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加入世贸山西小麦生产发展的战略构想
《山西农业科学 》 2002 CSCD
摘要:根据山西粮食安全及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入世的大背景之下 ,研究了山西小麦的生产问题。通过省内外、国内外市场的调研、预测与分析 ,明确了入世后山西小麦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首次提出并论证了占领省内市场 ,实现自给平衡的可行性 ,构筑了未来发展的大体框架 ;提出了小麦生产“三大支撑体系”的概念 ,并以此为切入点 ,深刻分析了山西小麦生产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建立起加入世贸山西小麦自给平衡的战略体系 (战略方针 +战略对策 ) ,为入世后政府的小麦生产决策提供了依据。


抗黄矮病冬小麦新品种——晋麦73号
《麦类作物学报 》 2002 CSCD
摘要:晋麦73号,原名临抗1号,是由山西农科院小麦研究所和中国农科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协作,利用小麦黄矮病抗源,采用生物技术和常规育种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穿梭育种、异地选择、联合鉴定选育而成的一个抗病、耐旱、优质、高产的冬小麦新品种。1989~1992年配制组合(宛7107×2/中4∥2×丰抗13),1996年出圃,1998年通过黄淮旱地区域试验,2000年通过山西省南部麦区旱地区域试验。2002年3月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 特征特性 晋麦73号属冬性中熟品种。苗期半直立,发育稳健,返青早,叶片深绿色。株型紧凑,叶片较小而上举,株高90cm左右,茎秆弹性好,抗倒伏。穗纺锤形、长芒、白颖,籽粒卵圆形、白色、角质、富有光泽。抗旱节水,抗冻耐热,经多年多点测定,抗旱指数大于1.0,抗冻级别为l~2级,对于热风具有较强的抗性。抗病性突出,经山西省植保所和中国农科院植保所


山西省辣椒疮痂病病原鉴定、发生规律和防效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02 CSCD
摘要:在山西省南北两个辣椒产区分离到的 8支菌株 ,经鉴定为甘蓝黑腐黄单胞菌疮痂致病变种 ,均属辣椒—番茄小种 3。辣椒在 5月份定植到田间后 ,当连续两旬或连续三旬中有两旬 ,旬平均气温≥ 18 5℃、旬降雨量≥ 11 1mm时 ,田间就可出现病斑 ;自此到 7月底 ,各旬的旬降雨量决定病害的流行趋势 ,降雨量大而均衡 ,病害流行加重 ,8月份为发病高峰期 ,反之 ,病害流行较轻或受到抑制。在苗期喷 2次 15 0mg/kg的新植霉素药液 ,并在田间初发病后 ,连喷 2次2 0 0mg/kg的新植霉素药液 ,能有效地控制该病的发生流行 ,γ生防 31菌株在田间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是有应用价值的生防菌株。
我国不同地区枣疯病发生动态和主导因子分析
《林业科学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我国陕西清涧、佳县 ,河南濮阳 ,山西临县、太原枣品种圃 ,安徽 ,浙江和北京等部分枣树传统分布区的枣疯病进行了典型调查研究。通过不同地区枣疯病发生历史和危害现状的比较分析 ,初步摸清了各地区枣疯病发生的不同特点和为害状况 ;发现根蘖苗繁殖方式仍是目前多数枣产区病园内苗期和幼树发病以及病害从病区传入无病区的主要原因。不同枣树品种对枣疯病的田间抗性存在明显差异 ;局部空气污染以及施肥等枣树管理措施不当会导致枣树的抗病性降低。用DAPI荧光显微镜和PCR技术检测植原体结果显示 ,病园内存在比例不等的无症带菌树 ;由此判断 ,高比例的无症带菌苗的人为传病及不利于枣树生长的环境应力是导致许多地区病害加重和爆发流行的主导因素


旱地小麦覆盖栽培高产机理研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设置黑色液膜、白色液膜、普通地膜、小麦秸秆 4种覆盖物的旱地冬小麦覆盖栽培试验 ,研究覆盖对土壤环境及小麦产量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 ,覆盖对土壤环境和小麦产量影响差异明显。与露地对照相比 ,4种覆盖处理除白色液膜外 ,小麦产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普通地膜和黑色液膜影响最大 ,其次为小麦秸秆 ,白色液膜影响最小。旱地小麦覆盖栽培产量显著提高 ,是由于覆盖可以提高土层温度和土壤含水量 ,提高水分生产效率 ;改善土壤物理环境和促进小麦生产发育 ;提高小麦灌浆高峰期灌浆速度和功能叶光合速率所致


小麦F17籽粒及植株中的遗传畸变
《麦类作物学报 》 2002 CSCD
摘要:经4年2周期重复配组、多粒次的10%十二烷基磺酸钠凝胶电泳(SDS-PAGE)测定,证实了Pan555/郑891的杂种F1籽粒中10号(或)及9号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发生了畸变,且其F1植株亦都重现杂种坏死现象.测交表明Pan555带有杂种坏死基因Ne2,郑891带有杂种坏死基因Ne1,由郑891衍生的晋麦61号不带Ne1.
关键词: F1籽粒 遗传畸变 小麦 HMW-GS 杂种坏死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


抗虫棉品系L22依赖抗坏血酸H_2O_2清除酶系统活性的降低
《棉花学报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早衰型转 Bt基因抗虫棉 L2 2为主要试材 ,研究了其体内活性氧代谢和一些抗氧化酶活性与对照常规棉 JM1 1、抗虫棉 33B的差异。结果表明 ,抗虫棉 L 2 2在生长中期时叶片中 H2 O2 含量和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 ( MDA)显著增高 ,在依赖抗坏血酸 ( As A)的 H2 O2 清除酶系统中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 ( As A- POD)、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 ( DR)、谷胱甘肽还原酶 ( GR)等酶活性极显著低于常规棉 JM1 1和 33B,叶片中 As A含量也以 L2 2为最低 ,而 DAs A/As A是最高的 ,分别是JM1 1和 33B的 3.75倍和 4.31倍。初步认为 L2 2出现早衰现象与其体内活性氧代谢失调和依赖As A的 H2 O2 清除酶系统活性显著降低有关 ,并分析了可能的原因


红富士苹果气调贮藏参数的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气调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气调贮藏可明显抑制富士苹果果肉硬度下降,减少内源乙烯含量,贮期达8个月仍能保持良好的品质;富士苹果贮藏期间的果肉褐变主要同CO2浓度有关,降O2会增加果实对CO2的敏感性;果实衰老也可导致富士苹果的果实褐变;2%CO2+5%O2是富士苹果长期贮藏的理想气体指标。


旱地小麦品种衰退原因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 2002 CSCD
摘要:本文对在晋南麦区和黄淮麦区旱地种植面积较大的小麦骨干品种 12 0 5 7、晋麦 33号、晋麦 4 7号主要性状的年度变异、丰稳性的遗传效应和品种的衰退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三个品种的丰稳性在于其变异大的成穗数和稳定的穗粒重 ;品种衰退的主要原因是抗性的丧失 ;并将品种的生命周期划分为优势期、品种—环境适应期和衰退期 ;认为任何品种都具有时空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