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一种采集稻纵卷叶螟卵的高效简便新方法
《昆虫知识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的"烧杯+湿纱布"卵收集方法,并与"塑料袋收集法"和"塑料杯收集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烧杯+湿纱布"卵收集法能显著地延长了稻纵卷叶螟成蛾的寿命、提高单雌产卵量和卵孵化率。采用此法收集稻纵卷叶螟的卵更高效和简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茚虫威和毒死蜱在小白菜中的残留及其膳食暴露评估
《浙江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小白菜中常用农药茚虫威和毒死蜱的残留试验和膳食暴露评估,为小白菜的安全生产和膳食风险评价提供技术依据。试验表明,在保护地条件下常量喷施茚虫威(40.5 g/hm2)和毒死蜱(540 g/hm2)在小白菜中的初始残留量分别为3.88和20.60 mg/kg,半衰期(T1/2)分别为1.4和1.1 d;间隔期7 d后,小白菜中的茚虫威和毒死蜱残留能够符合CAC、美国和日本的限量标准要求。膳食暴露风险评估表明,不同年龄群体的风险商存在差异,幼年消费者(2~10岁)的风险商均高于成年人(≥18岁)的50%左右;茚虫威的理论长期风险商在常量和加倍剂量时分别间隔5和7 d后开始低于100,而理论急性风险商均低于100,风险均可以接受;毒死蜱的理论长期风险商在试验的不同间隔时间内均接近和高于100,急性风险商在间隔3 d后开始低于100。因此,尽管茚虫威和毒死蜱具有相近的半衰期和参照剂量,但从残留试验和膳食评估结果来看,茚虫威在小白菜中使用的安全风险和膳食风险低;而毒死蜱的风险高,不宜在小白菜生产中使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59份野生桑桑叶中的DNJ含量及粗提物对α-糖苷酶的抑制活性
《蚕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来自云南省不同地区的59份野生桑桑叶中的1-脱氧野尻霉素(DNJ)含量,以及桑叶粗提物对淀粉酶、蔗糖酶和麦芽糖酶的体外抑制活性进行了测定,同时采用液-质联用(LC-MS)仪分离纯化桑叶粗提物中的DNJ,并对其抑制蔗糖酶的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期望筛选出适用于治疗糖尿病药物开发的药用桑资源,以及为解析桑叶粗提物和纯化的桑叶DNJ抑制α-糖苷酶活性的机制提供线索。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野生桑桑叶中的DNJ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来自开远地区的岩桑桑叶中DNJ的质量分数高达0.791 1%,是具有药用开发价值的野生桑资源;不同来源的野生桑桑叶粗提物对淀粉酶、蔗糖酶和麦芽糖酶活力的体外抑制率差异显著,但抑制活性的大小与样品中的DNJ含量不成正比,推测桑叶中除含有DNJ外还含有具有明显的α-糖苷酶抑制活性的多种DNJ类似物;从野生桑桑叶粗提物中分离纯化的DNJ对淀粉酶无明显抑制活性,但对蔗糖酶和麦芽糖酶有显著的抑制活性,对蔗糖酶表现为非竞争性抑制作用。
关键词: 野生桑 桑叶 1-脱氧野尻霉素 α-糖苷酶 抑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辐照检疫处理对进口甜樱桃货架品质的影响
《上海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进口甜樱桃为试材,研究了电子加速器和钴源辐照处理对果实货架品质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剂量处理条件下甜樱桃的呼吸强度、维生素C、还原糖、可滴定酸、可溶性蛋白质、总氨基酸、总可溶性固形物、果实硬度、失重率、腐烂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辐照处理未导致甜樱桃果实总可溶性固形物、还原糖、可滴定酸含量的显著损失;电子直线加速器辐照导致甜樱桃果实维生素C含量和果实硬度降低、腐烂率增加;钴源辐照的效果优于电子直线加速器,250 Gy处理的甜樱桃在货架期25±3℃存放5 d后,维生素C含量、可滴定酸、果实硬度均高于未辐照处理,腐烂率比未辐照处理低8.34%。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双季茭白新品种‘龙茭2号’
《园艺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龙茭2号’是由‘梭子茭’优良变异单株选育而成的双季茭白新品种。该品种长势较强,株形紧凑直立,分蘖力强,耐肥力中等,抗病虫性好。秋茭晚熟,极耐低温,茭白个体大,表皮光滑,肉质细嫩,商品性好。秋茭壳茭质量129.0~148.4g,净茭质量89.1~101.2g,产量22395~25335kg.hm-2,平均23340kg.hm-2;夏茭壳茭质量142.7~158.2g,净茭质量105.3~113.3g,产量44145~46260kg.hm-2,平均44790kg.hm-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桑叶1-脱氧野尻霉素(DNJ)对α-蔗糖酶的抑制动力学研究
