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转录因子PAX4调控湖羊FSHR基因转录活性
《畜牧兽医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了解湖羊FSHR基因5′-UTR序列特征和转录因子调控,为揭示湖羊FSHR基因转录调控机制提供依据。采集3只成年湖羊母羊的心、肝、脾、肺、肾、胃、肌肉、大肠、小肠、子宫和卵巢11种组织,采用PCR扩增和克隆测序技术获得湖羊FSHR基因5′-UTR序列,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序列特征,RT-PCR技术分析转录因子PAX4在湖羊11种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合成湖羊PAX4基因过表达载体pcDNA3.1-PAX4,并将其转染到猪卵巢颗粒细胞(GCs),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了GCs的细胞凋亡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PAX4对湖羊FSHR基因转录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湖羊FSHR基因5′-UTR全长为161bp,含有典型的E-box、CAAT-box和GC-box等转录调控元件以及GATA-2、Sp1和PAX4等转录因子结合位点。转录因子PAX4在湖羊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卵巢组织中等表达。湖羊PAX4过表达载体可在卵巢颗粒细胞高效表达(P<0.01)。过表达湖羊PAX4基因后,卵巢颗粒细胞凋亡率显著上升(P<0.05),卵巢颗粒细胞和COS-7细胞中FSHR基因5′-UTR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的荧光素酶活性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下调。综上表明,转录因子PAX4抑制湖羊FSHR基因转录活性,从而促进卵巢颗粒细胞凋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脊尾白虾不同发育期mtDNA拷贝数变化特征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脊尾白虾(Exopalaemoncarinicauda)在不同发育期线粒体基因组(mtDNA)拷贝数的变化特征,本研究共采集其8个时期(受精卵期、溞状幼体Ⅰ期、溞状幼体Ⅱ期、溞状幼体Ⅲ期、溞状幼体Ⅳ期、溞状幼体Ⅴ期、仔虾期和成虾期)的DNA样品,利用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上述各发育期单个细胞中的mtDNA拷贝数进行了测定。检测结果显示,脊尾白虾受精卵期、溞状幼体Ⅰ期、溞状幼体Ⅱ期、溞状幼体Ⅲ期、溞状幼体Ⅳ期、溞状幼体Ⅴ期、仔虾期和成虾期的mtDNA拷贝数的均值分别为2366、2648、2644、2873、3559、9948、6452和8872。进一步统计分析结果显示,mtDNA拷贝数与发育时间存在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3。研究表明,随着脊尾白虾不断生长,其单个细胞中mtDNA拷贝数总体呈上升趋势。
关键词: 脊尾白虾 TaqMan探针法 线粒体基因组 不同发育期 拷贝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电子鼻和电子舌分析不同酿造阶段柠檬果醋气、味差异
《中国调味品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柠檬果醋因富含维生素、保健肠胃和促进尿酸代谢等功效而越来越受到消费者们的喜爱。柠檬果醋在其酿造过程中,柠檬汁受到醋酸的作用,其自身的气、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一系列的变化。为了能够分析这一过程,本研究选取对同一柠檬果醋,分别测定其不同酿造阶段果醋的总酸含量、pH值、色度、Vc含量及可溶性固形物等指标,并辅以电子鼻、电子舌技术综合分析其各时段的气、味差异。结果表明,随着发酵过程的推移,柠檬果醋成品的总酸度为7.80g/100g,随时间的推移呈上升趋势并趋于稳定;柠檬果醋成品的pH值为2.80,且随时间的推移呈下降趋势,并趋于稳定;柠檬果醋成品的可溶性固形物为13.24%,随发酵时间的推移先上升后下降并达到稳定值;柠檬果醋的色度期初差距较大,而后趋于稳定;柠檬果醋成品的Vc值为3.90μg/mL,随时间的推移缓慢下降,基本不变。