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江苏省小麦新品系赤霉病抗性鉴定与评价
《江苏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2014—2015年,采用单花滴注法和病麦粒表土接种法对江苏省内各育种单位提供的97份小麦高代品系分别在南京市主城区、南京市六合区和扬州市3地进行赤霉病抗性鉴定,并对其抗扩展性及低毒素积累抗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鉴定的56份淮北品系中,没有达到抗病水平的品系,仅有2份品系达到中抗水平,另有3份品系达到中感水平;在鉴定的41份淮南品系中,有15份品系在3地的试验中均达到中抗及以上水平,表明淮南小麦品系的赤霉病抗性明显优于淮北小麦品种;同时,对所有品系进行赤霉病抗性基因Fhb1的JAAS01标记诊断鉴定,发现仅有6份品系携有Fhb1抗性位点,且携有抗性位点的品系赤霉病抗性水平明显提高;所有小麦品系中,仅有11份小麦品系的籽粒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简称DON)毒素含量低于2μg/g,表明籽粒低毒素积累抗性是今后小麦赤霉病抗性育种必须解决的重点难题。
关键词: 小麦新品系 赤霉病 抗性鉴定 毒素 单花滴注法 病麦粒接种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吸氧剂处理对核桃仁品质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淮河以南流域具有梅雨季节高温、高湿的特点,为保证干核桃销售期的品质,首先以185薄皮核桃仁为试验材料,在温度为(35±1)℃、相对湿度为85%~90%的条件下,进行适宜吸氧剂用量筛选。以包装盒中不放吸氧剂为对照1(CK1)、漏气包装为对照2(CK2),以100 g核桃仁为单位,用不同质量百分比(3%、4%、5%、7%、9%)的吸氧剂对密封包装盒中的核桃仁进行处理,通过分析贮藏40 d核桃仁的感官品质及粗脂肪含量得出,7%以上的吸氧剂均效果显著,且差异不大;在此基础上,于相同条件下,研究7%吸氧剂对核桃仁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7%吸氧剂能有效保持核桃仁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减缓核桃仁油脂酸价、过氧化值、脂肪氧合酶活性的上升并抑制碘价的下降。可见,吸氧剂处理可缓解核桃仁中的油脂氧化,延长薄皮核桃仁的贮藏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笼养对苏邮1号蛋鸭生产性能与蛋品质的影响
《家畜生态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研究传统依水圈养、笼养2种不同饲养模式对苏邮1号蛋鸭产蛋高峰期生产性能、蛋品质及蛋组分的影响,选取70日龄苏邮1号蛋鸭900羽,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传统依水圈养组与笼养组,每组3个重复。结果显示:与传统依水圈养组相比,笼养组50%产蛋率日龄显著提前2天(P<0.05),日均采食量与料蛋比分别显著降至160.4g、2.74(P<0.05),且破蛋率显著降至2.0%(P<0.05);笼养组鸭蛋蛋形指数、蛋壳厚度及蛋黄颜色均显著低于传统依水圈养组(P<0.05),其余蛋品质指标及蛋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结果提示,笼养模式可显著改善苏邮1号蛋鸭生产性能,但蛋黄色泽较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鸭源血清4型禽腺病毒的分离鉴定
《中国家禽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山东省某鸭场发生以心包积液-肝炎为特征的传染性疾病,并造成死亡。为探究其发病原因,对病料进行临床剖检、细菌学检查、病毒分离以及动物回归等试验,结果显示:剖检均可见心包大量淡黄色或透明积液,肝脏有不同程度的坏死出血;细菌分离呈阴性;PCR检测显示血清4型禽腺病毒为阳性;动物回归试验与临床病例一致。确定引起山东省鸭心包积液-肝炎综合征的病原为血清4型禽腺病毒。
