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平衡施肥对松嫩平原黑土区大豆产量效益的影响
《大豆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土壤养分状况,设定最佳(OPT)施肥处理,并在此基础上做减素处理、喷施叶面肥、加种衣剂等,研究了平衡施肥对黑龙江省松嫩平原黑土区大豆生长发育、产量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平衡施肥对海伦、庆安和依安大豆生长发育、产量和效益有明显的正效应。海伦、庆安和依安3个地区推荐施肥分别比农民习惯施肥增产7.4%、7.6%和9.5%,增效476、1089和836元.hm-2。OPT+叶面肥处理有助于大豆产量的提高,而OPT+种衣剂处理未表现出显著增产效果。钾是黑土区限制大豆产量的主要土壤养分因子,其次是磷和氮。从肥料农学效率看,大豆增产肥料贡献率表现为氮肥>钾肥>磷肥。松嫩平原黑土区大豆生产农民习惯施肥中磷肥用量偏高,而钾肥用量不足,微肥重视程度不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甜菜渣中添加不同农作物副产品对其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
《中国饲料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本试验以甜菜渣为主要青贮原料,研究均添加20%(占鲜重)粉碎稻秸、粉碎玉米秸、豆荚和麸皮作为吸收剂对甜菜渣青贮品质的影响,甜菜渣直接青贮为对照组。结果表明,在发酵品质方面:各组pH值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所有处理组的氨态氮含量比甜菜渣组低,且与甜菜渣组均差异极显著(P<0.01);各个处理组的乳酸含量和乙酸含量差异显著(P<0.05);各处理组可降低丁酸的含量,尤其是稻秸组和豆荚组,未检测到丁酸含量。而在营养价值方面:各处理组可以较多的保存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各处理组达到极显著(P<0.01);同时各处理组还能较好的保留干物质,干物质损失率的组间差异显著(P<0.01)。综合青贮品质和经济方面考虑,本试验中20%(占鲜重)的粉碎稻秸与甜菜渣青贮效果最好,其次是添加20%(占鲜重)的豆荚、麸皮和粉碎玉米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i质粒介导双价抗真菌病基因转化番茄的初步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以番茄新品种T431、1911、0701为材料,以9天苗龄的叶片为受体,通过农杆菌Ri质粒介导,将几丁质酶基因和β-1,3葡聚糖酶基因转化番茄。共获得再生植株100株,经PCR技术检测,导入几丁质酶基因和β-1,3葡聚糖酶基因的植株分别为27株和13株,转化率为27%和13%;两个目的基因同时导入的植株10株,转化率为10%。PCR-Southern检测呈阳性,表明外源基因已经整合到番茄基因组中。
关键词: 番茄 发根农杆菌 几丁质酶基因 β-1,3葡聚糖酶基因 转化植株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省黑土区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肥力影响分析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1980~2006年黑龙江省农科院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比较了不同施肥制度对黑土区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配施化肥可以全面提高黑土区土壤肥力,其中以有机肥+氮钾化肥效果最佳;速效磷受施肥制度影响最大。有机肥+磷化肥提高有机质含量效果最佳;有机肥+氮化肥提高碱解氮含量效果最佳;有机肥+磷钾化肥提高速效磷含量效果最佳;有机肥+氮钾化肥提高速效钾含量效果最佳。在有机肥+氮磷钾化肥处理下,有机质和碱解氮在1980~2006年年纪波动显著;磷钾化肥处理下,速效磷在1980~2006年年纪变化显著;在磷化肥处理下,速效钾在1980~2006年年纪变化显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培养阶段的组培平贝母中碳水化合物代谢的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进一步深入研究贝母器官发生机理,为今后分子水平上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平贝母为供试材料,以培养体的可溶性总糖含量、还原糖含量和淀粉含量为指标,研究了组培平贝母培养过程中培养体不同发育时期的碳水化合物代谢。[结果]培养体内可溶性总糖和还原糖含量按照组培平贝母培养体不同发育时期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到小鳞茎膨大时(小鳞茎-2),可溶性糖和还原糖的含量均达到最高,分别为53.41和9.23mg/g。不同阶段培养体内淀粉含量整体呈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在愈伤组织时期淀粉含量最低为42.32mg/g,而小鳞茎膨大时(小鳞茎-2)达到最高值为84.06mg/g。[结论]探明了碳水化合物代谢机制,为贝母器官发生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加强科研管理 提高“十二五”科研水平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文章主要回顾了黑龙江省农科院克山分院"十一五"期间在科研项目、科研基础建设、服务三农、对外交流、科研成果几方面取得的成绩;结合克山分院实际情况,提出创新科研管理方式的具体做法以实现"十二五"科研水平的整体提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水稻新品种龙庆稻1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作物杂志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龙庆稻1号(哈04-29)是以系选1号为母本、牡丹江19为父本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主茎12片叶,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138d,需活动积温2550℃左右;综合抗性较强,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8445.3kg/hm2,较对照品种龙稻3号增产8.0%,生产试验产量8606.7kg/hm2,较对照品种增产11.1%。米质优,达到国家优质米标准,2009年审定推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省大蒜病毒病原鉴定及病毒病发生情况调查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黑龙江省大蒜病毒病的田间症状复杂,研究通过生物学技术、电子显微镜技术和血清学方法相结合对大蒜病毒病原进行鉴定,并对黑龙江省大蒜病毒病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表现花叶症状的大蒜样品中含有韭葱黄条病毒(Leek yellow strape virus,LYSV)和大蒜潜隐病毒(Garlic latent virus,GarLV);表现黄化症状的大蒜样品中含有洋葱黄矮病毒(Onion yellow dwarf virus,OYDV)和大蒜普通潜隐病毒(Garlic common latentvirus,GCLV);表现卷叶症状的大蒜样品中含有GCLV、LYSV和OYDV。黑龙江省大蒜病毒病的发生相当严重,且多数为复合侵染,其中LYSV、GCLV和GarLV的检出率较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