辅以电子舌电子鼻技术可得出,柠檬果醋较柠檬汁原液的气、味有了很大的差异,酿造1个月的样品较2个月、3个月的样品差异较大,2个月、3个月的样品之间差异较小,气味趋于稳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鼻支原体表面可变脂蛋白VlpB黏附宿主细胞功能研究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猪鼻支原体表面可变脂蛋白(Vlp)家族在黏附宿主细胞中起重要作用。为研究Vlp家族成员VlpB的黏附细胞功能,包括不同区段的黏附能力,以及其Ⅲ区重复片段的重复次数对黏附能力的影响。本研究利用间接免疫荧光和微孔板黏附试验验证了VlpB的黏附细胞能力。然后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vlpB基因序列,构建了仅含Ⅱ区基因的重组质粒pET-32a(+)/vlpBn,诱导表达后纯化,获得纯度较高的重组蛋白Vlp B0;同时化学合成Ⅲ区重复片段PepVlpB并与KLH偶联;进一步合成Ⅲ区重复次数分别为3、6、9、12的一系列vlpB基因,构建pET-VlpB,诱导表达获得相应的重组蛋白VlpB3、VlpB6、VlpB9和VlpB12。利用微孔板黏附试验定量检测上述重组蛋白和偶联蛋白的细胞黏附能力。结果显示,仅含Ⅱ区的重组蛋白Vlp B0及含Ⅲ区重复片段的偶联蛋白KLH-PepVlpB可黏附宿主细胞;比较不同Ⅲ区重复次数的VlpB蛋白的黏附水平,结果显示,随着Ⅲ区重复次数增多,VlpB黏附能力逐渐下降。本研究证实Vlp B作为猪鼻支原体的黏附因子之一,其Ⅱ区和Ⅲ区均含有黏附位点,而整体分子的黏附能力随Ⅲ区重复次数增加而降低。本研究结果为猪鼻支原体黏附及致病机制研究提供启示。
关键词: 猪鼻支原体 可变脂蛋白B (VlpB) 黏附能力 重复次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烹饪及贮藏对八种常见叶菜中叶酸含量的影响
《现代食品科技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叶菜是居民膳食叶酸的主要来源,我国叶菜种类丰富。为探明常见叶菜中叶酸含量及日常烹饪、贮藏对其影响,以期最大程度保留叶菜中叶酸,以八种常见叶菜为对象,液相色谱检测分析叶菜中5-甲基四氢叶酸和叶酸含量,并研究水煮、清炒、蒸制及冷藏过程中5-甲基四氢叶酸及叶酸含量变化。结果表明:菠菜中5-甲基四氢叶酸含量最高,为75.32μg/100 g,其它依次为小白菜、大白菜、生菜、紫甘蓝、青菜、甘蓝、油麦菜;叶菜中叶酸含量远低于5-甲基四氢叶酸,甘蓝中甚至无检出;烹饪方法对叶菜中5-甲基四氢叶酸和叶酸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蒸制可以较好保持叶菜中叶酸含量,水煮次之,清炒效果最差;从叶酸保持角度考虑,叶菜4℃贮藏不宜超过2 d。选择合理烹饪方式及贮藏时间可有效降低叶菜中叶酸损失,进而有望改善居民叶酸缺乏现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烹饪方法对叶菜中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食品科技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水煮、清炒不同烹饪方法对生菜和紫甘蓝中总酚含量、抗氧化活性以及Vc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紫甘蓝具有较高的总酚及Vc含量,抗氧化活性亦优于生菜;生菜经水煮后总酚含量、Vc含量以及抗氧化活性均下降显著,经清炒后总酚含量及抗氧化活性保持较好,Vc含量下降显著;紫甘蓝经水煮以及清炒后总酚含量、Vc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均下降显著。生菜、紫甘蓝抗氧化活性与总酚含量显著相关,抗氧化活性与Vc含量非显著相关。基于生菜和紫甘蓝生食脆嫩鲜香及营养成分保持考虑,建议生菜与紫甘蓝清洗切分后生食,生菜清炒次之,紫甘蓝水煮次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光泽番茄育种及果实表面光泽度
《江苏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番茄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培育高光泽的番茄品种成为育种家的主要目标之一。