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5840条记录
柱前衍生-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茶叶中19种氨基酸含量

食品科技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氨基酸是构成茶叶滋味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汤的品质与其含量和成分的比例有关,为了更好地研究茶汤的品质,实验建立了一种快速检测茶叶中游离氨基酸的氯甲酸-9芴基甲酯(FMOCCl)柱前衍生-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分析方法。该方法的色谱条件为:Phenomenex Kinetex C18反相色谱柱(100 mm×2.1 mm,2.6μm);流动相包含2部分,A相为含0.05 mol/L乙酸钠的水溶液(pH5.28),B相100%乙腈,梯度洗脱;流速0.15 mL/min;柱温(35±1)℃;紫外检测波长262nm,进样体积10μL时,在(0.004~1)mg/mL浓度范围内,19种氨基酸质量浓度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0.988~0.999,检出限(LOD,S/N≥3)范围(0.4~300)μg/mL,定量限(LOQ,S/N≥10)范围(0.8~500)μg/mL,且平均回收率90.29%~105.38%,相对标准偏差(RSD)范围0.36%~15.38%。应用此方法比较分析了不同香型凤凰单丛茶中19种游离氨基酸含量。

关键词: 茶叶 FMOC-Cl柱前衍生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游离氨基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木薯及其副产品的营养价值及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木薯耐干旱、耐贫瘠且易管理,其茎叶、块根及工业副产物营养物质含量较高,是一种优质的非常规饲料。木薯叶粗蛋白质、粗脂肪、灰分含量较高,含有丰富的钙、铁、锌、锰。木薯块根是很好的能量来源,其粗蛋白质、粗脂肪、矿物质、维生素含量低于木薯叶。木薯渣主要由木薯的外皮、破碎细胞壁等组成,粗蛋白质含量很低,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较高,矿物质、氨基酸丰富,但钙、磷、氨基酸不平衡。木薯品种、生长条件、收割方式、收获时间、加工工艺等均会影响木薯及其副产品营养物质的含量。木薯中含有氰化物、单宁及植酸等抗营养因子,其中氰化物是限制木薯应用的最主要因素,其可结合细胞色素C氧化酶,阻断线粒体电子传递链,抑制有氧呼吸,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和死亡。单宁、植酸与蛋白质结合生成络合物,阻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可通过水煮、烘烤、干燥等物理化学方法,以及发酵、育种等手段对木薯进行脱毒。研究表明,木薯及其副产品可广泛应用于动物生产中,对动物生长性能、肉品质无不良影响。开发与利用非常规饲料有利于缓解饲料资源紧张,降低养殖成本。作者详细介绍了木薯及其副产品的营养价值、抗营养因子及其脱毒方法以及其在动物生产上的应用,以期为木薯在畜禽养殖中的综合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木薯 木薯叶 木薯渣 氰化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第三方扶贫评估推进乡村振兴实证研究与对策建议

广东农业科学 2018

摘要:运用分层抽样、进村入户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首次对广东开展第三方扶贫调查评估。对2017年广东14市28县56镇150村3363户进村入户的第三方扶贫调查评估结果表明,未发现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广东脱贫标准线(6883元)的贫困户,医疗、教育、住房"三保障"政策落实到位,产业扶贫机制逐步建立,省内对口帮扶效果明显,贫困户对政府扶贫测评满意度高达96.7%。通过实地调研,总结出五保户集中安置、建立贫困户转移就业平台、贫困户入股产业化扶贫、整镇推进产业扶贫、光伏资产性收益扶贫、本科生教育补助扶贫等新模式、新机制。从提升顶层设计、加强农业产业扶贫、健全"三规(划)合一"机制、探索"一院一所一库"新机制、建立"一员一团一分院"科技扶贫模式、强化第三方动态监测评估、优化评估指标体系等方面,提出广东推进精准脱贫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精准扶贫 对口帮扶 第三方评估 乡村振兴 广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SFA模型的广东省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技术经济效率测评及改进策略

南方农业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在考虑经济社会影响的基础上,综合测算广东省22个大型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的技术经济效率,为提升广东农业现代化示范区运行效率提出政策建议。【方法】针对各示范区所在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差异较大的特点,构建SFA模型,对产出变量进行影响因素剔除,对广东省22个大型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技术经济效率进行实证测算研究。【结果】广东省内经济发达地区有40%的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技术经济效率比原来有所下降,且下降幅度较大,个别城市下降在0.5左右。经济次发达和欠发达地区技术经济效率有所上升,其中,次发达地区主要是纯技术效率上升导致综合技术经济效率上升,经济欠发达地区则是(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共同上升导致综合技术经济效率上升。【建议】广东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技术经济效率差异明显,经济社会因素对示范区效率有较大影响,今后需创新经营机制,加强财政资金投入,调整各要素投入,加强示范区管理并构建分类评估体系。

关键词: 技术效率 参数前沿生产函数(SFA)模型 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广东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UVA辐射对赤拟谷盗表皮超微结构影响研究(英文)

广东农业科学 2018

摘要:紫外线A(UVA)是一种重要的非生物环境因子。表皮是生物抵御UV的第一道防线,海洋生物、高等植物和人能通过改变表皮的形态和生理结构抵抗UV辐射。通过使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研究赤拟谷盗的幼虫遭受2 h或4 h的UVA辐照后表皮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辐照时间的增加,幼虫表皮的分泌物增加,外表皮增厚,外表皮的电子致密区增大,但内表皮细胞核,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的形态没有受到UVA辐射的影响。这说明赤拟谷盗可通过改变表皮细胞结构抵御UVA损伤。

