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8921条记录
不同电荷修饰的聚苯乙烯纳米塑料对海洋微拟球藻(Nannochloropsis oceanica)生长及光合活性的影响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评估了30 nm阴离子羧基修饰(—COOH)和100 nm阳离子氨基修饰(—NH2)的聚苯乙烯(PS)NPs及其不同浓度下(PS-COOH:0、2、5、8和10 mg·L-1;PS-NH2:0、0.2、0.3、0.4和0.5 mg·L-1)对海洋微藻微拟球藻(Nannochloropsis oceanica)在生长及光合活性中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NPs在培养基中均出现了聚集和电位绝对值的下降;经过羧基修饰的PS对海洋微拟球藻的生长及光合活性并未产生明显的影响,而经过氨基修饰的PS在不同浓度下对海洋微拟球藻的生长及光合活性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低浓度(0.2 mg·L-1)PS-NH2对海洋微拟球藻生长产生促进作用,高浓度(0.4和0.5 mg·L-1)PS-NH2对海洋微拟球藻生长产生抑制作用,海洋微拟球藻在不同浓度PS-NH2胁迫下显示出了低促高抑现象;并且当海洋微拟球藻暴露于0.2 mg·L-1 PS-NH2时,叶绿素a(Chl a)含量较对照组高,而其他处理组均低于对照组;此外,在0.2 mg·L-1 PS-NH2处理下的海洋微拟球藻Fv/Fm值一直高于对照组,而在0.5 mg·L-1高浓度的PS-NH2胁迫下,海洋微拟球藻的最大光化学效率始终低于对照组,这些结果与生长数据相吻合。

关键词: 表面电荷 纳米塑料 聚苯乙烯(PS) 海洋微拟球藻 低促高抑 毒理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江苏泰州段刀鲚耳石微化学指纹特征

生态学杂志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掌握长江江苏泰州段刀鲚的生活史履历模式及了解此江段刀鲚资源现状,利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研究了禁捕后长江泰州段刀鲚耳石的锶(Sr)和钙(Ca)微化学特征.结果表明:所有个体的耳石均存在Sr/Ca比值小于3的低值区(对应淡水生境)和大于3的高值区(对应半咸水或海水生境)的波动变化,为典型的溯河洄游生境履历;根据淡水系数将泰州段洄游型刀鲚分为短期淡水依存型和长期淡水依存型;两者淡水系数的显著性差异说明这两种类型上溯刀鲚群体起源于长江不同区域的产卵场;结合性腺发育状态调查发现,泰州江段对于洄游型刀鲚来说主要起到洄游通道的生态功能作用.研究结果为了解长江十年禁渔对经济鱼类资源和生境恢复效果提供了最新的数据依据.

关键词: 刀鲚 耳石微化学 长江江苏泰州段 生境履历 资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银鱼早期发育阶段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与免疫和代谢的关联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大银鱼早期发育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变化规律与特征,采集大银鱼胚胎期(心跳期,XT)、内源性营养期(采样时间为孵化后第1天,记为H1)、混合性营养期(孵化后第4天,H4)、开口摄食期(孵化后第7天,H7)和外源性营养期(孵化后第10天,H10)5个发育时期的样本.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观察大银鱼早期发育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演替,尤其是摄食前后的微生物群落特征和关键菌属;并结合同批次样品的转录组数据,基于关联网络方法重点分析了与免疫和代谢相关的菌属.结果显示:大银鱼早期发育阶段各时期的β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P<0.001),其中,XT的优势菌群为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和金黄杆菌属(Chryseobacterium);胚后H1时期的优势菌群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H4时期的主要菌群为黄杆菌属和假单胞菌属;H7和H10时期的主要菌群为弯曲杆菌属(Flectobacillus)和假单胞菌属.假单胞菌属在各时期中稳定存在.与多种免疫和代谢基因表达显著相关的是弯曲杆菌属等节点菌属.本研究首次获得了大银鱼早期发育阶段的微生物演替信息,同时,筛选到的优势菌属与节点菌属将为大银鱼苗种的规模化培育提供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 大银鱼 早期发育 微生物 16S rRNA 转录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淡水养殖池塘水质评价及与底质相关性分析

水产学杂志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在哈尔滨地区面积6 600 m2、平均水深1.2 m、多年未清淤的泥沙底质典型淡水精养池溏中混养鲤(Cyprinus carpio)、鲇(Silurus asot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和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春季(4-5月)、夏季(6-8月)和秋季(9月)不同时间采集池塘水体和表层底泥样品,监测养殖周期内水质总氮(TN)、总磷(TP)、氨氮(NH4+-N)、亚硝酸盐氮(NO2--N)、硝酸盐氮(NO3--N)和总有机碳(TOC)含量及高锰酸盐指数(CODMn)、p H的季节性变化,利用单项污染指数法、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水体污染程度,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解析水质污染的主要驱动因子,并结合底质指标绘制网络关系图.结果表明:池塘水质整体处于严重污染水平,春季优于夏季和秋季.参与评价时池塘水质为Ⅳ类、Ⅴ类和劣Ⅴ类,水质超标数随着养殖时间延长而增加,TN在全养殖周期内均超出警戒水平;TN、TP、NH4+-N和CODMn是池塘水体的主要污染物.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池塘水质主要受鱼类的生长代谢、溶解氧和投饵的影响,污染物以N、P营养盐为主.水体TP、TN、NH4+-N和底泥NO2--N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底泥TOC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池塘水体和底泥中的有机物污染具有共现性,水体TOC和底泥TOC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

