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椰子种皮对湿法工艺制备的天然椰子油产品品质的影响
《中国粮油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湿法制备椰子油工艺中,一般要先手工削去椰子种皮得到白椰肉,但白椰肉中有时会残留椰子种皮,而对其后续加工产品造成影响。本试验研究了天然椰子油湿法制备工艺中,不同添加量的椰子种皮对所得油脂酸价、过氧化值和碘值等油质量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椰浆中的椰子种皮能显著增大椰子油的酸价、过氧化值和碘价,添加95%种皮浆的椰油过氧化值和碘价达到最高,与添加105%种皮浆的椰油无显著差异(P>0.05);测定了不同添加量的单宁酸对椰子油品质的影响和椰肉中的脂肪酶活性,结果表明这种影响与椰子种皮中存在的单宁和活跃的脂肪酶活性显著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保护酶SOD在木薯种质抗螨中的功能初步分析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前尚不了解保护酶SOD(superoxide dismutase)在木薯种质抗螨中的作用。为证实SOD的抗螨功能,本研究通过定量PCR和酶学试验手段分析了朱砂叶螨取食抗、感螨木薯种质后,SOD的基因表达量和酶活分别在木薯和朱砂叶螨中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一方面,朱砂叶螨取食1 d和8 d后,感螨木薯种质BRA900体内MeCu/ZnSOD的表达量和SOD总酶活仅分别较为害前提高1.15倍、1.16倍和1.17倍、1.14倍,而在抗螨木薯种质C1115体内则分别较为害前提高2.47倍、2.86倍和2.18倍、2.42倍,显著高于感螨木薯水平。另一方面,朱砂叶螨取食感螨种质BRA900 1 d和8 d后,保护酶TcSOD的基因表达量和SOD酶活分别是为害前的0.99倍、1.09倍和1.12、1.05倍,而取食抗螨木薯种质C1115 1 d和8 d后分别降低至为害前的0.51倍、0.46倍和0.49倍、0.56倍,显著低于取食感螨木薯水平。本研究初步证实了保护酶SOD在木薯种质抗螨中的功能,为将其作为潜在基因资源应用于抗螨木薯种质创制提供理论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油棕资源对低温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从哥斯达黎加引进的油棕资源TE、BE、OG与海南本地油棕资源BD的6个月龄油棕苗为材料,设置3个低温度处理,分别为CK(自然温度处理)、16℃(T1处理)、8℃(T3处理),利用差异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法研究了低温胁迫10 d后油棕叶片丙二醛含量、可溶性糖含量(SS)、可溶性蛋白含量(SP)、游离脯氨酸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的变化特性,对抗寒密切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筛选,并对不同油棕品种的抗寒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根据不同资源抗寒性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的幅度不同,抗寒性强弱的顺序依次为TE>BE>BD>OG。丙二醛或脯氨酸含量和GR酶活性与其他指标相关性高,并且在不同低温处理间差异较大,可以聚为不同类分别代表渗透调节物质和保护酶类的指标,可作为油棕抗寒鉴定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河地区橡胶林群落种子植物区系组成成分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了解红河地区橡胶林群落种子植物的物种组成和区系成分等基本特征。调查红河地区河口、金平和绿春等15个100m~2橡胶林样方的植物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红河地区橡胶林群落共有维管束植物76科、161属、205种,种子植物60科、138属、172种。其中群落中优势科为菊科、禾本科和大戟科,优势属为薯蓣属、榕属和蓼属。2红河地区橡胶林群落热带性质明显,科、属和种的R/T值依次为9.25、11.60和12.09;红河地区橡胶林群落中热带亚洲成分的属有21个和种有77个;群落中还存在19个全球广布科和22个中国特有种。3红河地区、广东和海南橡胶林在科的区系上存在很大的亲缘关系,但相互之间也存在差异。红河地区橡胶林群落凸显热带性质,略强于广东而远弱于海南,同时存在一定的热带亚洲成分和特有现象,且在3地中表现最为突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个品种柱花草的营养成分和产气特征
《草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品种和生育期对柱花草饲用价值的影响,本研究测定了热研2号(Stylosanthes guianensis cv.Reyan No.2)、20号(S.guianensis cv.Reyan No.20)和21号(S.guianensis cv.Reyan No.21)3个品种柱花草不同生育期的营养成分含量,采用体外产气法评价了3个品种柱花草体外发酵特征。结果表明,虽然在营养成分方面热研2号柱花草粗蛋白(CP)、粗脂肪(EE)含量显著高于20号和21号(P<0.05),但3个品种的体外产气情况却较为接近,只有热研21号柱花草体外干物质消化率(IVDMD)和微生物蛋白(MCP)含量较低。不同生育期柱花草营养成分中CP、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以及饲料相对值(RFV)随生育期呈现出较明显的规律性,CP含量先升高后降低,3个品种均是在初花期达到最高;ADF、NDF含量不断升高,RFV值不断降低。柱花草CP含量较高,纤维含量较低,是家畜生产所需的优质牧草。推荐营养期为利用柱花草饲喂动物的最佳时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树植物角果木内生真菌Penicillium sp.J54的次生代谢产物研究
