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0820条记录
句容地区草莓枯萎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田间防治

江苏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句容地区草莓枯萎病病原菌的种类和寻找草莓枯萎病的防治方法,2013年10-11月,分别对句容地区草莓枯萎病病菌进行了田间调查、分离培养、形态学观察描述、DNA序列分析、致病性试验和药剂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分离到381块真菌菌落,镰刀菌属的真菌(Fusarium)占72.4%。通过形态特征、DNA测序和致病性试验确认草莓枯萎病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oporum Schl.)。田间防治效果以250 g/L吡唑醚菌酯EC 2 000倍液最好,灌根后30 d的防治效果为100%,灌根后51 d的防治效果为93.11%;其次是1%申嗪霉素SC 900倍液,灌根后30 d的防治效果为100%,灌根后51 d的防治效果为58.63%,其他参试药剂1×109CFU/g多黏芽孢杆菌(JX-13)WP 1 000倍液、1 g含1×106个孢子的寡雄腐霉WP 7 000倍液、1 g含6×108有效活性菌数的哈茨木霉T-22GR 500倍液等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关键词: 草莓 枯萎病病原菌 分离鉴定 田间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施肥条件下黄潮土有效磷对磷盈亏的响应

华北农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阐明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有效磷与土壤磷素累积的响应关系,为黄潮土农区科学施用磷肥提供依据。分析了黄潮土34年(1980-2014年)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中,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磷素盈亏与土壤有效磷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长期不施磷肥处理(CK、N)土壤有效磷含量随年限的延长呈极显著(P<0.01)下降趋势,年均分别降低0.16,0.11 mg/kg;长期施用有机肥及有机无机配施处理(M、MN、MNP、MNPK),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极显著(P<0.01)上升趋势,年均分别增加1.12,1.00,1.65,1.49 mg/kg;而长期施用化学磷肥处理(NP、NPK),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持平的趋势。土壤有效磷变化量随磷素盈亏而变化,不施磷肥处理(CK、N),土壤中的磷素均亏缺,土壤每亏缺100 kg/hm2磷,有效磷含量降低分别为0.68,0.47 mg/kg;长期施用有机肥及有机无机配施处理(M、MN、MNP、MNPK),土壤中的磷素均有盈余,土壤中每盈余100 kg/hm2磷所能增加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分别为1.98,2.19,1.56,1.42 mg/kg。

关键词: 长期施肥 黄潮土 有效磷 磷盈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白粉病黄瓜品种的叶片组织结构及其生理生化

江苏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不同黄瓜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机制,采用组织切片和田间接种的方法,从近130份种质中筛选出高抗(GY14A、GY4)、中抗(津春4号、津优30号)、中感(W12757、仪黄)、高感(DE843、平望乳瓜)黄瓜品种各2份,并对8份黄瓜品种的形态结构与抗性生理生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抗品种叶片组织结构紧凑,栅栏组织排列整齐、紧密,且细胞壁较厚;而高感品种则细胞壁较薄,叶片组织间出现大量空隙;中抗和中感品种虽具清晰的栅栏组织,但空隙较大,说明叶片组织细胞的排列整齐和紧密度以及细胞壁的厚度与黄瓜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密切相关。病原菌接种后,抗性品种体内防御酶活性上升速度与幅度都明显高于感病品种,且过氧化物酶(POD)同功酶谱带较深,H2O2积累较慢。另外,抗性品种叶片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感病品种,而可溶性糖含量则明显低于感病品种,还原糖含量无明显差异。

关键词: 组织结构 生理生化机制 白粉病 抗病性 黄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壤中产吲哚乙酸并具解磷作用的促生菌筛选鉴定及促生效果研究

土壤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江西红壤花生地中,筛选出3株产吲哚乙酸(IAA)菌株,其中ZH5菌株具有较强分泌IAA的能力且性能稳定,培养24 h时IAA产量达到43.18μg/ml,且菌株ZH5具有较强的解磷能力。通过菌株形态、生理生化特征测定及16S r RNA的保守序列鉴定,初步确定菌株ZH5为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对菌株生长和发酵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促进菌株ZH5生长和增强分泌IAA的最佳培养条件基本一致,最佳培养条件初始p H为6~8,最佳通气量为50 ml/250 ml,30℃摇床培养24 h;最佳碳源和氮源分别是蔗糖和酵母粉。在实验室中进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用ZH5菌株处理的花生株高增加了54.0%;植株鲜重增加了49.8%;并且ZH5菌株处理的花生植株全磷及花生根长、根尖数、根表面积及根体积均有显著增加,分别增加了21.84%、64.20%、28.20%、34.35%和68.67%。该研究结果为菌株ZH5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

