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冰核细菌在我国北方玉米上的消长动态规律
《生态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证明,菠萝欧文氏菌(Erwinia ananas)为我国北方玉米上优势冰核细菌种类,占总体INA细菌95 %以上。采用定量定性和定期取样分离方法,首次研究INA细菌在玉米上的消长动态规律。结果表明:玉米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是影响INA细菌在玉米上数量分布和消长动态变化的重要因素,以抽雄至成熟期间分布INA细菌数量最多,高达10 7~10 8CFU/ g,比拔节至抽雄期高出2~3个数量级,比苗期至拔节期高出4~5个数量级;同时还指出,玉米不同播期,对INA细菌数量分布影响显著,差异很大,其中INA细菌分布数量消长变化,以正常播种(1.9×10 7CFU / g) >中期播种(7.9×10 5CFU/ g) >晚期播种(5 .0×10 4 CFU/ g) ;研究指出,处于抽雄至成熟期间的玉米上分布的INA细菌数量最多,因此期间(8月上旬至9月下旬) ,气温逐渐降低,昼夜温差大,田间结露多,加上玉米处于成熟阶段,抗INA细菌能力弱,这些因素有利于低温(5~2 0℃范围内生长)型INA细菌生长繁殖,故使INA细菌分布数量最多
栽培大豆与野生大豆维生素E含量的比较分析
《作物杂志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180份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为材料,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豆资源中维生素E的含量,并按照国标法测定粗脂肪的含量。找出了大豆资源中粗脂肪含量与维生素E含量的内在关系,比较了在相同粗脂肪含量下,栽培大豆与野生大豆维生素E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大豆维生素E的含量随着粗脂肪含量增加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在粗脂肪含量相同的情况下,栽培大豆维生素E的含量高于野生大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原红牛肉用性能微卫星标记的研究
《中国兽医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草原红牛、利木赞牛与草原红牛杂交后代共计40头作为试验牛群体,以肉牛线性体型评分方法中的肌肉度评分性状和屠宰肉用性状作为衡量其肉用性能的指标,利用SPSS软件分析了8个微卫星位点基因标记与肉用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BM 2113等位基因C(142 bp)对净肉重和净肉率性状有正面影响;IDVGA 46等位基因C(211 bp)对肉用性能有负面影响;BM 1824等位基因A(171 bp)对腰厚性状有正效应;TGLA 44等位基因E(221 bp)对甲、腰厚、臀部外形等肌肉度评分性状和体质量、胴体重以及净肉重等屠宰肉用性状有正面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原红牛及其杂种牛群体微卫星DNA遗传多态性研究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了草原红牛、草原红牛与利木赞杂交后代群体在8个微卫星座位的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在草原红牛中,ETH225,IDVGA2,IDVGA46,IDVGA44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542 0,0.673 6,0.521 8,0.575 0,这4个座位为高度变异座位。另4个座位BM2113,BM1824,IDVGA55,TGLA44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369 8,0.360 4,0.353 8,0.470 8,属于中度多态性座位。在杂种牛中,这8个座位的多态信息含量(PIC)均大于0.500 0,属于高度多态性座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林省亚洲玉米螟的发生规律
《植物保护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玉米秸秆垛中越冬代亚洲玉米螟的调查数据分析,明确了吉林省中部地区(公主岭)越冬代玉米螟蛹的始见期、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和终见期。通过对田间系统调查数据分析,明确了一、二代玉米螟卵的始见期、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和终见期。一代玉米螟卵的孵化率达90%以上,卵很少被寄生和捕食,一代幼虫化蛹率为89%~94%。二代玉米螟的田间整个落卵期卵粒赤眼蜂寄生率达70%,卵被捕食和脱落很少,在9月12日左右二代老龄幼虫占92.7%,未见二代幼虫化蛹。研究表明吉林省中部地区玉米螟已由每年发生1.5代转变为每年发生2代。并对导致世代数变化的可能原因进行了讨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