本文主要从番茄果实表面光泽度鉴定方法、基因定位及光泽度与角质层的关系三方面,对目前番茄果实光泽度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番茄高光泽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体系的建立和果皮光泽度形成的遗传机理研究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粘质沙雷氏菌S-JS1与5种杀虫剂对灰飞虱的联合作用及该菌对灰飞虱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农药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 S-JS1与杀虫剂对灰飞虱的联合作用,以及SJS1对灰飞虱解毒酶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以灰飞虱3龄若虫为对象,采用喷雾法比较了SJS1与5种杀虫剂(螺虫乙酯、噻虫嗪、吡虫啉、啶虫脒和毒死蜱)单用,以及菌、药混用对灰飞虱的杀虫活性,测定了灰飞虱取食经S-JS1处理的水稻后,虫体内羧酸酯酶(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粘质沙雷氏菌S-JS1分别与不同浓度杀虫剂混用,均可提高杀虫剂对灰飞虱的致死率。其中,109 cfu/m L的S-JS1与1.25 mg/L的噻虫嗪混用处理3 d,或与25 mg/L的螺虫乙酯混用处理5 d,灰飞虱的死亡率分别为65.58%和76.27%,均显著高于同浓度杀虫剂单用的处理(噻虫嗪单用时致死率为44.24%,螺虫乙酯为49.22%),表现为增效作用(χ~2>3.84,实测死亡率–预期死亡率>0);其他各混用处理均为相加作用(χ~2<3.84)。灰飞虱取食经粘质沙雷氏菌处理的水稻苗后12和24 h,其Car E活性与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GSTs活性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POD和SOD活性均低于对照组。研究表明,粘质沙雷氏菌S-JS1可能降低了灰飞虱对杀虫剂的抵抗力。本研究可为探索昆虫病原细菌与杀虫剂间的联合应用提供参考,为灰飞虱的有效防治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粘质沙雷氏菌 杀虫剂 蚍虫啉 灰飞虱 联合作用 解毒酶 保护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圆环病毒2型标签重组病毒构建和免疫试验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猪圆环病毒2型(PCV2)能引起断奶仔猪衰竭综合症,为了获得利于纯化的病毒和新型标记疫苗,采用病毒重组技术,选择利于纯化的6个氨基酸His标签作为标记表位,插入PCV2 Cap蛋白C端,拯救获得重组标记病毒rPCV2-His。间接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鉴定结果证明重组病毒所含的标签能稳定表达。通过镍柱纯化重组病毒,该病毒获得了纯化。纯化的重组病毒灭活后免疫小鼠,PCV2特异抗体显著提升,且能产生标记免疫抗体,小鼠攻毒显著降低体内PCV2含量。该重组病毒可作为PCV2新型疫苗研究重要材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渍害胁迫时期和持续时间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渍害胁迫时期和持续时间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定量化影响,以扬麦13号为供试品种,在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开展不同渍害胁迫持续时间(0、5、10和15d)的盆栽试验,观测不同渍害胁迫处理下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时期发生渍害胁迫均可导致小麦减产,且随渍害胁迫时间的延长,小麦产量下降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渍害胁迫造成的减产呈现为孕穗期>拔节期>灌浆期,渍害胁迫每增加1天,孕穗期、拔节期和灌浆期小麦单株产量分别下降0.79、0.59和0.48g,表明孕穗期是小麦渍害胁迫的敏感期。此外,不同生育时期渍害胁迫对小麦产量构成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拔节期渍害胁迫同时降低小麦株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但主要通过降低小麦穗粒数造成产量下降;灌浆期渍害胁迫对小麦株穗数和穗粒数的影响较小,主要通过降低千粒重造成小麦产量下降;孕穗期处于小麦从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阶段,此时发生渍害胁迫,对小麦株穗数和穗粒数的影响大于灌浆期,对千粒重的影响大于拔节期,因此,孕穗期渍害胁迫造成小麦减产最严重。为预防渍害胁迫造成小麦严重减产,应在孕穗期前后密切关注天气状况,在田间及时开沟排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