关键词: 淡水养殖池塘 水质 底质 主成分分析 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绿鳍马面鲀雌雄性腺转录组比较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septentrionalis)性腺发育相关基因表达特征,优化亲本生殖调控技术,本研究对绿鳍马面鲀雌雄亲体的精巢和卵巢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分析,经de novo拼装,最终获得119 219个单基因(unigene),N50长度为1 255 bp。在NR、NT、KO、Swiss Prot、PFAM、GO及KOG数据库分别注释到24 009、35 057、18 453、26 971、30 294、11 420和21 613个unigene。绿鳍马面鲀精巢和卵巢转录组中存在18 954个差异表达基因(DEG),相对于精巢,在卵巢中上调表达的基因有11 265个,下调表达的有7 689个。选取bmp2、sox3、figla、hsd17b1、cyp19a、cyp17、foxl2、star和amh 9个DEGs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验证,结果显示,qRT-PCR结果与RNA-Seq分析相一致。GO和KEGG富集结果分析发现,amh、cyp17和star可能在绿鳍马面鲀雄性精子发生过程中起关键作用;bmp2、foxl2、cyp19a、figla和hsd17b1在雌性卵子发生和卵巢类固醇生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比较绿鳍马面鲀精巢和卵巢的转录组表达差异,初步阐明了精巢和卵巢的基因表达特征,为进一步研究绿鳍马面鲀的性腺发育机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绿鳍马面鲀 转录组 性腺 差异表达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改性碳材料间歇式电氧化去除养殖海水中氨氮研究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氨氮是养殖海水中主要污染物之一.电氧化法在去除氨氮方面具有较好应用前景.采用水热法在碳棒上负载镍铜氢氧化物催化剂并优化其组成比例,采用电氧化处理模拟养殖海水,并探究氨氮去除率的影响因素和中间产物的变化.结果表明:(1)最优催化剂为总离子摩尔浓度1.0 mmol/L、Ni2+和Cu2+摩尔比8∶2下制备得到的催化剂.(2)最优实验条件为极板间距1.0 cm、电极长度2.0 cm、电压1.7 V、温度40℃,此时氨氮去除率达99.9%.(3)采用间歇式加电的方式对氨氮为12 mg/L的模拟养殖海水进行处理,加电、断电阶段氨氮去除量分别为3.97、0.44 mg/(cm 2·h),断电阶段一氯胺去除氨氮占主导地位.

关键词: 氨氮 电氧化 一氯胺 养殖海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渤海湾鱼类早期资源群落结构特征及其时间变化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渤海湾历史上为黄渤海多种主要经济鱼类的重要产卵和育幼场.基于历史调查资料和补充调查,构建渤海湾鱼卵、仔稚鱼调查数据集,通过数理统计分析阐述1982年以来渤海湾鱼类早期资源(浮性鱼卵和仔稚鱼)群聚特性和演替过程.结果显示,渤海湾鱼类早期资源结构、产卵和育幼场重心位置处于持续更替过程中,不同时期早期资源的种类组成、资源丰度、优势种类和物种多样性水平等呈明显季节更替,118°30'E以西湾中底部海域一直为产卵和育幼场集中分布区.相较1980s,渤海湾鱼类早期资源已发生结构性改变,且渤海湾作为传统经济鱼类的产卵和育幼场所的功能下降明显.渤海湾鱼类早期资源种数和资源丰度均在2010s前期跌至历史低值,近年来又显著回升.鱼类早期资源种数由1980s的39种,1990s前期的31种、后期的34种,2000s-2010s初期的22种,逐次下降至2010s前期的21种,2010s中后期开始逐步回升,至2020s初期已达40种.2020-2021年鱼卵种数约为1980s的80%左右,资源丰度约为彼时的88%;仔稚鱼种数与1980s大致相当,资源丰度则为彼时的1.33倍.鱼卵、仔稚鱼物种多样性水平呈年际和年代际剧烈波动,鱼类早期资源种类年际更替现象明显,且近年来呈明显加快趋势.产卵类型、栖息类型和适温类型亲体种数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动趋势,全年综合浮性卵种数比例下降,黏性卵和具卵膜丝卵种数比例升高;陆架浅水中上层鱼类种数所占比例升高,中底层和底层鱼类所占比例降低.斑(鱼祭)(Konosirus punctatus)、青鳞小沙丁鱼(Sardinella zunasi)、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和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等渤海湾传统经济鱼类早期资源密度显著降低;鳀(Engraulis japonicus)、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赤鼻棱鳀(Thryssa kammalensis)和少鳞(鱼喜)(Sillago japonica)等鱼类早期资源密度显著增高.渤海湾鱼类早期资源发生量主要取决于产卵场的环境条件、捕捞强度和对鱼类早期资源的损害程度,渤海湾鱼类早期资源结构及其动态变化是环境和捕捞双重扰动下鱼类群落内生态位错位交替和结构性渔业资源衰退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 鱼类早期资源 补充量 产卵育幼场 物种多样性 长期变化 渤海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产养殖环境中农兽药物的污染暴露水平及其风险影响评价

