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多总体均值向量检验法的不同季节茶叶鉴别技术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目的]探讨多总体均值向量检验法应用于不同季节英德红茶鉴别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春、秋两季茶叶中Ca、Mg、Fe、Mn、Zn、Cu这6种矿质元素含量,并采用国家标准方法测定茶样中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及可溶性糖的含量。应用t检验法及两正态总体均值向量检验法,判断春秋季节茶叶矿质元素及生化成分结果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春、秋两季英德红茶中Ca、Mg含量最高,其次是Mn、Fe、Zn、Cu。单因素方差分析中,春秋两季茶叶的矿质元素中Zn元素存在显著差异,其他元素均无显著差异。生化成分分析中,春秋两季茶样中的茶多酚、氨基酸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但以矿质元素或生化成分含量作为总体进行分析,春秋两季英德红茶的矿质元素、生化成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结论]该方法可为区分各季节间英德红茶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茶叶 季节 矿质元素 生化成分 两正态总体均值向量检验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胍基乙酸的体内代谢及与甜菜碱联合在动物生产上的应用
《广东饲料 》 2018
摘要:胍基乙酸是动物体内肌酸的前体物,经甲基化作用形成肌酸,参与体内能量代谢。本文综述了胍基乙酸在体内的代谢情况以及与甲基供体尤其是与甜菜碱联合应用的营养机理和作用效果,并对胍基乙酸进一步营养研究做了方向性展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惠州市惠阳区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推广及成效
《广东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近年来,惠阳区紧紧围绕"稳产增收调结构,体制增效转方式"的工作主线,深入开展化肥零增长行动,不断探索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新模式,通过项目扶持、政府补贴、专家指导相结合方式,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灌溉施肥技术、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自2014年以来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推广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农民施肥观念明显改变,耕地质量显著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上升0.1~0.9 g/kg,土壤养分明显提高,土壤结构有所改良,土壤板结和酸化等现象有所改善,定点调查显示,种植水稻和淮山的化肥用量平均每667 m~2减少23.1、32.4 kg,减幅分别为33.82%和16.10%。农户对有机肥使用的热情逐渐提高,初步实现了农业部提出的化肥零增长计划,总体而言化肥施用量(纯量)减少468 t,减少4.0%,实现了农产品供给有效保障,绿色农业加快发展,乡村振兴稳步推进。
关键词: 化肥减量增效 测土配方施肥 土壤有机质 耕地质量 化肥零增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葡萄球菌感染BALB/c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表达的抗体芯片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为分析猪葡萄球菌感染BALB/c小鼠不同时间点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变化,收集猪葡萄球菌感染BALB/c小鼠不同感染时段(24、48 h)的血清,采用细胞因子抗体芯片技术检测32种细胞因子水平。结果显示,猪葡萄球菌感染小鼠后血清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发生了明显变化:与对照相比,感染后24 h,血清细胞因子中有5种细胞因子表达出现了显著性变化,其中表达升高2倍以上的细胞因子有4种(G-CSF、IL-6、KC、MCP-5);感染后48 h,血清细胞因子中共有4种细胞因子表达出现了显著性变化,其中表达升高2倍以上的细胞因子有3种(G-CSF、KC、MCP-5);感染24 h和48 h后IL-12的表达均显著低于对照。炎性细胞因子在猪葡萄球菌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利用细胞因子抗体芯片从血清中筛选猪葡萄球菌相关蛋白分子标记物是可行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中五氯酚钠溯源监测分析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 2018
摘要:笔者采集广州市饲料原料,旨在溯源其中的五氯酚钠含量。从广州及周边饲料公司共采集玉米样品20个、豆粕样品16个、麦麸样品8个及鱼粉样品6个(各样品采集量均大于500 g),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进行五氯酚钠检测。检测结果显示:(1)一个玉米颗粒样品五氯酚钠检测值为6.02μg/kg,一个豆粕样品五氯酚钠检测值为7.79μg/kg,一个麦麸样品五氯酚钠检测值为6.59μg/kg,且均在国家标准以下。(2)其他样品均未检测出五氯酚钠。本研究通过抽查广州市及周边地区饲料原料并分析其中五氯酚钠的含量,追踪饲料中五氯酚钠来源,为本省的养殖业提供原料溯源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杀菌剂在荔枝贮藏过程中的残留动态及安全管控研究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 2018
