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长吻鮠雌雄性腺转录组比较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长吻鮠(Leiocassislongirostris)是淡水特色经济鱼类,其雄性生长速度快于雌性,培育全雄苗种可显著提高养殖效益。为加快长吻鮠全雄苗种培育进程,需深入了解长吻鮠性别分化及性腺发育的调控机制。本研究通过Illumina高通量测序平台对长吻鮠卵巢和精巢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共有10872个雌雄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9375个,下调基因1497个。通过功能注释,筛选出71个与性别相关的重要候选基因,包括50个精巢高表达基因(dmrt1、cyp17a1、samd7、wnt6、wt1等)和21个卵巢高表达基因(foxl2、gdf9、zp3、zp1、figla、bmp15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到16条与性别决定与分化及性腺发育相关的信号通路,包括Wnt信号通路、TGF-β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卵巢类固醇通路、GnRH信号通路等。本研究筛选出与长吻鮠性别决定和分化相关差异表达基因,揭示参与其雌雄个体性腺发育的信号通路,为今后长吻鮠性别决定和分化机制的研究积累重要数据,从而为其全雄苗种的培育提供理论支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opaR基因缺失对AHPND致病菌生物学特性及毒力质粒接合转移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disease, AHPND)严重影响了我国乃至全球对虾养殖业的发展。近期研究发现,致病菌毒力质粒携带trb型Ⅳ型分泌系统(typeⅣsecretion system, T4SS)可在高菌体密度下介导毒力质粒发生接合转移,从而导致AHPND致病菌多样性。为探究群体感应与T4SS表达以及毒力质粒接合转移的关系,本研究以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群体感应系统的高密度调控子OpaR为研究对象,在致AHPND副溶血弧菌20130629002S01::cat(Vp2S01::cat)菌株基础上,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opaR基因缺失株Vp2S01::catΔopaR。比较了出发菌株和缺失株在生长性能、运动性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分析了opaR基因对T4SS基因表达量以及质粒接合转移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opaR基因缺失不影响细菌的生长特性和群集运动,但泳动能力显著增加,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显著下降;接合转移实验显示,opaR基因缺失显著提高T4SS表达水平和接合转移效率。本研究为解析群体感应系统调控AHPND致病菌T4SS表达以及毒力质粒接合转移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可为控制AHPND致病菌毒力质粒传播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副溶血弧菌 opaR基因 生物学特性 Ⅳ型分泌系统 水平转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鲫复合种隐性感染洪湖碘泡虫调查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水产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洪湖碘泡虫是中国异育银鲫养殖中常见的一种粘孢子虫,严重感染时病鱼出现眼球凸起,咽部发炎肿胀等症状,造成苗种和成鱼死亡。为探究严重危害养殖异育银鲫“喉孢子虫病”病原的宿主范围以及不同宿主寄生虫株间的遗传差异,本研究广泛采集了金鱼、红鲫、异育银鲫、彭泽鲫、方正银鲫、淇河鲫、金背鲫、杂交鲫等我国常见鲫复合种样品,采用18S r DNA PCR检测了各样品伪鳃的洪湖碘泡虫感染率,并进一步通过巢式PCR克隆测序获得部分样品洪湖碘泡虫的ITS2序列(登录号:OR744899–OR744905)。PCR检测结果显示,来自7个地区8种鲫属鱼类品系都存在洪湖碘泡虫的隐性感染,感染率为25.0%~88.2%;ITS2序列分析表明,感染鲫复合种的洪湖碘泡虫株系间序列差异较低,所获得的序列间仅有6个差异信息位点,平均遗传距离为0.003;不同来源虫株间共存在7种单倍型,其中H1、H2和H3只出现在金鱼、红鲫寄生虫株,H5广泛存在不同来源的异育银鲫寄生虫株。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来自不同鲫复合种的洪湖碘泡虫聚集为2个分支,其中寄生金鱼的虫株与瓶囊碘泡虫亲缘关系较近。本研究结果为阐明异育银鲫“喉孢子虫病”的流行病学规律和防控疾病发生提供重要基础数据。
关键词: 鲫复合种 洪湖碘泡虫 ITS2 隐性感染率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鱼类对乙醇梭菌蛋白中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
