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绵羊胚胎成纤维细胞的体外培养
《黑龙江动物繁殖 》 2006
摘要:用组织块法对绵羊胚胎成纤维细胞进行原代和传代培养,探讨绵羊胚胎成纤维细胞适宜的培养模式。成功获得较均一稳定的细胞群体,并成功地对细胞进行了冷冻保存和复苏。对于进行大规模的动物细胞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FecB基因在9个绵羊品种中的多态性及其与产羔数和羔羊生长发育的相关性(英文)
《遗传学报 》 2006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绵羊 BMPR-IB 基因为候选基因,应用 PCR-RFLP 方法通过分析湖羊、夏洛来、陶赛特、萨福克、罗米丽、中国美利奴羊、中国美利奴肉用多胎品系以及陶赛特×中国美利奴羊和萨福克×中国美利奴羊杂交后代共 615 只个体的 FecB基因多态性,以及 BMPR-IB 基因多态性对产羔数、体尺和体重的影响。结果表明,BMPR-IB 基因在不同品种(系)绵羊中共有 3 种基因型(BB、B+和++),但基因型频率分布在各品种(系)间差异极显著(P<0.01)。在湖羊中仅有 BB 基因型;在中国美利奴肉用多胎品系中 BB、B+和++基因型频率分别为 51%、30%和 19%;而其他品种(系)羊中则仅有++基因型。对中国美利奴羊肉用多胎品系研究,发现 BB 和 B+基因型群体平均产羔数分别为 2.8 和 2.3,显著高于++基因型群体(1.2,P<0.01)。在 90 日龄时,BB 和 B+基因型群体的体重分别为 18.6±3.70 kg 和 18.0±3.31 kg,显著高于++基因型群体(15.6±2.22 kg,P<0.05);此外,90 日龄时,BB 和 B+基因型群体比++基因型群体胸围、胸宽较大(P<0.05);但这些差异在120 日龄时消失。另外,我们还发现不同地区群体的第一胎产羔数存在明显差别。这些结果表明,BMPR-IB 基因为影响绵羊产羔数的主效基因,并首次证明该基因对后代羔羊出生后生长发育具有加性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