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油菜籽芥酸含量遗传调控研究进展
《核农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油菜籽芥酸含量的遗传调控对培育工业用高芥酸油菜和食用低芥酸油菜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介绍油菜籽芥酸生物合成过程和甘油三酯组装特点的基础上,对油菜高芥酸和低芥酸基因工程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旨在为今后进一步开展油菜籽芥酸含量遗传调控研究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卉组培苗大棚栽培温度、水分和基质的调节效应
《江苏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4年花卉组培苗大棚栽培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在10~15℃时组培苗发生僵苗,35~40℃时生长缓慢,25℃是生长高峰。大棚内防止高温烫苗,要做到早通风、早揭膜。喷水次数以2~4 d喷1次为宜,4 d以上则影响生长。基质的选配影响到植株对肥料的吸收,植株对养分三要素的吸收依次为K>N>P,处理与对照相比,K吸收量增加0.36~0.62百分点,N增加0.23~0.55百分点,P增加0.08~0.18百分点。株高增加1.2%~29.7%,单株根数增加15.0%~44.3%。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部分早籼品种及杂交早籼骨干亲本抽穗期遗传分析
《中国水稻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设置长、短日照和高、低温4种环境,分析了我国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早籼水稻品种和杂交早籼骨干亲本共19份材料的抽穗期光温敏感性及基本营养生长性。结果表明,这19份早籼材料(包括杂交稻亲本)都表现出弱感光性,其中16份材料对温度比较敏感。这些早籼材料的基本营养生长性整体较弱,但是个体间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抽穗期长短与每个材料的基本营养生长性呈显著线性相关。利用一套抽穗期主基因近等基因系对这些早籼材料抽穗期基因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早籼材料均带有隐性非感光位点hd2,大多数早籼材料都带有显性早熟基因Ef-1,而在Se-1和E1两个主效感光基因位点,所有早籼材料不带或只带有一个感光等位基因。这些结果从基因型角度揭示了早籼材料具有弱感光性和较强感温性,是其适合在我国华南双季稻作区和华中单双季稻作区作早稻种植的原因,为早籼水稻品种的选育及推广提供了重要依据。
UV/K_2S_2O_8降解偶氮染料AO7的研究:动力学及反应途径
《环境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紫外光分解过硫酸盐(S2O28-)是一种新型的高级氧化技术,可以产生强氧化性的硫酸根自由基(SO·4-).以偶氮染料AO7为目标污染物,重点研究了反应体系氧化剂K2S2O8浓度、溶液初始pH值和无机阴离子(H2PO4-、HCO3-、NO3-和Cl-)对反应体系的影响.结果表明,AO7的降解遵循准一级动力学,当AO7初始浓度为0.14mmol/L时,最佳的氧化剂K2S2O8与污染物AO7的摩尔比为20.pH值对UV/K2S2O8体系降解AO7的反应速率影响较大,增大pH有利于SO·4-转化为·OH.溶液中的无机离子对反应体系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采用GC/MS分析了UV/K2S2O8体系降解AO7的主要中间产物(萘酚、1,2-苯并吡喃酮、邻苯二甲酸),并根据中间产物的分析推测了降解途径.