《蚕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桑叶中提取的1-脱氧野尻霉素(DNJ)作为糖苷酶抑制剂具有降血糖的功能。为了解明桑叶DNJ对α-蔗糖酶的作用机制,应用酶抑制动力学分析桑叶DNJ(纯度>95%)对α-蔗糖酶的抑制特性。通过建立的α-蔗糖酶酶促反应体系表明,在α-蔗糖酶质量浓度≤500μg/mL、反应时间8min以内时,反应体系呈现良好的线性趋势;抑制活性检测表明,桑叶DNJ对α-蔗糖酶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半抑制浓度(IC50)为5.67mg/mL;依据酶抑制动力学曲线特征推断桑叶DNJ对α-蔗糖酶具有明显可逆的非竞争性抑制作用,其抑制常数Ki为6.73mg/mL。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微小RNA研究进展
《湖南农业科学 》 2010 CSCD
摘要:概括了几年来国内外对水稻微小RNA(microRNA)的研究进展,在水稻中至今已经发现了400多种miRNA,大部分miRNA是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发现的,只有少数几种miRNA得到了实验验证。经研究表明,水稻miRNA和其他植物miRNA一样,对调控水稻开花、分蘖、抗逆以及结实率等植物生长发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水稻 微小RNA(miRNA) 研究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春兰AGL6基因的克隆及实时定量表达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0 CSCD
摘要:本研究采用RT-PCR结合RACE技术从春兰(Cymbidium goeringii)中分离到一个AGL6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含有一个729bp长的开放阅读框(ORF),共编码242个氨基酸。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该基因属于MADS-box基因家族AP1/AGL9组的AGL6同源基因,其编码的蛋白与其它植物AGL6类蛋白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命名为CgAGL6(基因登录号为HM208533)。实时荧光定量表达分析表明,CgAGL6基因春兰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唇瓣、花芽和子房中的表达量较高,在花瓣和萼片中的表达量次之,在根、叶和蕊柱中的表达量最低,显示了CgAGL6基因可能在春兰成花转变和花器官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α干扰素在毕赤酵母中的高效表达和纯化
《浙江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制新型的猪用抗病毒制剂,开展了猪α干扰素(PoIFNα)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和产物纯化研究。将PCR扩增的PoIFNα基因插入pPIC9k的SnaBⅠ和EcoRⅠ位点,构建了表达转移载体pPIC9k/PoIFNα;经酶切和测序鉴定,转移载体构建正确。pPIC9k/PoIFNα以限制性内切酶SalⅠ线性化后电转化毕赤酵母GS115菌株,经抗性筛选获得4拷贝PoIFNα基因的重组菌株GS115/PoIFNα;重组菌株经BMMY培养基诱导后上清中有目的蛋白,表达量达136mg/L。表达产物经过SP-Sepharose阳离子交换层析,可以得到纯度较高的rPoIFNα,纯化产物在MDBK细胞上抑制VSV的活性高达2.27×108U/mg。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浙江居民毒死蜱和氯氰菊酯的长期膳食暴露与风险评估
《农药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2007-2008年浙江省市场销售农产品中毒死蜱和氯氰菊酯残留的监测数据及浙江不同人群的各类食物摄入量和体重数据,采用分布点评估的方法,评估了浙江省20个不同年龄、性别组人群毒死蜱和氯氰菊酯的长期膳食暴露风险水平。结果表明,浙江省不同年龄、性别组人群毒死蜱长期膳食暴露带来的慢性风险仍控制在较低水平范围内,只有当长期食用毒死蜱残留超过监测资料中的99th百分位点值(蔬菜、水果和大米分别为0.395,0.165和0.011mg/kg)的食物时,才可能产生不可接受的较大风险。而氯氰菊酯的膳食暴露风险更低,即使长期持续食用的果蔬产品中氯氰菊酯残留都达到监测资料中的最大残留值(蔬菜和水果分别为1.830和0.519mg/kg),其膳食暴露风险仍属于可接受水平。对膳食暴露的贡献率分析结果显示,蔬菜类食品仍是浙江居民毒死蜱和氯氰菊酯膳食暴露的主要来源,控制蔬菜[特别是青菜(greengrocery)、芹菜(celery)和白菜(Chinesecabbage)]中毒死蜱和氯氰菊酯残留是降低这2种农药膳食暴露风险的关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