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海洋真菌Aspergillus sp.SCS-KFD66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中草药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海洋真菌Aspergillus sp. SCS-KFD66发酵液中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鉴定,并测定其生物活性。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LH-20凝胶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对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运用多种波谱方法对分离所得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分别采用DPPH法、Ellman比色法和PNPG法对化合物的自由基清除能力、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进行测试;采用96孔板微量法测定所得化合物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monocytogenes的抑制活性及最小抑菌浓度。结果从海洋真菌Aspergillus sp. SCS-KFD66发酵液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epi-trans-4-hydroxylinalool-3,6-oxide(1)、trans-4-hydroxylinalool-3,6-oxide(2)、芦荟大黄素(3)、大黄素(4)、6-羟基芦荟大黄素(5)、原儿茶醛(6)、2,5-二羟基苯甲醛(7)、对羟基苯乙酸甲酯(8)、对羟基苯甲酸(9)、对羟基苯乙酸(10)、2-(4-羟苯基)乙醇(11)、对羟基反式肉桂酸(12)、反式阿魏酸(13)。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6、7、9~13都具有清除自由基活性,化合物4和6具有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化合物6和7具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化合物4具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抑制活性,MIC值分别为16、64μg/m L;化合物6具有抑制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单增李斯特菌活性,MIC值分别为64、128和128μg/m L。结论分离得到12个已知化合物和1个新化合物,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曲霉呋喃醇。
关键词: 海洋真菌 曲霉属 次级代谢产物 生物活性 大黄素 原儿茶醛 曲霉呋喃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非常规饲料原料在养猪生产中应用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 2019
摘要:基于我国养殖业使用的常规饲料原料供不应求的现状,本文着重从非常规饲料原料种类及营养特性、非常规饲料原料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综述.非常规饲料原料的使用将是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不仅提高畜牧生产效益,而且利于环境的保护,助力绿色养殖,实现双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荔枝与龙眼中噻虫啉、螺虫乙酯及代谢物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
《分析测试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结合QuEChERS前处理技术,建立了同时测定荔枝和龙眼中噻虫啉、螺虫乙酯及4种代谢物残留的分析方法。样品采用乙腈作为提取溶剂,经十八烷基键合硅胶(C18)与石墨化碳黑(GCB)吸附剂净化后,由Poroshell-120 EC-C18色谱柱分离,以0. 1%(体积分数)甲酸水溶液-乙腈为流动相等度洗脱,在电喷雾电离(ESI+)和多反应监测模式下进行检测,外标法定量分析。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500μg/L,相关系数(r~2)均大于0. 990,检出限(LOD)为0. 03~0. 3μg/kg,定量下限(LOQ)为0. 1~1. 5μg/kg。荔枝和龙眼中噻虫啉、螺虫乙酯及4种代谢物在1、10、100μg/kg加标水平下的平均回收率为80. 4%~99. 5%,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 4%~6. 4%。该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准确性好、可靠性强,可满足荔枝和龙眼等水果中噻虫啉、螺虫乙酯及代谢物的快速筛查监测要求。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QuEChERS 噻虫啉 螺虫乙酯及代谢物 荔枝 龙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丙环唑对菜薹株高和产量的影响及其残留行为研究
《中国蔬菜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在菜薹播种后27d分别喷施高浓度(有效成分375g·hm~(-2))和低浓度(有效成分250g·hm~(-2))丙环唑溶液,研究丙环唑对广州地区秋季菜薹株高和产量的影响及其在菜薹中的残留动态。结果表明:喷施后7d,高、低浓度处理的菜薹株高分别比对照显著下降了16.7%和18.8%;低浓度处理的产量显著低于对照,而高浓度处理的产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喷施后10d,高、低浓度处理的株高分别比对照显著下降了18.0%和17.5%;而产量与对照均无显著差异。丙环唑在菜薹中的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方程,半衰期为1.7d。喷施丙环唑后3~7d,最终残留量在0.210~2.207mg·kg~(-1)之间,残留膳食暴露风险熵在1.73%~18.16%之间,处于可接受范围。广州地区流通市场408份菜薹样品中丙环唑残留的膳食暴露风险熵为0.09%~0.58%,也在可接受范围;丙环唑检出率为50.5%~90.5%,2016年第2、3季度丙环唑的检出率、阳性样品平均检出值、最大检出值均明显高于2016年第4季度和2017年第1季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干酪乳杆菌发酵荔枝汁在模拟胃肠道中耐受能力及其抑菌性的研究
