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盐碱环境火龙果花、茎和果实氨基酸分析
《福建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测定盐碱环境下,火龙果果肉、果皮、二年生茎、单年生茎、花瓣和花丝的氨基酸。结果表明盐碱环境下火龙果6个不同部位均含有所测定的17种氨基酸,氨基酸种类齐全,果肉、果皮、二年生茎、单年生茎、花瓣和花丝的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973.85、500.46、552.32、389.57、736.47和604.64mg·hg~(-1)·FW。味觉氨基酸和药用氨基酸也较为丰富,味觉氨基酸在果肉、果皮、二年生茎、单年生茎、花瓣和花丝中分别为58.02%、62.45%、58.46%、58.18%、61.79%和60.66%。药用氨基酸在果肉、果皮、二年生茎、单年生茎、花瓣和花丝中分别为65.58%、64.05%、62.63%、61.39%、62.08%和61.73%。最后探讨了盐碱环境对火龙果果实氨基酸的影响,以及火龙果花朵和茎的开发利用。


单氰胺处理对设施葡萄物候期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葡萄在南方某些区域不能正常打破休眠,破眠剂(单氰胺)可以适时打破葡萄休眠,促进萌发且萌芽整齐,但目前生产中对此药剂缺乏规范、合理化的使用方法。为此,笔者于2016年以福州基地避雨设施栽培5a生的‘红亚历山大’葡萄为试验材料,采用单氰胺不同浓度涂抹其冬季修剪后的枝条芽眼,观察对物候期、萌芽、果枝率、果皮着色及果实内外在品质等的影响,为南方地区破眠剂的正确使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不同浓度单氰胺处理均对促进‘红亚历山大’内外在品质积累具有积极意义,以单氰胺30倍液处理效果最优,可使‘红亚历山大’葡萄果实成熟期较对照提早19d,萌芽整齐,萌芽率达到81.2%,果皮着色更早更均匀,果形更美观,果实可溶性固形物质量分数达到18.17%,总糖质量浓度0.178g/mL,维生素C质量浓度0.236mg/mL,固酸比值42.45,均极显著优于对照组,在提升果实内外观品质方面有着积极意义。


霍山石斛托品酮还原酶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 2017 CSCD
摘要:为了探究托品酮还原酶(tropinone reductase,TR)基因在石斛中的功能,该研究采用RT-PCR结合RACE技术,以霍山石斛原球茎为材料,克隆得到霍山石斛TR-I基因的cDNA序列,其在Gen Bank中的登录号为KY912085。TR-I基因的cDNA长1 043 bp,包含一个完整的共807 bp的ORF(open reading frame)(79-885),共编码268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蛋白质可能是一种疏水性稳定蛋白质,无信号肽,不含卷曲螺旋结构,具有14个功能位点、47个潜在磷酸化位点,其二级结构由螺旋、折叠和卷曲结构组成。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霍山石斛TR-I与铁皮石斛、金钗石斛的亲缘关系较近,处于同一分支。qPCR结果显示,TR-I基因在霍山石斛不同生长期的相对表达量均表现为茎>叶>根,且茎和叶中TR-I的表达量均随着生长期的延长呈现低–高–低的变化趋势;在不同品种中,金钗石斛的TR-I基因相对表达量最高,铁皮石斛中最低;不同浓度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 JA)处理比较,100μmol/L茉莉酸甲酯处理下TR-I基因表达量最高,推测该基因可能参与霍山石斛生物碱的合成途径。