摘要:以荔枝上常使用的几种主要杀菌剂(多菌灵、抑霉唑、咪鲜胺)为试验对象,研究其在荔枝采后低温贮藏中的残留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对荔枝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3种杀菌剂在荔枝果实中的残留物主要存在于果皮中,贮藏期间果皮中的杀菌剂会向果肉渗透转移;果皮和果肉中残留量受药液处理浓度的影响,高浓度药液处理的荔枝果皮和果肉中3种杀菌剂残留量均明显高于低浓度处理的荔枝中的残留量,质量安全风险也增加。试验研究为3种杀菌剂在荔枝防腐保鲜上的安全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并提出了安全合理使用的管控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耐胁迫相关蛋白编码基因GmSAMDC1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大豆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S-腺苷甲硫氨酸脱羧酶(S-adenosine methionine decarboxylase,SAMDC)是亚精胺和精胺合成的关键酶,更是多胺生物合成的限速酶之一,在植物耐胁迫反应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为研究大豆SAMDC编码基因的结构和表达特性,本研究从抗病大豆品种科丰1号中克隆了位于大豆基因组2号染色体上的GmSAMDC1(Glyma. 02G128000)基因,分析结果表明:其完整ORF长度为1 068 bp,编码一个由355个氨基酸组成的包含1个SAM_decarbox结构域的蛋白; GmSAMDC1基因所编码蛋白的理论等电点为4. 86,相对分子质量为38 987. 13 Da,为亲水性蛋白,不含跨膜区;大豆中共有8个GmSAMDC1的同源基因,GmSAMDC1与红车轴草(PNY09439. 1,82. 64%)和拟南芥(At SAMDC3,67. 22%)中的SAMDC蛋白编码基因亲缘关系最近; GmSAMDC1启动子序列包含防卫和胁迫响应元件、植物激素应答元件、光应答元件等许多顺式作用元件; GmSAMDC1在花中的表达量最高,与其大豆同源基因Glyma. 01G071300(序列相似性为94. 6%)、Glyma. 18G278800(66. 8%)和Glyma. 08G25580(66. 5%)的组织特异性表达模式比较相似; Glyma. 02G128000-GFP融合蛋白在细胞膜和细胞质上表达。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大豆GmSAMDC1基因在大豆耐胁迫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大豆 GmSAMDC1 耐胁迫 顺式作用元件 亚细胞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化英红九号红茶体外抗氧化活性分析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 2018
摘要:以黄化英红九号红茶为材料,分析其茶多酚及儿茶素含量,测定其FRAP铁离子还原能力、 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以揭示黄化英红九号的抗氧化机理。结果表明,黄化英红九号红茶中茶多酚、 EGC、 C、 EC、 EGCG、 GCG和ECG与英红九号有显著差异,其多酚提取物抗氧化活性随质量浓度增大,活性增强。黄化英红九号多酚提取物平均EC50分别为6.01μg/m L(FRAP)和4.63μg/m L(ABTS)极显著低于英红九号(7.13μg/m L和6.03μg/m L), DPPH EC50为3.59μg/m L,与英红九号(3.90μg/m L)没有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 FRAP、 DPPH EC50值与茶多酚、 EGC、 C、 EC、 GCG和ECG呈极显著负相关; ABTS EC50值与茶多酚、 EGC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相关系数分别为-0.621 0和-0.535 3。因此,黄化英红九号红茶多酚提取物具有优良的抗氧化活性。
关键词: 黄化英红九号 英红九号 红茶 多酚提取物 抗氧化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链霉菌H41-55发酵菌丝体的化学成分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离鉴定链霉菌属放线菌H41-55发酵菌丝体中化合物结构.方法:运用硅胶柱色谱、凝胶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对链霉菌属放线菌H41-55发酵菌丝体进行化学成分分离,利用高分辨质谱、核磁等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链霉菌属放线菌H41-55发酵菌丝体分离最终得到15个化合物,确定它们的结构分别是吲哚-3-甲醛(1)、5-羟基-3-(1-羟基-2-甲基丁基)-1-甲基-2 (5H)-呋喃(2)、环-(L-脯氨酰-L-亮氨酰)(3)、6-(3-甲基-2-丁烯基)-3-吲哚乙腈(4)、抗霉素A9 (5)、kitamycin A (6)、泛醌Q9 (7)、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8)、麦角甾-8 (14),22E-二烯-3β,5α,6β,7α-四醇(9)、豆甾-7,22-二烯-3β,5α,6α-三醇(10)、5α,6α-环氧-(22E,24R)-麦角甾-8,22-二烯-3β,7α-二醇(11)、5a,6a-环氧-(22E,24R)-麦角甾-8,22-二烯-3β,7β-二醇(12)、3β,5α,9α-三羟基-(22E,24R)-麦角甾-7,22-二烯-6-酮(13)、4,6,8 (14),22-麦角甾四烯-3-酮(14)、(22E,24R)-麦角甾-4,7,22-三烯-3-酮(15).其中化合物8、10、14和15为首次从海洋来源链霉菌属中分离得到.结论:采用MTT法筛选15个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细胞毒活性,发现均具有一定的活性.其中,化合物2、5、6、7和14表现出较好的生长抑制活性,其IC50质量浓度均小于30μg/m L.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