关键词: 表皮 皮腺 紫外线A 赤拟谷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分子标记和高通量测序的基因精细定位

广东农业科学 2018

摘要:水稻斑点叶突变体Spl34是自然获得的突变体,在研究其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等方面的基础上,利用粳稻Francis和Spl34杂交构建F_2基因定位群体进行精细定位研究,遗传分析表明Spl34的斑点叶表型受单个显性基因Spl34(t)调控;利用SSR/InDel标记对无斑点叶隐性单株进行连锁分析,将Spl34(t)精细定位于第11号染色体23.483~23.530 Mb之间,定位区间长度为46.99 kb,筛选出8个候选基因。另外,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F_2(Francis/Spl34)有斑点个体混合池、无斑点个体混合池以及双亲进行重测序,利用基因组SNP对有斑点和无斑点混合池进行关联分析,将Spl34(t)定位于第11号染色体23.223~23.791 Mb之间,区间大小约568 kb;进一步利用单分子测序技术对Spl34突变体进行测序,通过从头组装、关联分析,在两个重叠群tig00001409和tig00003011检测到紧密连锁。通过对两个重叠群之间序列进行Sanger测序并产生的新重叠群长度达到233.95 kb,其中Spl34(t)定位区间大小约40 kb。将斑点叶基因Spl34(t)精细定位于第11号染色体约40 kb的区间,为进一步开展该基因的功能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关键词: 水稻斑点叶突变体 分子标记 高通量测序 基因定位 序列比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羊口疮病毒ORFV/GD-QY/01株的分离鉴定

广东农业科学 2018

摘要:利用MDBK细胞对广东清远某羊场的痂皮病例进行病毒分离,获得一株ORFV,命名为ORFV/GD-QY/01。参考NCBI羊口疮病毒(Orf virus)保守基因B2L序列,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后测序;运用序列分析软件对获得的羊口疮病毒株B2L基因核苷酸序列与其他羊口疮毒株进行多序列比对,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表明:接种病料悬液的MDBK细胞出现细胞病变,扩增出ORFV B2L基因,该毒株与台湾山羊株(EU935106、DQ904351)相似性最高(均为99.2%),亲缘关系最近。

关键词: 羊口疮病毒 分离鉴定 B2L基因 诊断 遗传进化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地源性发酵饲料及其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2018

摘要:随着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及饲料原料短缺问题的日益严重,开发新型饲料资源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地源性发酵饲料的开发与应用有助于缓解饲料紧缺问题,实现生态循环健康发展。本文综述了地源性发酵饲料开发的意义、其发酵特点、发酵工艺及在养猪生产上的应用进展,对促进地源性发酵饲料的推广应用,提高饲料价值的同时,减少环境污染,为生态养殖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 地源性发酵饲料 发酵特点 养猪业 肠道健康 肉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仔猪胃肠道内分泌细胞分布与化学感应作用

动物营养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胃肠道内分泌细胞(EECs)是胃肠道黏膜特化的上皮细胞,其数量超过机体其他部位所有内分泌细胞的总和,构成了机体最大的内分泌器官。研究发现,哺乳动物胃肠道至少有20多种EECs,其所分泌的胃肠激素在调节胃肠生理功能、能量平衡和摄食行为、胃肠化学感应、营养物质代谢以及免疫调节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EECs的分类、EECs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仔猪EECs分布的研究进展,并总结了EECs的化学感应作用、EECs与免疫功能,以及肠道微生物与胃肠化学感应等方面的进展,从而为实施改善仔猪肠道健康和生长发育的营养调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胃肠道内分泌细胞 胃肠激素 化学感应 仔猪 肠道微生物 免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株DMP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特性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分离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降解菌,本研究以长期覆盖塑料废弃物垃圾场的土壤为试材,采用选择性培养基筛选降解DMP的菌株,并研究其降解和生长特性。结果表明,分离获得了一株能降解DMP的菌株QD15-1,根据其菌落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试验及16S rDNA碱基序列同源性分析,鉴定QD15-1为Paracoccus sp.,革兰氏阴性。底物利用试验表明,菌株QD15-1具有降解多种邻苯二甲酸酯(PAEs)的能力;以DMP为唯一碳源,菌株QD15-1生长的最佳条件为pH 8,温度30℃;动力学试验表明,降解DMP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随着DMP初始浓度的增加,半衰期缩短;该菌株中含有降解PAEs的基因——邻苯二甲酸双加氧酶基因(PApht Ab)和3,4-二羟基-3,4-二氢邻苯二甲酸脱氢酶基因(PApht B)。液相质谱试验表明,降解的中间产物有邻苯二甲酸单酯、邻苯二甲酸,推测其降解DMP的途径为:将DMP降解成邻苯二甲酸单酯,再分解成邻苯二甲酸(PA),通过PApht Ab和PApht B的作用进一步降解。综上所述,QD15-1是一株高效降解DMP的菌株,在修复DMP污染方面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邻苯二甲酸二甲酯 16S rDNA 降解动力学 降解基因 中间代谢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