丝瓜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基因家族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克隆丝瓜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基因家族,并分析其序列特征、表达情况及其在丝瓜褐变中的作用,为进一步揭示丝瓜褐变的发生机理提供科学依据,为丝瓜品种遗传改良奠定基础。【方法】通过转录组测序和RT-PCR方法获得丝瓜Cu/Zn-SOD基因家族的c DNA序列,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氨基酸序列,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Cu/Zn-SOD基因家族在不同组织及褐变条件下的表达情况。采用氮蓝四唑(NBT)光还原法测定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采用福林-酚比色测定总酚含量。【结果】获得了3个丝瓜Cu/Zn-SOD基因家族c DNA序列,依次命名为Lc Cu/Zn-SOD1(Gen Bank登录号:KP178922)、Lc Cu/Zn-SOD2(Gen Bank登录号:KX092445)和Lc Cu/Zn-SOD3(Gen Bank登录号:KX092446)。Lc Cu/Zn-SOD1全长758 bp,包含一个456 bp的开放读码框(ORF),编码152个氨基酸;Lc Cu/Zn-SOD2全长799 bp,ORF为471 bp,编码157个氨基酸;Lc Cu/Zn-SOD3全长1 011 bp,ORF为663 bp,编码221个氨基酸;编码的蛋白与甜瓜、南瓜、黄瓜同源蛋白的相似性均在90%以上。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3个基因编码的酶蛋白均无信号肽,无跨膜结构域,为亲水性稳定蛋白,Wolf Psort预测其亚细胞定位于细胞质。Cu/Zn-SOD基因家族在根中的表达量最高,在花中表达量最低。在丝瓜采后储藏期间,Lc Cu/Zn-SOD1和Lc Cu/Zn-SOD3在丝瓜储藏初期表达量较采后当时(0 d)上调,后期表达量受到抑制;在丝瓜鲜切条件下,3个基因表达量在鲜切后较采后当时(0 h)总体呈下降趋势。相关性分析显示,在采后储藏和鲜切条件下,Lc Cu/Zn-SOD1表达量均与SOD酶活性呈极显著性正相关,Lc Cu/Zn-SOD3表达量均与SOD酶活性呈显著性正相关,SOD酶活性在鲜切条件下与总酚含量呈显著负相关,Lc Cu/Zn-SOD1和Lc Cu/Zn-SOD3在调控SOD酶活性方面起作重要作用,Lc Cu/Zn-SOD1和Lc Cu/Zn-SOD3的表达影响了SOD酶活性,并影响了丝瓜褐变进程。【结论】从丝瓜果肉中获得Cu/Zn-SOD基因家族的3个,其中Lc Cu/Zn-SOD1和Lc Cu/Zn-SOD3在普通丝瓜果肉褐变过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丝瓜 褐变 Cu/Zn-SOD 表达分析 SOD活性


刺葡萄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中国农学通报 》 2017
摘要:笔者从组织器官、加工利用、抗病抗逆性、活性物质提取、遗传多样性等方面综述了刺葡萄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前人对于刺葡萄形态多样性、扩繁培育、亲缘关系探讨等相关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刺葡萄有待完善的研究内容,包括生根机理、抗性形成机理、活性物质代谢过程、遗传背景探究、特异基因发掘与利用等方面,以期为刺葡萄种质资源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多功能调理剂在福建植烟土壤上的应用效果
《中国烟草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考察多功能土壤调理剂(ST和MT)对酸性植烟土壤的调理效果,在田间试验条件下,以不施调理剂和当地调理措施(白云石粉)为对照,对比研究了不同调理剂对土壤pH和烤烟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调理剂处理相比,施用调理剂处理烤烟根系周围土壤pH提高0.5~1.5;烤烟产量和上等烟叶比例随土壤pH(4.9~6.6)的提高而增加,烟叶产量和产值分别增加4.0%~9.0%和6.0%~14.7%,上等烟叶比例提高1.5%~12.9%。与白云石粉处理相比,等量施用多功能调理剂MT处理上等烟叶比例提高11.2%,经济效益增加1 485.7元/hm~2;减半施用多功能调理剂处理(白云石粉用量的50%)仍可以达到与白云石粉相当的调理效果。可见,多功能土壤调理剂具有较好的调理效果。


梨斑点病田间防治药剂筛选试验
《中国果树 》 2017
摘要:为了筛选高效安全药剂防治梨斑点病,以5年生‘翠冠’梨为试材,选择8种不同作用机理药剂和5种不同组合混配药剂,进行单一药剂防效筛选和混配药剂防效试验。结果表明: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3 000倍液、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4 000倍液、百泰(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1 500倍液、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科博(78%波尔·锰锌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5个处理防效较高,分别达80.90%、74.62%、79.33%、77.65%、82.20%,可作为防治梨斑点病的主要杀菌剂或保护剂交替使用;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3 000倍液+33%氨基酸寡糖素水剂3 000倍液、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4 000倍液+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百泰1 500倍液+25%丙环唑乳油3 000倍液、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25%溴菌腈乳油1 500倍液4个混配药剂处理防效分别达87.13%、89.26%、89.98%、81.84%,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应的单一药剂处理,说明在选用防效较高的药剂作为主要防治药剂的同时,混配1种或1种以上其他药剂,有助于提高梨斑点病防治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