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0820条记录
一次性基施控混肥对苏北黄河故道直播粳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决苏北黄河故道地区沙性潮土漏水漏肥、氮肥投入量大等问题,优化该地区直播稻一次性施肥技术,探究氮素高效利用、一次性施肥实现稳产增产的机理特征,以苏秀867为试验材料,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田间试验和一年的盆栽试验,分析了农民习惯施肥(N 300 kg/hm2,CK)、控混肥梯度减量一次性基施(N 300、270、240、210 kg/hm2,N1、N2、N3、N4)5个施肥处理对土壤-作物系统中水稻产量形成、氮素积累与利用、稻米品质特征、土壤中氮盈余和无机氮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田间条件下N1、N2处理较CK增产3.75%~10.14%,盆栽条件下则为22.88%~27.59%,增产原因是每穗粒数和群体颖花量的显著增加,其中以N2处理增产效果更优。田间和盆栽试验中的N3、N4处理均与CK产量相当或略有下降,但差异不显著。相较于CK,N1和N2处理在各主要生育阶段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均增加,增幅分别为4.32%~25.08%和5.65%~32.26%,结合其在水稻整个生育阶段的供氮特征,表明这2个处理的氮素供应与水稻生长匹配度更高。氮肥利用效率方面,相较于CK,田间条件下控混肥处理的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表观利用率分别提高了6.86%~48.17%、5.08%~38.91%和8.53%~50.81%,土壤氮盈余减少了16.89%~51.14%;盆栽条件下各指标趋势与田间条件下基本一致。此外,控混肥处理还较CK提高了稻米食用品质,表现为籽粒蛋白质含量减少、直链淀粉含量增加。综上所述,在黄河故道地区,以减少10%氮肥施用量的基础上一次性基施控混肥综合效果最佳,该结果可为该地区直播稻一次性施肥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 控释肥 粳稻 产量 氮肥利用 土壤无机氮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水虻高密度养殖料温监测预警策略研究

环境昆虫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实验室盒养方式,在高密度投虫工况下,考察不同深度料温、不同料温监测方式以及不同监测点位等因素对黑水虻Hermetia illucens转化鸡粪原料过程中料温监测效果的影响,以期优选出更有效的黑水虻养殖料温监测预警策略.结果表明,黑水虻养殖物料表面温度明显高于其余深度,随着物料深度增加呈逐渐降低趋势,并且各深度料温与表面料温呈正相关关系(P<0.05);热电阻、红外传感器和红外热成像等不同测温方式均可以测量料温,通过对非接触测温方式与热电阻实测物料表面温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红外传感器测温方式具有更好的相关性,其二次多项式拟合方程精度最高(R2=0.952);从不同测温位置效果分析,整个养殖周期中心点平均料温明显高于四周,可作为黑水虻养殖料温高温预警的主要监测点.该研究结果为后续研究料温调控策略和黑水虻养殖环境智能控制系统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鸡粪 黑水虻 高密度 养殖料温 预警策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G1期纤毛细胞器对宿主细胞PEDV敏感性的调控

江苏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分析宿主细胞周期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增殖能力的调控效果。使用PEDV[感染复数(MOI)=1]分别感染猪睾丸(ST)细胞、猪小肠上皮(IPEC-J2)细胞,用流式细胞术(FACS)和免疫印迹(WB)技术鉴定细胞周期,用免疫荧光法观察纤毛组装效果,通过测定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TCID50)鉴定病毒的增殖能力。结果表明,PEDV感染ST细胞、IPEC-J2细胞7 h后,会导致宿主细胞阻滞于合成期(S期),感染31 h后则会导致宿主细胞阻滞于合成前期(G1期);FACS、WB检测结果证实,通过双胸苷(Thy)释放协同诺考达唑(Noc)能够将细胞周期分别阻滞于G1-S转换期、S期和细胞分裂期(M期);PEDV(MOI=1)感染处于各细胞周期的ST、IPEC-J2细胞,同步化于G1-S转换期的细胞感染PEDV后的TCID50最高,诱导纤毛去组装的细胞对PEDV的敏感性下降。由研究结果可知,PEDV感染导致宿主细胞阻滞于G1-S转换期,G1期细胞因具有纤毛细胞器而最有利于PEDV增殖。

关键词: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 细胞周期 细胞同步化 ST细胞 IPEC-J2细胞 纤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品种桃果实化学组分、微观结构与质地的关系

