.不施用N、P和K的相对产量(RY)分别为0.82(n=1071)、0.87(n=914)和0.90(n=1108).相对产量与施肥产量反应之间呈显著的线性负相关,N、P和K相对产量与施肥产量反应关系的决定系数(R2)分别达到了0.712*(n=1071)、0.693*(n=914)和0.763*(n=1108).向日葵N、P和K肥的增产量和农学效率二者间存在着显著的指数曲线关系,决定系数(R2)分别达到了0.634*(n=1061)、0.697*(n=905)和0.702*(n=1092).其关系式分别为AEN=0.0152YRN0.8796;AEP=0.0269YRP0.8797;AEK=0.0229YRK0.9009.[结论]通过向日葵养分增产量(产量反应)与相对产量,及产量反应与农学效率的相关关系可计算出养分需要量.氮肥推荐可依据氮肥的增产量和农学效率来确定,磷、钾肥推荐除考虑其增产量及吸收量外,还需考虑一定目标产量下地上部的养分移走量、上季残效和通过秸秆还田的归还量.
关键词: 向日葵 氮磷钾吸收量 QUEFTS模型 产量反应 农学效率 施肥推荐


嘧啶醇对马铃薯试管苗离体保存的影响
《分子植物育种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马铃薯试管苗离体保存是当今种质保存较为有效的方法.本研究以马铃薯品种'希森6号'和'Disiree'为材料,以MS为基本培养基,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嘧啶醇,以获得能延长马铃薯种质资源保存时间的最佳培养基.实验结果表明:嘧啶醇对马铃薯品种'希森6号'与'Disiree'有保存效果,随着嘧啶醇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越大且浓度在12.5μmol/L抑制效果显著,成活率为100%而且还可以起到壮苗的效果.


乌拉特肋脉野豌豆无菌扦插扩繁技术研究
《种子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乌拉特肋脉野豌豆种子为材料,分别从无菌苗的培养、无菌扦插扩繁、完整植株的诱导及炼苗移栽等几方面开展研究,建立了完整的组培快繁体系.结果表明:种子最佳消毒方法为种子经过前处理后、70%乙醇浸泡1 min、0.1%HgCl2消毒8~10 min;种子萌发最佳培养基为1/2 MS+3%蔗糖+0.7%琼脂;芽诱导最佳培养基为:MS+0.5 mg·L-1 6-BA+1 mg·L-1 IBA+3%蔗糖+0.7%琼脂;根系诱导最佳培养基:1/2 MS+0.8 mg·L-1 NAA+3%蔗糖+0.7%琼脂;无菌生根苗开口驯化2 d,移栽成活率达80%.通过本研究能够在短时间获得大批量的肋脉野豌豆幼苗,同时后代可保持母系遗传性状.


马铃薯病毒病抗性基因分子标记检测
《分子植物育种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是世界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生长过程中其品质和产量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病毒病是影响最为严重的因素之一,给生产造成巨大损失.目前已知大约有40种病毒会感染马铃薯,对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影响最主要的病毒是马铃薯X病毒(PVX)、马铃薯Y病毒(PVY)和马铃薯卷叶病毒(PLRV).马铃薯中含有对PVX具有极端抗性的基因Rx1、对PVY具抗性的基因Ryadg、Rysto、Rychc和对PLRV具抗性的基因PLRV.1,聚合抗性基因是防治PVX、PVY以及PLRV对马铃薯生产影响最有效的策略.本研究利用与抗性基因Rx1、Ryadg、Rysto、Rychc和PLRV.1紧密相连的分子标记Rxsp、RYSC3、YES3-3B、Ry186和Nl271164,对国内外103个马铃薯品种(系)基于PCR检测,从而追踪目标基因,在育种中实现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结果显示103份材料中,均含有1个或1个以上的抗性标记.只含1个抗性标记的品种(系)共有17个,占供试材料的16.50%;同时含2个抗性标记的品种(系)共有31个,占供试材料的30.10%;同时含3个抗性标记的品种(系)共有34个,占供试材料的33.01%;同时含4个抗性标记的品种(系)共有16个,占供试材料的15.53%;同时含5个抗性标记的品种(系)共有5个,占供试材料的4.85%,分别为'冀张薯8号'、'鄂薯10号'、'黑金刚'、'中薯18号'、'维雷巴耶夫',这5个品种均为目前生产上推广的优良品种.检测结果可以为新品种(系)的推广应用以及抗病毒育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在育种中结合农艺性状评价将筛选出来含多个不同抗性标记的材料作为骨干亲本用于进行聚合育种,在F1代实生苗阶段进行分子标记检测,结合田间表现,创造出多抗病毒材料.


绒山羊ALX4基因多态性与绒毛性状相关性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绒山羊(Capra hircus)绒毛生长发育的过程中,不同基因的表达调控在毛囊代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选择无根状同源异型盒-4(aristaless-like homeobox 4,ALX4)为候选基因,旨在验证ALX4基因与绒山羊绒毛性状的相关性,为绒山羊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提供依据.首先提取20只绒细度处于最高和最低绒山羊血液DNA,采用PCR扩增技术对ALX4基因的3'-UTR、5'-UTR、外显子、启动子序列进行扩增并测序.根据Blast比对结果,统计ALX4基因发生突变的SNP位点,再利用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Kompetitive Allele-Specific PCR,KASP)基因分型技术对315只绒山羊个体进行检测,应用一般线性模型进行SNPs位点与绒毛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ALX4基因启动子区存在SNP1(T-1700C),3'-UTR区存在SNP2(T-14621C)、SNP3(T-15433C)、SNP4(G-16377C)、SNP5(A-17780G)和SNP6(A-18044G),每个位点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相关性分析显示,ALX4基因SNP4位点与毛长性状显著相关(P<0.05),GG基因型个体毛长显著高于CC型和CG型个体(P<0.05);SNP6位点与绒细性状显著相关(P<0.05),AA型个体绒细度显著高于GG型和AG型个体(P<0.05);ALX4基因3'-UTR区5个SNPs的不同单倍型组合与毛长性状显著相关(P<0.05),H1H1个体毛长显著高于HIH7、H1H12、H4H7和H7H7(P<0.05).以上结果表明,ALX4基因可以作为绒山羊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的关键基因,在绒山羊育种工作中可以选择SNP6位点AG基因型个体进行超细绒山羊选育.
关键词: 绒山羊 无根状同源异型盒-4(ALX4)基因 多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