关键词: 心包积液-肝炎综合征 鸭 血清4型禽腺病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全蚀病生防细菌的筛选和鉴定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获得对小麦全蚀病菌有良好拮抗效果的生防菌株,分别从河南省商丘市及驻马店市小麦全蚀病发生田块中采集小麦根际土样,采用稀释平板涂布法共分离到1051株细菌,通过与全蚀病菌G1037菌株进行平板对峙筛选,最终获得9株具有明显拮抗效果且生长状况良好的菌株。16Sr DNA序列比对及生理生化性状分析结果表明:菌株P155、P154、P16及P147为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菌株P188和P97为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菌株LY3为产酶溶杆菌Lysobacter enzymogenes,菌株S38为嗜根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rhizophila,菌株B20为洋葱伯克霍尔德Burkholderia cepacia。产抗生素相关基因的检测结果发现,菌株P147含吩嗪和硝吡咯菌素合成基因,菌株B20含硝吡咯菌素合成基因。除B20、LY3、S38和P147外,其余菌株均可产生嗜铁素。9株细菌都产蛋白酶。除P97、B20和S38外,其余菌株均可产脂肽类物质。盆栽试验结果表明,9株生防菌对小麦全蚀病都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菌株P155和P154的防治效果最好,相对防效分别为67.11%和63.82%,略高于3%的苯醚甲环唑种衣剂的防治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这些细菌具有作为小麦全蚀病生防菌的潜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花基因组中SABATH甲基转移酶基因家族的查找与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甲基化作用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在许多生物进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修饰作用,包括基因和代谢的调控。甲基化由甲基转移酶(methyltransferases,简称MTs)依赖S-腺苷-L-甲硫氨酸(S-adenosine-L-methionine,简称SAM)作为甲基供体催化形成相对应的甲基化形式产物。SABATH甲基转移酶家族在最初发现鉴定的3个酶的基础上共同命名为SABATH甲基转移酶(SABATH-MTs)。这3个酶分别是水杨酸羧基甲基转移酶(salicylic acid carboxyl methyltransferases,简称SAMT)、苯甲酸羧基甲基转移酶(benzoic acid carboxyl methyltransferases,简称BAMT)和可可碱合酶(theobromine synthase)。为探究该基因家族在棉花基因组中的分布情况,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四倍体陆地棉、二倍体A基因组亚洲棉和二倍体D基因组雷蒙德氏棉中分别预测到37、24、22个基因成员;能够与已知功能的SABATH-MTs成员聚集于同一分支分别为17、8、9个基因成员。在预测到的四倍体陆地棉37个基因成员中,能够在转录组数据库中查找到表达的有20个基因。
关键词: 棉花 甲基转移酶 SABATH 基因家族 次生代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上海地区草莓灰霉病病菌种群抗药性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阐明上海地区草莓灰霉病病菌对常用杀菌剂的抗药性水平,采用区分剂量法测定2016年、2017年采集的319株草莓灰霉病病菌(Botrytis cinerea)对9种杀菌剂的抗性,并对菌株的多重抗药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灰霉病病菌菌株对咪鲜胺(prochloraz,简称Pro)、环酰菌胺(fenhexamid,简称Fen)均表现敏感,而对多菌灵(carbendazim,简称Car)、乙霉威(diethofencarb,简称Die)、吡唑醚菌酯(pyraclostrobin,简称Pyr)、嘧菌酯(azoxystrobin,简称Azo)、啶酰菌胺(boscalid,简称Bos)、嘧霉胺(pyrimethanil,简称Pyr)、嘧菌环胺(cyprodinil,简称Cyp)等表现为抗性的菌株占比分别为71. 22%、50. 70%、65. 61%、66. 30%、31. 26%、27. 04%、24. 38%;灰霉病病菌种群在地区间对不同药剂的抗药性水平不同,在上海市闵行区采集的菌株对所有供试药剂以敏感菌株为主,崇明区的敏感种群与抗性种群比例相当,而嘉定区和青浦区则是以抗性菌株占主导地位,抗性菌株占比分别为91. 89%、84. 42%;在田间草莓灰霉病病菌种群中,共检测到9种多重抗药性表型,分别为Azo~R、Car~R、Pyr~R、Car~RPyr~R、Car~RAzo~R、Car~RBos~R、Car~RAzo~RPyr~R、Car~RBos~RAzo~R、Car~RBos~RAzo~RPyr~R.表明,上海地区草莓灰霉病病菌种群对多菌灵、嘧菌酯、吡唑醚菌酯基本丧失了敏感性,多药剂抗药性种群以Car~RAzo~R、Car~RAzo~RPyr~R、Car~RBos~RAzo~R、Car~RBos~RAzo~RPyr~R等为优势亚种群,抗性治理措施中推荐使用咪鲜胺和环酰菌胺交替防治灰霉病.