关键词: 高级氧化技术(AOTs) 硫酸自由基 紫外光解 降解途径 废水处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氮对高肥力稻田氮肥利用率及土壤-水体铵氮损失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稻田不同施氮量下的农学效率和环境效应,对水稻高效优质环境保护型生产和合理施肥具有重要意义。在平湖稻区研究了不同施氮下水稻边际利润、最佳经济施肥量以及不同时期氮素利用率、土壤固定态铵、碱解氮及田面水铵氮浓度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当地水稻最佳经济施肥量为235kg N/hm2;施氮225kg/hm2时当季氮肥利用率仅为31.2%。土壤固定态铵以及碱解氮含量均在水稻生长时期内逐渐下降,但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低氮处理促使土壤固定态铵含量有较大增幅,而高氮处理则使土壤碱解氮含量有较大增幅。在水稻不同生长时期的施肥后一个星期内,高于225kg N/hm2处理田面水NH4+-N急剧上升而后急剧下降;而75,150kg N/hm2处理田面水NH4+-N一直低于2mg/L。可见,浙北地区氮肥施用量保持在225kg/hm2为宜,过量施氮(超过225kg/hm2)将超过水稻的正常生长需求,造成土壤固铵量饱和,引起土壤碱解氮含量急剧上升,并导致田面水NH4+-N含量急剧上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雌雄蚕卵激光自动分选仪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与设计思路
《蚕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促进雄蚕品种的选育与繁育推广,研制成功了雌雄蚕卵激光自动分选仪。该仪器可依据雄蚕品种雌雄蚕卵具有不同卵色的特点,通过图像采集和计算机图像处理及识别,指令激光器精确地射杀雌卵,从而只保留雄卵,为雄蚕品种的选育和繁育推广提供了快速精确的分卵设备与方法,解决了人工分选雌雄蚕卵效率低的难题。重点阐述了该仪器的工作原理和蚕卵图像的计算机处理软件等部分的设计思路,介绍了仪器的基本结构与基本配置及主要工作流程,以及分选平附种和散制种蚕卵的方法与主要的技术参数。
关键词: 雄蚕品种 雌雄蚕卵 分选仪器 卵色 计算机图像处理 激光扫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品种柑橘果皮中类黄酮含量及其采后变化
《食品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品种柑橘果皮中6种主要类黄酮化合物的分布及含量,以及果皮采后类黄酮含量的变化。通过快速液相色谱法测定宫川温州蜜柑、衢州椪柑、哈姆林甜橙、常山胡柚和蕉柑果皮中橙皮苷、柚皮苷、新橙皮苷、川皮素、橙黄酮、橘皮素的含量以及椪柑果实采后不同时期果皮中总黄酮含量。结果表明:5种柑橘果皮中,常山胡柚果皮中6种总黄酮总量最高,其主要类黄酮成分为柚皮苷和新橙皮柑;宫川温州蜜柑和哈姆林甜橙果皮中主要为橙皮苷;衢州椪柑和蕉柑果皮中则主要为橙皮苷和川皮素;衢州椪柑采后随着果皮中叶绿素的降低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增加,果皮中总黄酮含量前期呈上升趋势,至15d后有所降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无叶枕基因克隆及应用研究
《核农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报道由早籼品种"广陆矮4号"经60Coγ射线辐射诱变产生的水稻无叶枕突变体Oslg1-3。该水稻无叶枕性状受单隐性基因控制,通过图位克隆的方法将基因定位在第4号染色体,并最终克隆出该基因。除了无叶枕以外,Oslg1-3突变体的叶角即叶片与叶鞘之间的夹角也很小,因而叶片直立,可以用来培育叶片直立型水稻新品种。田间试验分析表明,经过遗传改良的Oslg1-3品系在合理密植的条件下能够显著提高水稻的产量,显示出该突变体材料在水稻育种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对水稻抗褐飞虱特性的影响
《中国水稻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温度对水稻抗褐飞虱特性的影响,于2007年和2008年应用苗期集团筛选法(SSST)在杭州地区的自然条件下测定了抗性水稻品种IR26和IR36对田间褐飞虱的抗性,同时比较了不同温度(22℃、25℃、28℃、31℃和34℃)下IR26和IR36对褐飞虱的抗性、可溶性糖和草酸含量的变化。自然条件下,IR26已完全失去对杭州种群褐飞虱的抗性,而IR36仍具中等抗性。在25℃到34℃的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IR26对褐飞虱抗性减弱,但22℃条件下抗性比25℃更弱。IR36在温度升高的条件下对褐飞虱的抗性总体呈降低趋势,在31℃和34℃下也已完全失去对褐飞虱的抗性。在22~25℃条件下,IR26和IR36的持抗期均在25℃下最长,分别为9d和11d。3个品种稻株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而草酸含量则随温度升高先增加后下降,在25℃时为最大值。不同温度下及不同水稻品种之间稻株内可溶性糖和草酸的含量均有显著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