关键词: 红壤 植物促生菌 IAA 促生 解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氮量对甘薯块根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田间试验条件下,通过设置不同氮肥用量处理,研究氮肥用量对甘薯块根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以探明徐淮地区甘薯的氮肥适宜用量。结果表明,施氮45~90 kg/hm2时,施氮量增加显著提高甘薯各部位的氮素吸收量和产量,而对氮素表观利用率和氮素产块根效率无显著影响;当超过135 kg/hm2时,氮素利用率和产量降低。根据甘薯产量(y)和施氮量(x)拟合得出的一元二次关系式:y=-0.006x2+0.0943x+28.879,R2=0.7793,可以得出产量最大时的甘薯施氮量是78.58 kg/hm2。因此,建议徐淮地区甘薯适宜的施氮量为78.58 kg/hm2。

关键词: 氮素 甘薯 产量 氮素利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沙漠植物抗氧化酶活性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中国沙漠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科尔沁沙地生长的沙漠植物差不嘎蒿(Artimisia halodendron)、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扁蓄豆(Ruthenian medic)、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黄柳(Salix gordejevii)和猪毛菜(Salsola collina)为材料,研究了自然状况下光合作用、保护酶活性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日变化特征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5个C3植物光合作用日变化为中午降低类型,净光合速率(Pn)在10:00到达第1个高峰,在14:00出现第2个高峰,其中4个植物第2高峰平均Pn仅为第1高峰的37%。C4植物猪毛菜光合作用为单峰型。(2)在第1个Pn高峰期间,伴随着光合有效辐射(PAR)增高6.5倍和气温(Ta)增高,叶片水分亏缺度(VPD)增加3~6倍、气孔导度(Gs)下降60%;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增加18%,Pn增加3~13倍;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除了扁蓄豆)平均增高29%、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除胡枝子)平均增加82%;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增加48%,脯氨酸含量(除差不嘎蒿)增加74%。(3)午间和午后在大气PAR和Ta较高、叶片VPD较大、MDA含量和Pn下降时,渗调节物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仍维持较高水平。日间叶片光合特性与保护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日变化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抗氧化酶(尤其是POD和CAT)和渗透调节物(脯氨酸和可溶性糖)不仅在Pn增加过程中维护细胞氧自由基代谢和水分代谢平衡,而且在Pn较低时抑制膜脂过氧化和维持水分平衡,因此它们在日间提高Pn和恢复叶片光合作用上起重要的生理保护作用。6种植物参与抗逆生理调节的抗氧化酶和渗透调节物种类上差异显著。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沙漠植物 光合日变化 抗氧化酶 渗透调节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NJRSXG百粒重超亲分离的遗传解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解析大豆重组自交系中百粒重的QTL及其等位变异效应,探究重组自交系中百粒重存在超亲分离的原因,为进一步培育不同类型百粒重大豆提供遗传依据。【方法】利用以先进2号和赶泰2-2为亲本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NJRSXG为材料,在2009—2011年共5种环境下测定百粒重表型数据,建立具有400个SSR标记的遗传图谱,选用QTLNetwork V2.1软件中混合模型区间作图方法(mixed model based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MCIM)对表型数据和基因型数据进行大豆百粒重QTL定位研究。在定位结果基础上,分析每个重组自交系群体中每个家系百粒重QTL等位变异类型,建立百粒重QTL-allele矩阵。【结果】5种环境试验的平均结果,亲本先进2号和赶泰2-2的百粒重分别为16.92和14.14g,重组自交系百粒重变幅为12.09—25.01 g,存在超亲分离,多环境下遗传变异系数(genotypic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GCV)为16.06%,遗传率为96.17%。利用MCIM方法联合5环境原始数据,总共检测到10个加性QTL和9对上位性QTL,10个加性QTL的表型变异解释率变幅为0.69%—14.93%,其中Sw-05-2、Sw-08-1、Sw-12-1和Sw-17-1的表型变异解释率较高,分别为6.91%、14.93%、7.80%和5.01%,Sw-13-3为以往未见报道并兼具加性和上位性效应的位点。上位性QTL的表型变异解释率较小,变幅为0.31%—3.44%,其中Sw-e4的表型变异解释率最高。联合多环境方差分析和QTL定位结果,解析大豆百粒重的遗传结构,发现加性QTL累积贡献了47.91%表型变异,上位性QTL累积贡献13.06%表型变异,未检测出的微效QTL累计解释了35.20%的表型变异。在定位的同时,获得了QTL等位变异的效应,分析重组自交系及其亲本中百粒重QTL等位变异的组成,建立了NJRSXG的百粒重QTL-allele矩阵;两亲本分别具有7对和3对加性增效等位变异,属互补型组合;矩阵中没有一个重组自交家系包含所有减效等位变异或增效等位变异,表明重组自交家系具有进一步改良的潜力;大粒型家系具有较多增效等位变异,小粒型家系具有较多减效等位变异;说明百粒重位点间的重组是产生超亲家系的重要原因。【结论】利用重组自交系群体能够产生超亲分离家系;联合多环境数据检测到10个加性QTL和9对上位性QTL;百粒重QTL位点间的重组是超亲分离的原因;重组自交家系间具有进一步重组的潜力。