关键词: 上海地区 草莓灰霉病病菌 杀菌剂 抗药性 敏感性 抗药性表型 多重抗药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畜禽养殖污染多中心治理典型案例与优化路径
《江苏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传统的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模式以政府监管为中心,技术上高度依赖规模化水平,管理上政府与养殖场(户)成为对立博弈主体,加大了污染治理难度。运用多中心治理理论,结合典型案例分析,发现种植企业、有机肥企业、污染处理中心(企业)参与对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污染治理成本产生积极影响,总结出改进养殖污染治理的基本路径。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环境监管、政策引导、利益协调、服务购买等综合职能;构建养殖污染治理的多元合作机制,支持种植企业等建立起与自身生产经营相结合的经营型畜禽粪污收集处理体系,并结合区域治理需求补充公益型污染收集处理体系;应结合不同地区实际,择优选用附加值较高的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
关键词: 养殖污染 治理模式 多中心治理 路径优化 政策创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葡萄种质资源果形性状的分析
《园艺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分析葡萄种质的果形性状以及不同类型的果形特点,为认识葡萄种质资源果粒形状特点和育种亲本选择提供一定依据。选取820份葡萄种质材料(286份的性状来自田间实地调查,534份来自《中国葡萄志》和《中国葡萄品种》记载),对不同类型、种(species)和用途的葡萄果形特点、不同果形单果质量的分布、以及质量与其纵径和横径的相关性、不同年代选育不同果形的数量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倒卵圆形和长椭圆形的果粒较大,而圆形的果粒较小。欧亚种葡萄中长椭圆形和卵圆形的较多,欧美杂种葡萄中倒卵圆形的较多。鲜食葡萄较酿酒、制干和制汁葡萄果形更丰富且更狭长。黑色葡萄以圆形和近圆形为主,白色和红色葡萄中果形较为丰富。从育种进程来看,早期选育的葡萄果形以圆形为主,之后变为以圆形、近圆形和椭圆形为主,现代越来越多果形相继出现。圆形、卵圆形和倒卵圆形果粒的横、纵径与果粒质量拟合度较好。同一个葡萄品种果粒形状可能存在差异,其中椭圆形变化较为普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包装材料对绿芦笋货架期品质影响的多变量分析
《核农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3种不同包装材料(妙洁保鲜袋P1、普通超市食品袋P2、气调包装袋P3)对绿芦笋货架期品质影响的关键因子,以打孔妙洁保鲜袋为对照(CK),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通径分析等5种方法进行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P3处理可维持袋内较高CO_2浓度,抑制绿芦笋菌落生长、呼吸速率和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保持组织较高的总糖、总酚和维生素C(Vc)含量及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降低绿芦笋组织中过氧化氢(H_2O_2)和丙二醛(MDA)含量的积累,使绿芦笋保持较高的感官品质;主成分分析表明,PC1与PC2较好地区分了货架期间各处理绿芦笋的品质指标和活性氧代谢指标;偏最小二乘与相关性分析表明,感官品质与MDA和H_2O_2含量、菌落总数及POD、PAL、PPO活性呈负相关效应,而与APX和SOD活性、CO_2/O_2浓度、总糖和Vc含量呈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PPO活性通过自身的直接作用及菌落总数的间接作用对绿芦笋感官品质产生较大的影响,是作用于感官品质的主要因素。综上所述,P3处理主要通过调控绿芦笋PPO和APX活性、菌落总数以及总糖和Vc含量来维持绿芦笋较好的货架期品质。本研究为绿芦笋货架期保鲜提供了理论及技术支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