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转录组测序研究绿光影响鹅胚心脏早期发育的候选基因
《畜牧兽医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通过分析鹅胚心脏在绿光光照刺激下的基因表达差异,挖掘心脏发育的候选基因。本研究将512枚鹅种蛋,随机均分在正常黑暗孵化以及补充绿光的两台孵化机中,每台孵化机内放置4层(64枚·层-1),绿光孵化机提供15 min开灯和15 min关灯的间歇光照。在孵化第13、16、20、24、28和30天时,每组随机挑选种蛋8枚,称取胚胎重量,分离胚胎心脏组织并称重;采集孵化第13天的胚胎心脏组织(每组各3),进行转录组测序(RNA-Seq),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进行功能富集分析,鉴定与绿光促进心脏发育相关的候选基因。并通过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验证测序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表明:绿光显著提高16和30胚龄胚重比例(胚胎重/入孵蛋重×100)(P<0.05),以及13和16胚龄心脏指数(心脏重/胚胎重×100)(P<0.05)。心脏转录组测序分析共筛选出1 643个DEGs。随机选择7个DEGs进行RT-qPCR验证,表达趋势与测序结果一致。功能富集分析表明,DEGs主要涉及PI3K-Akt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等通路,最终筛选出GATA4、GATA5、Smad4和GHR这4个候选基因。对它们在不同胚龄阶段心脏组织中的mRNA表达量进行分析,其表达模式进一步表明了其在绿光调控心脏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发现,鹅蛋孵化期绿光处理促进了胚胎和心脏发育,进一步通过心脏组织转录组数据分析,鉴定到了4个鹅胚心脏发育候选基因GATA4、GATA5、Smad4和GHR,为鹅胚心脏组织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线索,并为绿光应用于鹅种蛋孵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供应链中生鲜果蔬品质劣变机制、共性管控及智能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供应链中生鲜果蔬由于呼吸作用、蒸腾作用和乙烯释放等因素,持续消耗有机物质(如糖和淀粉),导致生鲜果蔬品质降低.在整个供应链中,生鲜果蔬的生理、生化变化受内在因素(种类与品种、产地与采收期、成熟度或生长期)和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O2和CO2体积分数、乙烯体积分数、挤压、撞击、振动等)的影响.目前,供应链中应用了许多采后技术来提高品质和保留率,以减少生鲜果蔬的品质劣变,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作者简要介绍了供应链中生鲜果蔬品质劣变(如霉变、萎蔫、褐变、软化、黄化等)机制、生鲜果蔬品质劣变影响因素,以及通过采用共性管控技术减缓生鲜果蔬的品质劣变,并综述了智能标签在生鲜果蔬新鲜度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水稻根内生菌Bacillus sp.RE35耐受及累积吸附Cd的机制
《科学通报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对镉(Cd)的高富集能力会引发人体健康风险.利用内生菌降低水稻根系Cd移动性的研究已被广泛关注,但具有高Cd耐受性的水稻内生菌资源尚待发掘,其对不同浓度Cd的耐受和累积吸附机制也有待深入研究.本研究基于前期筛选出的高Cd耐受性水稻根内生菌Bacillus sp.RE35,通过液体培养实验研究其对Cd的耐受和累积吸附机制.结果表明,菌株RE35对Cd的最大耐受浓度可达600 mg/L,最大吸附容量为28.49 mg/g,对1和5mg/L Cd2+的去除率可达88.4%和80.4%.当Cd浓度低于20mg/L时,菌株RE35对Cd2+的去除以胞内累积为主,随着Cd浓度升高,菌株三磷酸腺苷酶活性显著增强,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能谱结果显示Cd均匀地分布于菌株细胞内.当Cd浓度高于20mg/L时,胞外吸附对Cd2+的去除具有重要作用,其分泌的胞外聚合物中蛋白质组分增加.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结果显示,菌株胞外蛋白质的氨基和酰胺等基团与Cd的吸附密切相关.本研究阐明了高Cd耐受性内生菌RE35对不同浓度Cd的累积吸附机制,为内生菌菌剂开发提供了宝贵的菌种资源信息.
关键词: 水稻内生菌 镉耐受性 胞内累积 胞外吸附 芽孢杆菌


江苏地域文化下的农业区域公用品牌设计研究
《包装工程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 研究江苏地域文化下区域公用品牌设计建设路径。方法 以江苏地域文化内涵为价值基础,针对江苏地域文化特点、地域文化在品牌设计中的作用、江苏区域公用品牌发展现状等层面进行分析,融合优质品牌设计案例解析,提取可视觉化江苏地域文化元素,对农业区域公用品牌设计路径展开研讨。结果 融合江苏地域文化特质,构建“体系标准+地域差异+优势突显+营销聚合”理论型设计路径,打造前瞻型、通用型的农业区域公用品牌设计指南。结论 地域文化背景带动下的区域公用品牌形象进一步实现了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可持续互动,带领消费者感受农产品从田间到手中的整个过程,促使更多具有地域代表性的区域公用品牌的涌现,以点带面地辐射并带动区域文化产业的提档升级,助力乡村振兴。