关键词: 大豆 重组自交系 百粒重 连锁定位 QTL-allele矩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经低温锻炼后荷花不同品种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差异分析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荷花(Nelumbo nucifera Gaertn.)品种‘太湖红莲’(‘Taihu Honglian’)和‘荷塘情深’(‘Hetang Qingshen’)为实验材料,以MDA含量、相对电导率、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SOD活性和POD活性为指标,对经过5℃低温锻炼10 h后2个品种地下茎对0℃低温胁迫(0、2、4、6、8和10 h)的生理响应差异进行了分析,并比较了低温锻炼对2个荷花品种抗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温胁迫条件下,随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0~10 h),经低温锻炼的荷花品种‘太湖红莲’和‘荷塘情深’地下茎的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总体上呈逐渐升高的变化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均呈"升—降—升"的变化趋势,SOD活性基本呈"升—降—升—降"的变化趋势,而POD活性则呈先上升后微幅波动的变化趋势;二者的脯氨酸含量变化趋势有一定差异,其中,前者的脯氨酸含量逐渐上升,而后者的脯氨酸含量则先升后降。经低温锻炼后,在低温胁迫条件下2个荷花品种的6项生理指标均与对照组(未进行低温锻炼)有一定差异;其中,品种‘太湖红莲’地下茎的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在低温胁迫的4~10 h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品种‘荷塘情深’地下茎的相对电导率在低温胁迫的2~8 h显著低于对照组,但其MDA含量则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2个品种地下茎的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总体上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二者的SOD活性和POD活性也总体上高于对照组。综合分析结果显示:低温锻炼有助于减轻低温胁迫对荷花地下茎膜系统的伤害、增加细胞内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荷花的抗寒性;经低温锻炼后品种‘太湖红莲’抗寒性的增幅大于品种‘荷塘情深’。

关键词: 荷花 低温锻炼 抗寒性 膜系统 渗透调节物质 抗氧化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菠菜种质资源形态特征分析

河南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33份不同来源的菠菜种质资源的11个质量性状和6个数量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3份菠菜种质材料间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在29.07%~78.97%,单株质量的变异系数最大,叶长的变异系数最小,不同性状在不同材料间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多样性。通过聚类分析将33份菠菜种质分为2大类群,进一步分为6个组群,各组群具有一定的形态学特征。其中,第Ⅲ组群小尖叶、武平菠菜、汝阳大圆叶和第Ⅵ组群大尖叶、黑叶菠菜形态学优势明显,可分别作为选育高产植株和小型植株的优良材料加以利用。

关键词: 菠菜 种质资源 形态特征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0—2014年省级农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和资助情况分析

中国科学基金 2015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省级农业(农牧、农林、农垦)科学院(以下简称"省级农科院")作为各省公益性农业科研院所,是我国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主体力量之一,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2011年国家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推进了省级农科院的转型[1]。同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中发〔2011〕8号),强调了省部级农业科

关键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省级农科院 基金项目 基础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