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栽培模式对大豆同化物积累和光合生理特性与产量形成的影响
《大豆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高产耐密品种黑农50为材料,在相同密度下,探讨5种不同栽培模式对大豆同化物积累和光合生理特性与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要获得高经济产量,大豆结荚期至鼓粒期必须要维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45cm垄上双行"栽培模式叶面积峰值高,持续时间长,群体光合能力较强,"110cm垄上4行"栽培模式叶片净光合速率(Pn),胞间CO2浓度(Ci),气孔导度(Cond)都为各处理中最高,蒸腾速率(Tr)也显著高于其余各处理,且两者净同化率较高,总的干物质积累量大,均显著高于"30cm垄上单行",因而二者产量都表现较好。研究还表明产量与地上部干重、气孔导度、叶面积指数、根干重、胞间CO2浓度相关性较大。综合比较同化物积累,光合生理特性和产量性状,认为大豆的"45cm垄上双行"和"110cm垄上4行"是较为理想的高产栽培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平衡施肥对大豆产量及土壤-作物系统养分收支平衡的影响
《大豆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合理利用黑龙江省土壤养分资源,避免肥料浪费,达到大豆高产、优质和高效为目的,根据李比希最小养分率原理,设计了最佳处理,并在最佳处理的基础上做减素处理,以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黑龙江省大豆主产区平衡施肥条件下,大豆产量、各生育期养分吸收规律以及土壤-作物系统中氮磷钾三要素投入-产出平衡状况。结果表明:平衡施肥对海伦、宝清、克山大豆产量有明显的正效应,且有利于大豆植株对养分的吸收利用,开花期~结荚期以及鼓粒期~成熟期是大豆养分需求的关键时期。黑龙江省大豆主产区施N52.5kg.hm-2不足;施P2O575kg.hm-2过高;施K2O60kg.hm-2中部和西部地区不足,东部地区基本能满足大豆高产对钾的需要。三地区氮肥利用率分别为37.8%、39.8%和39.3%;磷肥利用率分别为16.8%、19.7%和18.6%;钾肥利用率分别为43.5%、40.5%和25.3%。可见,黑龙江省大豆主产区大豆生产氮钾肥用量还有提高的空间,磷肥用量过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覆膜栽培大豆的土壤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大豆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地膜覆盖栽培是人为控制土壤温度、水分、养分、耕层结构、微生物等综合技术的一项农田生态系统工程学。作者综述了覆膜栽培大豆条件下由温度、水分、通透性、pH值、微生物、根系空间分布、土壤肥力诸因素构成的土壤生态效应及其在提高作物产量中的应用前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赤眼蜂种间沃尔巴克氏体水平人工转染供体蜂种的筛选
《中国生物防治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实验室条件下以感染沃尔巴克氏体的引进种卷蛾赤眼蜂、食胚赤眼蜂、短管赤眼蜂为材料,比较分析3种赤眼蜂连续3代喂食抗生素后子代雄蜂率、寄生和羽化情况。除卷蛾赤眼蜂F_2代外,取食四环素后3种赤眼蜂各世代寄生率均降低,其中食胚赤眼蜂的寄生率与对照相比明显下降;3种赤眼蜂间寄生率没有明显差异。随着取食抗生素世代的增加,3种赤眼蜂子代雄蜂率逐渐增大,短管赤眼蜂F_1代开始出现雄蜂,F_3代雄蜂率高达54.54%,明显高于卷蛾赤眼蜂(20.58%)和食胚赤眼蜂(13.94%);食胚赤眼蜂3个世代羽化雄蜂率均最低,说明其产雌孤雌生殖方式比较稳定,较适合作为赤眼蜂种间沃尔巴克氏体水平人工转染的供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面粉麸星计算机检测系统
《电子技术应用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面粉麸星的多少是评价面粉质量的一种重要指标,传统的面粉麸星检测都是依靠人工感官方式,即操作人员利用放大镜(5倍或5倍以上)查找统计视野中能见的麸星。由于麸星的数量多且面积小,因此,靠人工感官检测方式得到的数据结果往往达不到精度要求。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面粉麸星检测方法,利用该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面粉的麸星个数、麸星面积以及面积百分比等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型四倍体刺槐组培苗的解剖学鉴定
《北方园艺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利用石蜡切片法,研究NAA和IBA对饲料型四倍体刺槐组培苗营养器官组织结构的影响,发现:除茎以外,组培苗根和叶的解剖结构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差异,这些差异说明经NAA处理后的组培苗具有更强的输水、保水和抗逆能力,保持了饲料型四倍体刺槐抗旱性的特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抗旱性的遗传改良研究
《大豆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干旱是影响大豆产量重要限制因素,进行大豆抗旱性的遗传改良研究,培育抗旱高产大豆新品种是有效解决干旱胁迫的最有效途径。在调动C3作物大豆内在C4途径来提高光合效率的大豆高光效育种总体思路基础上,提出了大豆抗旱性遗传改良的两条技术路线,即转抗旱内源或外源基因的转基因育种技术路线和高光效育种及回交转育的技术路线,并指出二者具有异曲同工、殊途同归的效果。同时着重论述了大豆品种抗旱性与丰产性关系,耐光氧化特性与抗旱性关系,植物抗旱相关基因研究概况及QTL标记辅助选择抗旱育种的方法。旨在为大豆抗旱性的遗传改良提供相关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生物菌剂对大豆根系抗性物质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田间试验条件下,开展了4种生物菌剂拌种对大豆根系抗性物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4种生物菌剂提高了根系中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在子叶期~一出复叶期,Y2(芽孢杆菌与木霉为主)处理对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作用最强;在三节期~盛荚期,Y1(丛枝菌根真菌为主)处理对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作用最强,Y2处理次之。另一方面,4种生物菌剂不同程度地减缓了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的升高。在子叶期~三节期,Y1和Y2处理明显减缓了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的升高,Y3(芽孢杆菌为主)和Y4(木霉为主)处理次之。此外,4种生物菌剂在一定程度上还促进了根系中可溶性糖的积累,但差异不大。综合分析表明,Y1和Y2拌种,可调节根系内抗性相关物质的生理功能,提高籽粒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