《饲料工业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评价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和建鲤(Cyprinus carpio var. Jian)对乙醇梭菌蛋白中干物质、粗蛋白、氨基酸、粗脂肪和总磷的表观消化率。试验饲料由70%的基础饲料和30%的乙醇梭菌蛋白组成,并添加0.1%的三氧化二钇(Y2O3)作为指示剂。选取平均体重为(6.03±0.09) g的黑鲷360尾,分为两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两组分别饲喂基础饲料和试验饲料;选取平均体重为(45.00±0.50) g的建鲤180尾,分为两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两组分别饲喂基础饲料和试验饲料。结果表明,黑鲷对乙醇梭菌蛋白中干物质、粗蛋白、氨基酸、粗脂肪和总磷的表观消化率分为99.89%、100%、95.16%~100%、88.60%和100%;建鲤对乙醇梭菌蛋白中干物质、粗蛋白、氨基酸、粗脂肪和总磷的表观消化率分为78.68%、95.00%、96.12%~100%、52.26%和100%。总体而言,乙醇梭菌蛋白的粗蛋白和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均处在较高水平。由此可知,对黑鲷和建鲤而言,乙醇梭菌蛋白是较好的单细胞蛋白原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季节内印度洋-西太平洋对流涛动对次季节-季节尺度大气可预报性的影响
《热带气象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非线性局部Lyapunov指数和条件非线性局部Lyapunov指数定量估计了季节内印度洋-西太平洋对流涛动(IPCO)和实时多变量Madden-Julian指数(RMM指数)可预报期限,量化了季节内IPCO对S2S尺度大气可预报性的贡献,深入研究了季节内IPCO演变下S2S尺度可预报期限空间分布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与RMM指数相比,季节内IPCO指数可预报性更强,可预报期限达到31天左右,比RMM指数高出2周以上;(2)印度洋-西太平洋区域S2S尺度大气可预报性最强,可预报期限达到30天以上,其中季节内IPCO是该地区的主要可预报性来源之一,其贡献达到6天,占总可预报期限的25%以上;(3)随着季节内IPCO的演变,印度洋-西太平洋地区S2S尺度大气可预报性有空间结构变化,表现为可预报期限异常的传播和振荡.S2S尺度大气可预报期限正负异常沿季节内IPCO传播路径,一支以赤道中西印度洋为起点北传至印度半岛,一支向东传播,经过海洋性大陆到赤道西太平洋后向北传播,到达日本南部.同时,可预报性异常的传播在在东印度洋和西太平洋表现出反向变化的特征,形成东西两极振荡,当季节内IPCO向正位相发展时,东印度洋具有更强的可预报性,西太平洋具有更弱的可预报性,反之亦然.季节内IPCO的发展(衰退)可使东印度洋(西太平洋)S2S尺度大气可预报性更强,表明模式预报技巧对此具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关键词: 季节内印度洋-西太平洋对流涛动(IPCO) S2S尺度可预报性 热带季节内振荡 非线性局部Lyapunov指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中游宜昌江段铜鱼的种群特征和资源量
《水产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中游宜昌江段铜鱼的种群动态变化特征,基于2003—2005年、2009—2011年和2017—2019年用流刺网在宜昌江段收集的9 120尾铜鱼样本的基础生物学数据,运用FISATⅡ软件对种群参数和资源量进行估算。结果显示,2003—2005年、2009—2011年和2017—2019年宜昌江段铜鱼体长分布范围分别为118~416、111~409和107~380mm,平均体长(平均值±标准差)为(230.7±49.8)、(217.5±54.3)和(267.2±34.1) mm;体重分布范围分别为10~1 000、19~889和16~816 g,平均体重(平均值±标准差)分别为(195.8±123.6)、(153.2±118.6)和(250.3±84.2) g;生长指数b值分别为3.015 1、3.031 9和2.977 5,均属匀速生长型。由Powell-Wetherall plot法和ELEFANⅠ法拟合渐进体长L∞分别为535、530、500 mm;生长系数k值分别为0.18、0.14和0.15,属中等速率生长型;由体长结构实际种群分析估算铜鱼年资源量分别为1.14×10~6、1.89×10~6和2.10×10~6尾。研究表明,三峡水库蓄水后,宜昌江段铜鱼为匀速生长型,资源数量增加明显,但生长速率减缓,存在小型化趋势。研究结果将为长江禁渔后的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科技布局及评述
《海洋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旨在介绍和评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在渔业领域科技创新方面的实施情况,并展望我国渔业发展的未来趋势.通过对重点专项的任务布局、项目经费概况、项目分布情况、承担与参与单位(人员)情况进行详细梳理和分析,概括和评述专项实施特点和项目成效.分析显示,该专项具有系统性布局、重点领域突破、产业链协同创新、产业环节差异性布局等特点.在种质创制、健康养殖、资源养护、友好捕捞、流通加工等五大产业需求上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显著提高了我国渔业科技创新水平.