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一个矮秆多分蘖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定位
《浙江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粳稻品种‘中花11’转基因后代中发现了一个矮秆多分蘖突变体,突变体表现出植株矮化、分蘖力强、穗长变短、叶片变窄及结实率降低等一系列突变表型。遗传分析表明该矮秆多分蘖突变体表型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因其与突变体htd1具有相类似的表型,故将该基因命名为htd2。利用籼粳杂交F2群体将突变基因定位在第3染色体短臂上SSR标记RM6038和RM5444之间,与两个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4和2.1cM,两个标记之间的物理距离大约为400kb。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空间搭载对云南两个粳稻软米品系千粒重和粒形产生的影响
《核农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选育软米高千粒重的新种质材料,利用"实践八号"航天育种卫星搭载2个云南粳稻软米品系云粳20号和H559种子,进行15d诱变处理,对SP3种子千粒重及其粒型诱变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个供试品系空间诱变后的千粒重和粒形发生了有益变异,云粳20号千粒重突变频率为11.7%,H559千粒重突变频率为10%,变异幅度分别为20.66~28.28g和20.78~28.34g,与对照相差最大为6g以上;云粳20号粒长突变频率为15%,H559突变频率为12%,变异幅度分别为5.1~7.6 mm和5.0~7.5 mm,与对照相差最大为2.4mm;云粳20号粒宽突变频率为13.5%,H559突变频率为10%,变异幅度分别为2.9~3.9 mm和2.9~3.7 mm,与对照相差最大为0.4mm;进一步分析表明,千粒重与粒长和粒宽成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4和0.49。航天诱变导致了千粒重和粒形性状变异,出现了高千粒重软米新材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温度下鞍形花蟹蛛亚成蛛对茶尺蠖3日龄幼虫的捕食功能
《茶叶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鞍形花蟹蛛(Xysticus ephippiatus Simon)是茶园害虫的重要捕食性天敌,为了明确它对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 Prout)的控制能力,在20、25、30℃3种不同温度条件下,研究了鞍形花蟹蛛亚成蛛对茶尺蠖3日龄(1龄末2龄初)幼虫的捕食反应。结果表明,鞍形花蟹蛛雌蛛和雄蛛对茶尺蠖3日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在相同温度下,捕食量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在25℃和30℃时,雌虫的捕食上限均为68头;雄虫的捕食上限以30℃时最大,为67头。相同条件下雌、雄蛛之间的捕食量没有明显差别,而温度对鞍形花蟹蛛的捕食量有明显影响。
鸭肝炎病毒浙江分离株全基因组测序及其VP1基因的序列分析
《中国兽医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及RACE方法扩增得到鸭肝炎病毒(DHV)浙江分离株Z10的全基因(5′,3′末端序列用RACE法扩增)及4株DHV分离株的VP1基因。结果表明,分离株Z10的全基因片段长7 689 bp,有1个大的开放读码框(ORF),ORF位于626~7 326位核苷酸,编码2 249个氨基酸。Z10分离株全基因序列与GenBank登录的6株具有代表性的DHV核苷酸序列比对,同源性94.5%~98.4%;所测得的DHV分离株的VP1基因的序列与目前GenBank上发表的具有代表性的DHV-ⅠVP1基因进行比对分析,结果4株Ⅰ型DHV的VP1基因cDNA长度均为714 bp,编码238个氨基酸。4株DHV-Ⅰ之间VP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3%~99.7%,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5.0%~100%;与参考毒株VP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2.2%~100%,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5.0%~100%;表明各分离毒株的亲缘关系较近,属于同一基因群。
关键词: Ⅰ型鸭肝炎病毒 VP1基因 RT-PCR 序列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减压贮藏对软溶质水蜜桃采后生理和品质的影响