《现代食品科技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以干酪乳杆菌发酵荔枝汁为研究对象,在人工胃液、人工肠液环境下对干酪乳杆菌的存活性能进行研究;同时,采用琼脂扩散法,研究其对六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肠炎沙门氏菌、宋氏志贺氏菌、大肠埃希氏菌O157:H7、单增李斯特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阪崎肠杆菌)的抑菌性,以及探究酸和酶等因素对发酵液抑菌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模拟胃肠消化中,干酪乳杆菌在pH 1.5、pH 2.0、pH 3.0和pH 4.0的人工胃液中培养4 h后,活菌数分别达到了260 CFU/mL、8.63*107 CFU/m L、9.57*107 CFU/m L和1.15*108CFU/m L;在人工肠液中消化12 h后,活菌数均在107 CFU/m L以上.在抑菌试验中,经去酸、去过氧化氢和酶解等不同处理的发酵液对肠炎沙门氏菌等五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而对阪崎肠杆菌均未表现出抑制作用,其中胞外多糖、H2O2和蛋白肽类物质对五种常见的致病菌是主要的抑菌物质.研究结果为干酪乳杆菌发酵荔枝汁能否在胃肠道中发挥有益作用提供体外实验的理论依据以及在当地食品工业的开发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干酪乳杆菌 发酵荔枝汁 模拟胃肠环境 耐受性 抑菌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非洲猪瘟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 2019
摘要:非洲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急性、出血性、接触性、高致病性的传染性疾病.目前针对该病尚未有商品化的疫苗与有效的治疗措施,该病1921年在肯尼亚首次报道,其后在世界各地陆续被发现,2018年8月在中国首次报道后引起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损失.本文根据多年来非洲猪瘟病毒流行病学研究的相关资料,从全球流行趋势,传染源及传播途径,临床症状及防控策略等方面进行简要综述,以期为我国非洲猪瘟的防控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社会经济:发展农村新集体经济的可能路径——兼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农村股份合作经济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9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运用社会经济理论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农村股份合作经济发现,以物业出租为主的农村股份合作经济,其运转受村民自治组织影响且分配没有体现劳动价值,虽然具有集体共享和服务优先的社会经济特质,但并不属于社会经济范畴。乡村振兴,经济振兴是基础。以强调经济活动依托第三部门、经济民主、服务先于营利和嵌入地方文化为特征的社会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经济形式。而农村社会具备发展社会经济的组织、产权和文化基础。乡村振兴可探索将社会经济作为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之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非洲猪瘟流行的背景下猪场生物安全管理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 2019
摘要:2018年8月3日,非洲猪瘟首次在辽宁发现,并迅速蔓延.该病具有急性、高热、高死率等特征,如何控制甚至净化国内非洲猪瘟,已成为整个产业亟需解决的问题.中国生猪年出栏量占全球50%以上,因散户、低生物安全小型猪场的存在以及规模化猪场在生物安全管理上存在的欠缺和漏洞,我国猪场的生物安全管理水平亟待提高.本文通过介绍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以及国外净化非洲猪瘟成功的案例,阐述非洲猪瘟的生物安全防疫管理,以供生猪养殖企业借鉴.在政府部门的科学引导下,每个猪场都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非洲猪瘟必定能在中国得到有效的控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皮种子中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分离、鉴定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和全齿复活线虫致死活性研究
《中国药房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分离、鉴定黄皮种子中香豆素类化合物,并研究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和全齿复活线虫致死活性。方法:采用柱层析、反相硅胶柱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黄皮种子的香豆素类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氢谱(1H-NMR)、碳谱(13C-NMR)数据进行结构鉴定。分别以阿卡波糖、阿维菌素为阳性对照,采用对硝基苯基-α-D-吡喃葡萄糖苷(PNPG)法和贝曼漏斗法分别对上述化合物进行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和全齿复活线虫致死活性考察。结果:从黄皮种子中共分离鉴定出7个香豆素类化合物,分别为7-羟基香豆素(Ⅰ)、黄皮呋喃香豆精(Ⅱ)、Lansiumarin-C(Ⅲ)、Claucoumarin A(Ⅳ)、ClausenalansiminA(Ⅴ)、(E,E)-8-(7-羟基-3,7-二甲基-2,5-二烯基)补骨脂(Ⅵ)、Dihydroindicolactone(Ⅶ)。在质量浓度为0.25 mg/mL时,化合物Ⅰ、Ⅲ、Ⅴ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分别为(32.4±1.9)%、(37.1±6.0)%、(39.5±1.1)%;在质量浓度为2.5 mg/mL时,化合物Ⅰ、Ⅳ的线虫校正死亡率分别为50.5%、47.9%。结论:香豆素类化合物Ⅰ、Ⅲ、Ⅴ具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化合物Ⅰ、Ⅳ具有全齿复活线虫致死活性。其中,化合物Ⅲ、Ⅴ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化合物Ⅳ的全齿复活线虫致死活性均为首次发现。
关键词: 黄皮 种子 香豆素类化合物 分离 鉴定 α-葡萄糖苷酶 全齿复活线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烟粉虱MEAM1和AsiaⅡ7隐种对不同寄主的选择性和生态适应性
《环境昆虫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广东省感染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CLCuMuV)的朱槿上烟粉虱隐种为MEAM1和AsiaⅡ7混合种群,并且AsiaⅡ7是该病毒有效传毒介体,明确这两个隐种的寄主选择性差异,能够为介体烟粉虱的防治提供依据.本研究选择锦葵科的棉花、黄秋葵和茄科的茄子、番茄4种寄主植物为供试寄主,通过笼内自由扩散、实验室嗅觉测定、发育观察,比较了MEAM1和AsiaⅡ7隐种对不同寄主的选择性和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烟粉虱MEAM1和AsiaⅡ7对4种寄主存在明显的寄主选择性,MEAM1成虫和产卵选择趋性为棉花>茄子>番茄>黄秋葵;AsiaⅡ7成虫和产卵选择趋性为棉花>黄秋葵>茄子>番茄.MEAM1和AsiaⅡ7在4种寄主上的发育历期、存活率有显著差异,MEAM1的存活率(卵到成虫)在棉花、茄子、黄秋葵上均较高(80%以上),番茄上最低(59%);AsiaⅡ7的存活率(卵到成虫)为棉花(90%)>黄秋葵(71%)>茄子(64%),在番茄上发育至1龄全部死亡.上述结果表明,4种作物均适宜MEAM1生长发育,锦葵科的2种作物适宜AsiaⅡ7隐种生长发育,茄科的2种作物不适宜.应避免棉花与黄秋葵近距离种植,防止传毒介体烟粉虱将黄秋葵作为桥梁寄主将病毒传播至棉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