浙江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桃果实化学组分、微观结构与质地之间的关系,对4种新鲜桃果实的化学组分、细胞壁组分、微观结构、孔隙度、力学特性和硬度进行主成分与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水蜜桃半纤维素(HC)、纤维素(CEL)含量较高,细胞截面积较大,形态结构不规则;蟠桃水分含量最高,可溶性糖含量低,水溶性果胶(WSP)含量最高,细胞壁较薄,弹性模量与硬度较低;油桃可溶性糖、碱溶性果胶(NSP)含量较高,细胞较大,形态完整,排列规则,孔隙度与硬度较高;黄桃螯合性果胶(CSP)含量高,细胞小且排列紧密,细胞壁较厚,孔隙度较低,弹性模量较高。经统计分析发现,细胞壁厚度、细胞壁物质(CWM)含量、CSP含量、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与力学特性(屈服力、屈服能、最大应力)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硬度与固形物含量、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CSP含量、NSP含量、细胞壁厚度、部分力学特性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硬度与体积密度、水分含量呈显著(P<0.05)负相关;可溶性糖含量与体积密度呈显著(P<0.05)负相关,与NSP含量、细胞圆度、硬度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孔隙度与微观结构(细胞截面积、细胞周长、当量直径)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综上所述,细胞微观结构影响桃果实的孔隙度和颗粒密度,可溶性糖含量、果胶含量等化学组分对力学特性有所影响。

关键词: 化学组分 微观结构 力学特性 孔隙度 主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麦秸还田下施氮量对花生结荚期土壤养分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麦秸还田下施氮量对小麦花生轮作模式中花生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试验设置4个施氮水平(0、45、90和180 kg/hm2),研究了花生结荚期土壤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结果表明,同一施氮量条件下,麦秸还田增加花生结荚期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其中土壤全氮含量增幅为12.8%~23.1%、全碳含量增幅为20.9%~35.4%、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增幅均高于48.3%,麦秸还田改变花生结荚期土壤各细菌门的相对丰度且影响细菌功能。麦秸还田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碳氮含量、土壤酶活性及花生产量均随施氮量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45 kg/hm2施氮水平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土壤蔗糖酶、土壤纤维素酶活性最高,土壤细菌丰富度指数高,变形菌门、酸杆菌门细菌相对丰度受麦秸还田影响最大,且45 kg/hm2施氮水平土壤全氮、全碳含量、花生产量与90 kg/hm2施氮水平无明显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各处理的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受土壤全氮、全碳、铵态氮、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影响。说明麦秸还田和施氮不仅影响花生结荚期土壤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还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组成,且麦秸还田条件下45 kg/hm2施氮水平既能保证花生稳产,又能增加结荚期土壤微生物碳氮含量,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因此在小麦-花生轮作模式中麦秸还田花生可减少氮肥用量。

关键词: 麦秸还田 施氮量 花生 土壤养分 细菌群落组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电子加速器诱变育种材料进展初报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种质创新是育种的关键,利用电子加速器产生的X射线作为诱变工具,探索并优化这一技术在育种材料中的应用策略.首先,通过精细调控确定了针对不同处理对象的半致死/半致矮剂量阈值,随后逐步微调辐照强度,旨在诱发遗传变异的同时保持处理对象的存活率.进一步探讨了处理材料的最佳处理时机与方式,以期最大化辐照诱导变异的效率.针对多种作物实施了辐照处理,初步成效显著.玉米植株在辐照后表现出显著的株高矮化现象,且矮化程度与处理强度呈正相关;大豆辐照后不仅株高降低,还展现出抗虫性增强,表明辐照诱导了有利性状的产生;藜麦在辐照后株高、叶色、花色及穗形等多个性状上展现出广泛的遗传变异;通过特定辐照处理并筛选,成功培育出具有显著抗除草剂特性的水稻植株,为杂草管理提供了新策略.以上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诱变育种的理论体系,也为作物遗传改良与品种创新开辟了新途径.

