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人工培育蝉花虫草的抗肿瘤活性
《食品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天然蝉花虫草生药为对照,以中国仓鼠卵巢肿瘤(Chinese?hamster?ovary,CHO)细胞株为模型,采用刃天青染色法检测人工培育蝉花虫草的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人工培育蝉花虫草和天然蝉花虫草生药都具有抗肿瘤活性,且活性成分均为中等极性化合物。对人工培育蝉花虫草中的抗肿瘤活性成分进行分离制备,得到两种化合物,命名为化合物1和化合物2。化合物1经鉴定为虫草素,化合物2经纯度验证为纯品,活性验证结果发现当其质量浓度为50?μg/m L时,对CHO细胞抑制率高达(94.55±2.33)%。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业科研单位综合竞争力提升途径探讨——以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为例
《江苏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10年发展实践为例,阐述了改革运行机制,实现跨越发展的新成绩,陈述了调优专业结构、提升创新能级的主要做法,明确了在新形势下农业科技创新所面临的机遇挑战,提出了加大科研投入、营造良好科研环境的发展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磷钾对红花草固氮根瘤菌生长及种植后土壤肥力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为了发展有机水稻,以红花草-有机水稻轮作培肥水田土壤肥力,研究氮、磷、钾对红花草固氮根瘤菌生长及种植后土壤肥力的影响,为红花草的合理种植、培肥地力提供依据。2012—2013 2年稻后茬种植红花草,过冬前分别单独施用不同用量的氮肥、磷肥、钾肥,以不施肥为对照,探讨不同肥料不同用量对红花草产草量、固氮根瘤菌数量、固氮根瘤菌重量的影响及种植后的土壤肥力变化状况。研究结果表明:红花草前期补施氮、磷、钾,氮素对红花草的影响较大,在施氮75 kg/hm~2(N 46%)时,产草量最高,固氮根瘤菌数量最多,固氮根瘤菌重量大;种植后土壤全氮变化表现为不同施氮量增幅随肥料用量增加而增加,施磷、施钾各处理增幅随肥料用量增加而先降后升;土壤速效磷变化为施氮、施磷各处理增幅随肥料用量增加而增加,施钾各处理增幅趋势表现不明显;土壤速效钾变化表现为施氮、施磷各处理增幅变化趋势是随肥料用量增加先升后降,在施氮150 kg/hm~2(N 46%)、施磷300 kg/hm~2(P_2O_512%)时,土壤速效钾增幅达最大;土壤有机质变化表现为增幅随肥料用量增加而增加。所以,种植红花草,前期适当补施氮、磷、钾,可以提高红花草产草量,有效提高土壤肥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氰戊菊酯生理毒物代谢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生态毒理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生理毒物代谢动力学(PBTK)对小鼠静脉注射农药氰戊菊酯后,氰戊菊酯在体内分布转化代谢过程进行模拟,为评价农药暴露风险提供依据。小鼠静脉注射氰戊菊酯的PBTK模型构建分为5个房室:肝脏、肺、肾脏、充分灌注室和不充分灌注室,各房室内氰戊菊酯的浓度变化率由质量守恒微分方程表示。根据欧拉数值计算方法,对小鼠静脉注射氰戊菊酯后的毒物代谢动力学数据进行模拟。结果模拟预测了小鼠静脉注射0.5 mg·kg-1、2.5 mg·kg-1、10 mg·kg-1氰戊菊酯后血液、肝脏和肺中氰戊菊酯浓度变化曲线。为验证该模型的准确性,对小鼠静脉注射0.77 mg·kg-1氰戊菊酯后血液、肝脏和肺中氰戊菊酯的浓度值变化模拟值与前人的实验测量值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模拟值与实验值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利用该方法可以估测小鼠静脉注射氰戊菊酯的毒物代谢动力学数据,为评估农药暴露体内剂量数据提供了便利途径。
关键词: 氰戊菊酯 生理毒物代谢动力学模型 小鼠 欧拉数值法 静脉注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蛹虫草子实体中抗氧化活性化合物的分离纯化
《食品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为指导对蛹虫草子实体中的抗氧化活性化合物进行了分离纯化。对蛹虫草子实体经甲醇浸提后获得的甲醇提取物,再进行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一个具有较强抗氧化活性的组分CM9,组分CM9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活性指导下的分离得到抗氧化活性化合物CM9-1。该化合物采用薄层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纯度检测发现此为纯品化合物,液相色谱-质谱分析结果表明该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为430,分子式为C22H22O9。该物质在质量浓度为1.0 mg/m L时对0.4 mg/m L的DPPH自由基试剂的清除率为(73.67±0.29)%。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邳州银杏内生放线菌分离、筛选及活性菌株鉴定
《微生物学通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从银杏中分离、筛选得到具有抑菌作用的内生放线菌,为放线菌在生物防治上的应用提供新的菌种资源。【方法】采用组织贴片培养法进行分离,生长对峙法进行筛选。【结果】从银杏的根、茎、叶中分离得到98株、50株、8株内生放线菌(共计156株),47株放线菌具有拮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菌株KLBMP 5501抗菌活性最好且具有广谱性,基于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 RNA基因序列的相似性分析等多项分类特征表明,菌株KLBMP 5501是一株浅紫链霉菌(Streptomyces violascens)。【结论】筛选得到了具有应用潜力的高活性菌株,并进行了菌种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来源副溶血弧菌分离株的遗传相关性分析
《中国食品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来自上海、宁波、舟山的109株临床、食品和环境分离株,对其进行血清分型和ERIC-PCR分型研究。通过玻片凝集反应进行血清分型,结果显示:在26种血清型中,O3∶K6和O4∶K8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20.7%和19.5%,合计达40.2%;其次为O4∶K68,O1∶K25,O3∶K68,O3∶K25,O3∶K8和O1∶K6等。结合来源分析表明:环境分离株的血清型分布呈现出显著的多样性,与食品和临床分离株差异较大。采用ERIC-PCR基因分型方法,结合聚类分析比较各分离株之间的遗传相关性,结果显示:ERIC-PCR指纹图谱可将109株副溶血弧菌分为65个型,31个类群,分辨力指数为0.942。亲缘关系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来源的分离株可聚为一类,在基因水平上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揭示了不同来源的副溶血弧菌血清型分布情况及遗传相关性,结合血清分型和ERIC-PCR分型可进行流行病学溯源,为副溶血弧菌的预防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副溶血弧菌 血清分型 ERIC-PCR分型 遗传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通过热重红外联用确定白皮松的热解过程和产物生成特性
《西北林学院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热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联用技术,对不同粒径白皮松的热解红外过程进行了分析,以研究不同粒径白皮松在木醋液生成过程中存在的差异性。白皮松的热解过程分为4个阶段:第1阶段是在30℃~130℃时,主要是水分的消失,失重率较小,质量损失大约为6%;第2阶段是在130℃~200℃,木材热分解缓慢,主要是半纤维素及不稳定纤维素成分的热解,质量损失大概在2%;第3阶段是200℃~400℃,最大热解速率时的温度(峰温)约为365℃,该阶段失重约64%,主要是由于纤维素的分解和燃烧;剩余部分则在第4阶段400℃以后,主要是木质素的热分解,以及碳化的纤维素分解。从白皮松的红外三维谱图可以发现,白皮松颗粒热分解过程中在200、525、830、1 100s及1 420s时有较高的吸光度。粒径越小的白皮松热分解越彻底,粒径较小其热分解较快,粒径为1.0mm以上对热分解的影响较小,木醋液的生成在主热解阶段持续到炭化阶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