优质同源四倍体菜心新材料的创制及特性分析
《核农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获得优质的菜心同源四倍体新材料,本研究采用0.2%(W/V)的秋水仙素溶液点滴二倍体菜心LCX017幼苗子叶生长点,通过形态学、解剖学、细胞学以及流式细胞仪等方式鉴定到诱导成功的同源四倍体植株,并对二、四倍体的农艺性状、营养品质、光合特性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形态学与农艺性状方面,四倍体植株在叶片、花器官、种荚等方面表现出“巨大性”,叶宽、叶厚增大,菜薹直径变粗,重量增大;解剖学方面,四倍体叶片气孔相对二倍体更大,气孔密度降低;花粉粒相比二倍体变大且呈现棒状或橄榄状;细胞学方面,四倍体植株的根尖染色体数目是二倍体的2倍;流式细胞仪鉴定结果显示,四倍体的DNA荧光强度是二倍体的2倍;营养品质方面,相较于二倍体,四倍体植株中可溶性糖、纤维素、有机酸以及叶绿素含量显著上升,硝态氮含量下降22.92%,可溶性蛋白含量无显著变化;此外,结合光响应曲线分析发现,四倍体在强光和弱光条件下的适应能力均强于二倍体。综上,本研究成功诱导出了优质的同源四倍体菜心新材料,丰富了不结球白菜的种质资源。


不同贮藏条件下薄皮甜瓜采后品质特性比较
《中国农学通报 》 2024 CSCD
摘要:为探明不同贮藏条件下甜瓜果实采后品质的变化规律,以5个不同的甜瓜品种('通甜蜜1号'、'日本甜宝'、'通翠1号'、'通翠3号'和'羊角蜜')为试验材料,根据各品种果实生长发育期的单果重变化确定果实的适宜采摘期,并将适宜采摘期的甜瓜果实采收后分别于4、10、15℃条件下贮藏,通过分析各处理的甜瓜果实含水量、失重率、果皮颜色、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肉硬度等指标的变化,研究不同贮藏时间和温度对果实品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通甜蜜1号'、'通翠3号'和'日本甜宝'的果实采后的失重率、可溶性固形物、硬度和色泽等指标维持较好,耐贮性更佳.贮藏温度4℃条件下果实在贮藏的中后期出现轻微冻害,15℃条件下果实的货架期最短,而10℃条件下果实品质下降速率最慢,可有效维持甜瓜的果实品质,延长果实贮藏期.


苏山猪系谱构建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中国畜牧杂志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苏山猪是以大白猪和苏钟猪为亲本培育而成的新品种,因疾病流行和转群等因素影响,苏山猪群体存在遗传背景不清的问题,急需重建系谱,为苏山猪持续选种选育和推广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18个基于短散布元件(Short Interspersed Elements,SINE)的逆转录转座子插入多态(Retrotransposon Insertion Polymorphisms,RIPs)标记在苏山猪群体进行PCR鉴定,对苏山猪进行系谱重建,以亲本群体长白猪、大白猪、二花脸猪、梅山猪为参考,进行遗传参数、遗传距离、系统发育和主成分分析,以进一步探究苏山猪的遗传多样性。基于非加权组平均法(Unweighted Pair-Group Method with Arithmetic Means,UPGMA)将苏山猪群体分为10个家系,苏山猪家系的多态信息含量(Polymorphic Information Content,PIC)范围为0.1605~0.2259,遗传分化指数(Wright'sF-statistics,Fst)的范围为0.0503~0.3848,近交系数(Wright's F-statistics,Fis)的范围为-0.3894~-0.2730,而其他亲本品种猪的PIC范围为0.0580~0.2485,Fst的范围为0.410 3~0.497 9,Fis的范围为-0.098 0~0.013 1。研究表明苏山猪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富。此研究结果为苏山猪系谱构建和推广扩繁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甘薯储藏期低温胁迫的转录组分析和关键基因挖掘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甘薯在储藏过程中受到低温冷害会大大降低甘薯的商品价值,因此研究甘薯耐低温储藏的分子机制,减少低温在甘薯储藏过程中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了较耐低温储藏、不耐低温储藏以及表现居中的3个甘薯品种商薯19(S19)、烟薯25(Y25)和苏薯16(S16),分别在9℃和6℃储藏35 d.提取上述处理的薯块总RNA进行转录组测序和比较分析,发现与对照相比,S19在低温储藏后的差异表达基因较少,而Y25则相反,S16居中.差异表达基因KEGG和GO分析发现,甘薯块根在低温胁迫下蛋白酶体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较高.最终,通过比较不同品种不同温度下的转录组数据,得到响应储藏期低温胁迫的候选基因Ibat.Brg.02F_G010830,该基因注释为冷胁迫响应类受体蛋白激酶.qRT-PCR验证该基因的表达与转录组数据相一致.进一步分析了该基因及其等位基因和同源基因的进化关系,并分析了该基因在不同品种中的变异.本研究将为甘薯低温储藏响应机制解析以及耐低温储藏品种的选育提供支撑.


基于BSA-seq 技术定位黄瓜黄绿叶色突变基因
《江苏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课题组从地方收集的黄瓜黄绿叶色突变体中黄绿叶色突变基因,本研究利用绿叶(野生型)与黄绿叶色(突变体)黄瓜材料为亲本,配制正反杂交一代及二代分离群体,在分析黄绿叶色突变基因遗传规律的基础上,利用BSA-seq技术对双亲及F2代叶色极端混池进行测序,筛选黄瓜黄绿叶色突变性状的关联标记及候选基因。结果表明,绿叶色对黄绿叶色为完全显性,黄绿叶色突变基因为隐性基因。突变性状关联分析(SNP-index检测)得到1个与黄绿叶色突变相关的候选区域,位于黄瓜1号染色体上,总长度18 484 bp。该候选区域共有118个与黄绿叶色突变相关的SNP位点;候选区域共注释到3个基因,其中CsaV3_1G032820基因为黄瓜黄绿叶色突变最可能相关基因。本研究结果可为黄瓜黄绿叶色突变基因克隆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