关键词: 电子加速器 辐照诱变 半致死剂量 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干燥方式对羊肚菌品质特性及复水性能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羊肚菌在不同干燥方式及复水后的品质变化与成因,以六妹羊肚菌为试材,采用自然干燥(natural drying,ND),恒温干燥(constant temperature drying,CTD),真空冷冻干燥方式(vacuum freeze-drying,VFD)对羊肚菌进行干制,探讨3种干燥方式对微观结构、滋味、营养品质及复水性能的影响,并研究羊肚菌复水前后质地、色泽、风味的差异分析,分析判断不同方式的干燥特性。结果表明:VFD羊肚菌氨基酸、粗多糖与甜味值分别为944 mg/100 g、6.26 g/100 g、19.73,显著(P<0.05)高于其他2种方式,其菌柄与菌盖的明亮度(L*值)显著(P<0.05)提升,菌盖色差(△E)最小,△E值为5.83。电子鼻数据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发现干燥与复水前后不同羊肚菌样品在气味轮廓上存在差异且对风味进行很好地区分。VFD由于其孔隙均匀分布的疏松状微观结构保持最佳的复水比,低场核磁共振结合核磁共振成像分析结果显示VFD羊肚菌在复水20 min内不易流动水显著增加,复水速率快速上升,复水均匀性最好。VFD复水后菌柄与菌盖色差(△E)分别为12.28和11.47,显著(P<0.05)小于其他2种干燥方式,菌柄和菌盖的脆度分别为35.87 N/mm和10.42 N/mm,与CTD相近。聚类分析与相关性分析结果直观地展示了感官变量与营养变量在不同干燥方式样品中的分布,进一步说明真空冷冻干燥在羊肚菌干燥应用的可行性。该研究结果为羊肚菌干制品加工方式优选提供参考。

关键词: 羊肚菌 干燥方式 复水性能 感官品质 营养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莓多糖酶法提取工艺优化及体外降血糖活性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优化黑莓多糖的提取工艺,探究其体外降血糖活性,本研究采用酶法提取黑莓多糖,分析了果胶酶添加量、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对黑莓多糖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结果基础上,采用响应面设计对黑莓多糖酶法提取工艺进行优化,运用红外光谱和单糖组分分析初步解析了黑莓多糖的结构,并研究了其体外抑制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的活性。结果显示,黑莓多糖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果胶酶添加量0.42%、料液比1:6 g/mL、提取温度55℃、提取时间84 min。此条件下,黑莓多糖得率为10.68%±0.03%,提取的黑莓多糖为含β-吡喃糖构型的酸性多糖,对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其半抑制浓度分别为0.061和0.36 mg/mL。本研究得到的优化酶法提取工艺可以有效提取黑莓多糖,且提取的黑莓多糖具有较好的体外降血糖活性,可为黑莓多糖在降血糖功能食品开发中的潜在应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 黑莓多糖 提取工艺 降血糖作用 果胶酶 α-葡萄糖苷酶 α-淀粉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个新的水稻黄绿叶突变体ygl-9108的鉴定与基因定位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对水稻黄绿叶突变体ygl-9108进行表型分析和基因定位,为后续图位克隆该叶色相关基因奠定基础.以黄绿叶突变体ygl-9108为试材,利用突变体ygl-9108和'五山丝苗'杂交的F2群体进行基因定位.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的株高、有效穗数、穗长、每穗粒数、结实率、粒宽、千粒重和单株谷重均显著下降,下降比例分别为21.5%、21.2%、14.6%、19.2%、11.0%、10.2%、12.9%和52.2%.透射电镜观察显示,突变体叶肉细胞的叶绿体数量大量减少,类囊体结构异常.遗传分析表明,突变体的表型由一个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图位克隆方法,ygl-9108被定位于水稻第11号染色体两InDel标记11Y39和11Y45之间,物理距离约为147 kb,该区间内未见有叶色相关基因的报道,表明ygl-9/08是一个新的黄绿叶调控基因.本研究结果为ygl-9108的克隆和功能分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水稻 黄绿叶突变体 ygl-9108 表型鉴定 农艺性状 基因定位 透射电镜 叶绿体 隐性核基因 图位克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宰后肌肉成熟过程中铁死亡的发生及其与生鲜肉品质关系的研究进展

食品科学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保水性、质构、色泽等是生鲜肉品质的重要指标。我国肉类加工贮藏以及流通过程中存在汁液流失、质构劣化等问题,由此造成的质量损耗远高于发达国家。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系列与肉的保水性、嫩度等品质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并研究了细胞凋亡对肉嫩度等品质的影响,但关于铁死亡与生鲜肉品质间关系的研究甚少。动物宰后肌肉内环境改变,细胞发生铁死亡,其特征包括铁离子积累、脂质氧化加剧、氧化还原平衡失调等,这些变化与肉的品质形成密切相关。本文综述铁死亡的特征、代谢途径、调控机制及铁死亡与不同细胞死亡方式间的交联,阐明铁死亡通过铁稳态失衡、氧化还原失衡及脂质过氧化影响生鲜肉品质的机制,完善了宰后成熟过程中肉品质形成的机理。

关键词: 铁死亡 宰后成熟 品质 铁稳态失衡 氧化还原失衡 脂质过氧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