环境科学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水产养殖环境中农兽药物污染暴露水平及其对生态环境的风险影响,以上海地区水产养殖环境为例,于2022年7~9月采集40家主要水产养殖场中水体、底泥以及投入品,采用超高压液相色谱-静电场轨道离子阱质谱法分析其农兽药物的含量及种类,并通过风险商值(RQ)法对底泥和水体中的农兽药物污染进行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204份样品(水样72份、泥样72份和投入品60份)中共筛出13种药物,分别是扑草净、多菌灵、西草净、扑灭津、氟苯尼考、西玛津、金刚烷胺、地西泮、甲氧苄啶、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甲苯咪唑和恩诺沙星,其中水样中12种,浓度在0.016~2.084μg·L-1之间.泥样中7种,含量在0.018~23.101μg·kg-1之间.投入品中4种,含量在1.979~101.940μg·kg-1之间.水体与底泥同时发现的药物有7种.风险商值评价结果显示,农兽药残留在水产养殖场底泥和水体中均存在高中风险,其中生态风险最高的药物为多菌灵,RQ值分别为3.848和1.580,表现为高风险.建议加强养殖环境中农兽药物外源进入的控制与管理,以保护水产养殖环境的生态系统健康.

关键词: 养殖环境 农兽药 暴露水平 风险评估 上海地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乌鳢三种性腺组织的转录组比较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乌鳢(Channa argus)是我国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具有显著的性别二态性。为了研究乌鳢性别分化和性腺发育的分子机制,挖掘精、卵巢差异表达的功能基因和信号通路,本研究采用Illumina HiSeq 2000测序平台对6月龄乌鳢XX雌鱼(XX-F)、XY雄鱼(XY-M)和YY超雄鱼(YY-M)的性腺组织进行了转录组测序(RNA-seq)分析。性腺组织两两样品的表达量相关性分析显示,XY-M精巢和YY-M精巢具有相似的表达模式,与XX-F卵巢表达模式相差甚远,与性腺的组织学结果一致。三种性腺组织的基因差异表达分析显示,XY-M vs XX-F中有12 317个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其中5 427个上调、6 890个下调;XY-M vs YY-M中有212个DEGs,其中59个上调、153个下调;YY-M vs XX-F中有11 282个DEGs,其中5 038个上调、6 244个下调。利用qRT-PCR对性别分化和性腺发育相关的DEGs进行验证,发现抗缪勒管激素2型受体(anti-müllerian hormone receptor type 2, Amhr2)、抗缪勒管激素(anti-müllerian hormone, Amh)、double sex和mab3相关转录因子1(double sex and mab3-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1,Dmrt1)、性腺体细胞衍生因子(gonadal somatic cell-derived factor, Gsdf)等10个基因在XY-M和YY-M精巢中高表达,骨形态发生蛋白15(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15, Bmp15)、性腺型芳香化酶基因Cyp19a1a(cytochrome P450 family 19 subfamily A member 1a)、叉头框转录因子2(forkhead transcription factor gene 2, Foxl2)等9个基因在XX-F卵巢中高表达。qRT-PCR验证结果与转录组分析结果一致,说明Amhr2、Amh、Dmrt1和Gsdf等基因与乌鳢精巢发育调控相关,Bmp15、Cyp19a1a和Foxl2等基因与乌鳢卵巢发育调控相关。另外,对DEGs进行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发现较多的DEGs富集在性别分化和代谢相关通路,如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K)、无翅型MMTV整合位点家族成员(wingless-type MMTV integration site family, Wnt)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GF-β)信号通路等。本研究筛选出了大量乌鳢性别分化和性腺发育相关的候选基因和信号通路,为后续深入研究乌鳢的性别分化和性腺发育的分子机制及性别相关基因的功能提供了基础资料。

关键词: 乌鳢 转录组 差异表达基因(DEG) 性别分化 性腺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海洋环境因子对南海鸢乌贼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资源变化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基于2019—2020年南海围网捕捞鸢乌贼的电子渔捞日志数据,首先分析了鸢乌贼资源的月间变动特征,之后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解析海洋环境因子对其资源时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围网月间的平均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年平均CPUE则为2020年大于2019年。南海鸢乌贼渔汛期为3—4月,高产区域集中在112°E—117°E、8°N—12°N,渔汛期CPUE呈现向东和向北偏移的趋势。海洋环境对鸢乌贼资源分布的综合影响系数为0.38,而海表盐度和光合有效辐射在海洋环境上的载荷量分别为0.87和0.82,两者是影响鸢乌贼资源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所用结构方程模型为量化海洋环境因子与鸢乌贼资源分布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可为鸢乌贼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鸢乌贼 电子渔捞日志 结构方程模型 海洋环境因子 南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