《中国抗生素杂志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红树植物角果木内生真菌Penicillium sp.J54大米固体培养基发酵的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化合物的理化常数、核磁和质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通过滤纸片琼脂扩散法进行体外抗菌活性测试;通过Ellman比色法进行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测试。结果从Penicillium sp.J54的大米固体培养基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了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methyl 2-hydroxy-2-(5-hydroxy-2,7-dimethyl-4-oxo-4H-chromen-3-yl)acetate(1)、coniochaetone B(2)、dihydrocitrinone(3)、asperbiphenyl(4)、erythro-11α-hydroxyneocyclocitrinol(5)和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6)。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3,4和6对烟草青枯病原菌具有微弱的抑制活性,而化合物2则对乙酰胆碱酯酶有较强的抑制活性。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4为首次从青霉菌中分离得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贵州省大豆孢囊线虫的发生与分布
《植物保护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孢囊线虫病是威胁大豆生产的重大病害之一。2015-2016年,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对贵州省大豆孢囊线虫的发生和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范围包括贵阳、六盘水、安顺、毕节、黔西南和遵义等6个地区下辖的14个县(区),共采集土样287份。调查结果表明,贵州省大豆孢囊线虫的总检出率为28.2%,其中毕节地区的大方县和赫章县孢囊检出率最高,分别达到46.7%和45.0%,而在遵义市、贵阳市和黔西南州孢囊检出率为0。六盘水地区的水城县孢囊发生量最大,平均孢囊数为3.4个/200g土,最大孢囊数达到17个/200g土;安顺地区的镇宁和关岭县大豆孢囊线虫发生程度最轻,每200g土样平均孢囊数分别为0.3和0.2个,最大孢囊数仅为2个/200g土。分离的孢囊主要形态特征与大豆孢囊线虫一致,并且ITS序列与甘肃大豆孢囊线虫种群序列一致性达100%。根据形态学观察和ITS序列分析比对,将贵州省采集到的孢囊线虫鉴定为大豆孢囊线虫。本研究结果可为有效防控贵州省大豆孢囊线虫病提供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温胁迫下蝴蝶豆的生理响应和耐热性评价
《种子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以自然高温胁迫下的11份蝴蝶豆为材料,研究叶片厚度、叶绿素值、叶片含水量、电导率值和丙二醛(MDA)含量等外观和生理指标与对照的差异,隶属函数分析结果表明:在高温胁迫下,材料C 4、C 6、C 11的生长表现较好,在叶绿素含量、质膜透性、叶片含水量、MDA含量中的综合反应均较好,相比其它8个材料具有较好的相对耐高温特性,C 1和C 5的综合反应较弱,为热敏材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土壤含水量对杧果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
《中国南方果树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对4个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贵妃杧叶片在不同土壤含水量下的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叶片组织紧密度等解剖结构特性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杧果叶片在不同发育时期其解剖结构存在一定程度差异,新叶长至成熟叶,叶片、栅栏组织、海绵组织逐渐增厚。对照的新叶、幼叶在叶片厚度、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厚度等均大于不同土壤含水量处理,但成熟叶反之。以65%~70%田间持水量处理的成熟叶最厚,100%田间持水量处理的成熟叶下表皮+下角质层最厚,75%~80%田间持水量处理最薄。65%~70%田间持水量处理的叶片上表皮+上角质层厚度逐渐增加,而100%田间持水量处理逐渐减少。100%田间持水量处理的叶片细胞结构紧密度逐渐下降、细胞结构疏松度逐渐增加,而其他处理的细胞结构紧密度先降后升,细胞结构疏松度则相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提取方法对澳洲坚果油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影响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旨在研究不同提取方法(水剂法、压榨法、溶剂法)对澳洲坚果油主要理化性质、活性成分、脂肪酸组成和红外光谱的影响,并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氧化稳定性来综合评价澳洲坚果油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三种提取方法得到的澳洲坚果油的理化性质(过氧化值、酸价、皂化值、碘值等)均符合国家食用油标准;与溶剂法和水剂法相比,压榨法得到的澳洲坚果油表现出较好的产品特性,其总酚酸含量((41.82±0.73)mg/100 g)、不饱和脂肪酸含量(83.67%)最高,且其氧化诱导时间((13.87±0.37)h)最长,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46.70%)最强。红外谱图显示不同提取方法得到的澳洲坚果油均具有坚果油的特征吸收,且提取方法对其分子结构没有影响;通过分析不同提取方法得到的澳洲坚果油的品质,可为提取高品质澳洲坚果油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澳洲坚果油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参考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