基于"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的实施成效,我国渔业科技创新在"十四五"期间及以后将更加注重拓展水产养殖新空间,发展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和智慧渔业,提高养殖设施和装备水平,提升加工综合水平,加快冷链物流建设,高标准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等领域.这将有助于进一步优化优质蛋白食品产业结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淡水和海洋资源,推动我国渔业持续健康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适用于RPA-LFD技术检测对虾肝胰腺DNA样品的快速制备试剂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摆脱常规核酸样品提取步骤繁琐、耗时等问题,实现真正的现场快速检测,本研究致力于研制和优化一种对虾肝胰腺中DNA样品的核酸快速制备试剂,即核酸释放剂,适用于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ecombinasepolymeraseamplication,RPA)与侧向流层析试纸条技术(lateralflow dipstick, LFD)结合的RPA-LFD技术检测。实验优选20~100 mmol/L Tris-HCl、50~250 mmol/L KCl、0.01%~0.10%十二烷基硫酸锂(LDS)、0.5%~2.0%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TritonX-100)、1~5mmol/L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GTA2Na)、0.5~5.0 mmol/L牛血清白蛋白(BSA)、1~5 mg/mL明胶、0.01%~0.10%海藻糖、1%~5%甜菜碱等配制成核酸释放剂。以对虾肝肠孢虫(Enterocytozoonhepatopenaei,EHP)阳性样本和阴性样本对核酸释放剂各组分间配比进行优化,采集绿豆大小的对虾肝胰腺组织加入100μL核酸释放剂,100℃加热3 min,取上清液进行RPA-LFD反应,测试各组分不同浓度配比;并以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disease, AHPND)阳性样品及阴性样品作为检测模板对优化后核酸释放剂再次验证。结果显示,核酸释放剂的各组分最佳配比为100 mmol/L Tris-HCl、100 mmol/L KCl、0.02%LDS、0.5%Triton X-100、1 mmol/L EGTA2Na、0.05%海藻糖、1 mg/mL明胶、0.5 mmol/L BSA、2%甜菜碱。RPA-LFD方法检测可显著区分阳性和阴性样品。本研究优化的核酸释放剂,适用于RPA-LFD检测对虾肝胰腺病原DNA样品的制备,有效避免了常规DNA样品繁琐、耗时的制备步骤,极大地提高了核酸水平病原检测效率。
关键词: 核酸释放剂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 侧流层析试纸条(LFD) 虾肝胰腺 病原快速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全氟辛酸(PFOA)对菲律宾蛤仔血淋巴的毒性效应研究
《生态毒理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oic acid, PFOA)是海洋环境中的一类新兴污染物。双壳贝类常被用于评估污染物毒性和监测生态环境,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指示物种。血细胞是双壳贝类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相关指标的变化对评估PFOA的污染状况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测量了PFOA在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血淋巴细胞中的生物蓄积含量和免疫相关指标,包括血细胞总数(total hemocyte count,THC)、细胞活性、细胞凋亡、吞噬活性、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和非特异性酯酶活性,从免疫器官、免疫功能以及免疫因子3个方面系统评估PFOA对贝类的免疫毒性。结果显示:PFOA在血淋巴中大量蓄积,实验第14天时PFOA在3个处理组中的含量分别为(122.5±5.35)、(149.38±0.52)、(157.23±4.65)ng·mL-1。清水恢复7 d后,各处理组中PFOA的蓄积量虽有所下降,但仍分别高达(3.33±0.16)、(5.42±0.08)、(6.20±0.20)ng·mL-1。进一步研究发现,PFOA的胁迫可引发蛤仔血细胞各生理指标及免疫功能的显著变化。PFOA以浓度依赖性方式缩减了蛤仔血细胞总数,改变了血细胞组成比例,细胞活力及吞噬活性明显下降,ROS大量生成,凋亡率大幅增加,非特异性酯酶活性明显增强。且清水恢复7 d各指标仍未能恢复到对照组水平。此外,在分子水平上,PFOA的暴露亦显著改变了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可见,PFOA的胁迫可对菲律宾蛤仔产生明显的免疫毒性效应。该研究为揭示PFOA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潜在风险和筛选海洋中全氟及多氟烷基物质(PFASs)污染的生物指示因子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