《农业机械学报 》 201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10±5)kPa和(80±5)kPa不同减压冷藏及常规常压冷藏对软溶质水蜜桃贮藏期间生理生化和主要品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减压处理可显著减少乙烯释放量和抑制呼吸代谢,减少贮藏期可滴定酸、维生素C的损失,保持果肉硬度和色泽;能够有效保持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延缓细胞膜通透率的增大,从而减轻冷害的发生和延缓贮藏期的品质劣变。采用(10±5)kPa压力处理保鲜效果最好,经30 d冷藏和3 d常温货架期后,仍能正常后熟,未出现絮败、褐变等冷害现象,保持了水蜜桃独特的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普通克里金模型对同尺度下不同土壤肥力指标的空间解析力比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相同空间插值方法对不同肥力指标在空间解析力上的差异和适用性,为测土配方施肥提供技术指导。【方法】以浙江温岭市为研究区域,采用正态QQ图的方法,对1926个样点的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4项指标数据均进行预处理检查,剔除异常值;应用普通克里金插值模型及SPSS、GS+和ArcGIS等软件,通过正态转换、半方差函数模型拟合分析和交叉验证分析等方法,对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4项肥力指标进行的插值结果进行比较,判断普通克里金模型对4项常规肥力指标的空间解析力差异。【结果】剔除异常值后,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4项肥力指标的有效样本数分别为1926,1923,1924和1925个,满足县域范围内空间插值研究的要求。在县域测土配方项目高密度取样条件下,使用普通克里金法进行地统计空间插值,其结果精度可满足要求;在既定尺度下,普通克里金插值模型对4项肥力指标的空间解析力从高到低依次为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有效磷;当研究指标的变异系数相近时可选择同样的方法进行地统计空间插值,而在变异过于强烈的情况下对插值方法和模型拟合的选择会有更严格的要求。【结论】普通克里金插值模型可用于不同养分指标的空间解析力差异分析,以指导实施测土配方施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贮藏温度对栝楼籽油脂酸败的影响
《食品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依据国家相关标准测定不同贮藏温度下栝楼籽的酸价、脂肪酶活动度、过氧化值、TBA值及VE的保留率以研究贮藏温度对栝楼籽油脂酸败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栝楼籽油脂酸败的重要因素。在0℃和5℃的低温条件下,能明显抑制栝楼籽的脂肪酶活动度,降低酸价,延缓过氧化值和TBA值的升高,减少VE的消耗,有效延缓栝楼籽的油脂酸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乳酸乳球菌作为基因工程受体菌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通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是一种"公认安全"的革兰氏阳性细菌,广泛存在于人、畜的肠道中并发挥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由于它兼具安全性与益生性,近几年来研究者们开始关注用乳酸乳球菌作为受体菌来表达外源蛋白。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乳酸乳球菌基因表达及调控过程的认识不断深入并构建了一系列表达,成功地表达了许多外源蛋白,初步展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主要对近年来国内外将乳酸乳球菌作为外源蛋白表达受体菌方面的研究进展做简要综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BC_3F_1群体定位和分析甘蓝型油菜A7-含油量QTL
《中国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构建BC3F1群体对第7连锁群上一个影响油菜籽油分含量的主效QTL(A7-QTL)进行定位确认。【方法】在用SG-DH群体初定位基础上以欧洲品种Sollux为轮回亲本、目标区段含中国亲本Gaoyou等位基因片段的DH系为供体构建近等基因系。用1700个BC3F1单株基因型和其种子(BC3F2)表现型,采用WinQTLCartographer2.5和SPSS11.5软件对A7-QTL进行精细定位以及标记和性状的关联分析。【结果】含油量QTL的置信区间在标记ZAAS849s-R131之间,范围在21.7cM左右,其LOD峰值为9.71,距离两侧最近标记RPSaA3和ZAAS839分别为0.9和2.1cM,QTL的加性效应值是0.75;QTL区段内的单标记方差分析表明:目标区段内4个标记各3种基因型的含油量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标记ZAAS839处的差异最显著(P=1.2×10-10);通过比较含油量和4个标记之间的对应关系,进一步推断QTL最可能位于标记RPSaA3和ZAAS839之间或临近。【结论】用BC3F1群体定位的QTL区间与DH群体分析结果相重叠,但置信区间明显缩小;定位结果进一步确认了A7连锁群上存在油分QTL的真实性,增加了在该区域存有参与控制油菜含油量基因的可靠性;QTL可能存在于标记RPSaA3和ZAAS839临近区域,两标记间距约3cM。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含油量 QTL-近等基因系 QTL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