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黄淮冬麦区小麦品种(系)品质遗传组成及其效应分析
《河南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对黄淮冬麦区曾经及目前利用的小麦品种(系)的品质遗传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等位变异对SDS沉降值、和面时间、耐揉性以及籽粒蛋白质含量影响较大,其中5+10亚基对小麦大多数加工品质指标起正向作用,是对小麦加工品质贡献较大的优质亚基,但频率较低(31.6%);而1BL/1RS易位系对大多数小麦加工品质指标有明显的降低作用,频率较高(52.9%)。进一步分析含有不同亚基组合各品种的面团加工特性可知,含有5+10亚基的品种,尤其是亚基组合为1,7+8、5+10非1BL/1RS易位系的品种,表现出较好的加工品质。由此认为,在品种选育过程中应结合蛋白质电泳结果或分子标记、沉降值和面粉蛋白质或面粉湿面筋含量的测定等品质鉴定手段,筛选含有优质亚基组合1,7+8、5+10和非1BL/1RS易位系的品种,以增强小麦品种的面筋强度,提升小麦加工品质。


猪小肠粘膜上皮细胞的分离及体外原代培养模型的建立
《饲料工业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用机械刮取小肠粘膜加胶原酶Ⅱ消化的方法,采用新生未吮乳仔猪小肠组织,成功地分离了猪小肠粘膜上皮细胞(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IEC)且在体外培养传代,并采用碱性磷酸酶和角蛋白免疫学试验鉴定,结果表明:体外培养的猪IEC在DMEM-F12培养基中,细胞在1~2d贴壁,5~6d形成细胞克隆,9~11d融合成片;碱性磷酸酶和生物素标记的细胞角蛋白抗体鉴定结果显示90%培养的细胞为阳性,分别从生化的角度证明和细胞生物学角度鉴定了所培养的细胞为IEC。


砂姜黑土区玉米田土壤有效磷施肥指标及施磷推荐——基于ASI法的土壤养分丰缺指标
《中国农学通报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多年来在砂姜黑土区布置夏玉米肥效田间试验,并用ASI分析法对基础土壤样品进行测试分析,以缺磷素区(NK)与推荐施肥区(NPK)夏玉米相对产量<50%,50~65%,65~75%,75%~85%,85~95%和>95%为标准,分别将土壤有效磷分成"严重缺磷"、"缺磷"、"中等"、"较高"、"高"和"极高"6级。砂姜黑土区夏玉米运用ASI法测定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分别与不施磷小区夏玉米相对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根据夏玉米相对产量<50%,50~65%,65~75%,75~85%,85~95%和>95%对应的土壤有效磷指标,可以得出砂姜黑土区土壤有效磷"严重缺磷"指标为<6mg/L,"缺磷"指标为6~13mg/L,"中等"指标为13~21mg/L,"较高"指标为21~36mg/L,"高"指标为36~60mg/L,"极高"指标为>60mg/L。据此建立的玉米田土壤养分丰缺指标推荐施磷量为:速效磷含量小于6mg/L,磷肥推荐为180kg/hm2,速效磷含量在6~13mg/L,磷肥推荐为150kg/hm2,速效磷含量在13~21mg/L,磷肥推荐为105kg/hm2,速效磷含量在21~36mg/L,磷肥推荐为75kg/hm2,速效磷含量在36~60mg/L,磷肥推荐为45kg/hm2,速效磷含量大于60mg/L,建议不施磷肥。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维生素预混合饲料中生物素含量
《分析试验室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维生素预混合饲料中生物素含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方法。样品用水提取后以Acquity UPLC BEH C18柱(2.1×50mm,1.7μm)为色谱柱分离,以电喷雾电离串联质谱在正离子选择反应监测(SRM)模式下进行测定。以V(乙腈)∶V(0.1%甲酸)=15∶85为流动相,流速为0.2mL/min,色谱柱温度为40℃,进样量为2μL;定量子离子为227.1,定性子离子为227.1、97.1、123.0,二级碰撞室内对应的碰撞能量分别为:11、22、37V。对空白试样进行3个浓度水平4个重复的添加试验。结果表明:回收率78.2%~93.2%,相对标准偏差1.5%~2.8%。该方法检测限0.2mg/kg,线性范围0.010~5.000μg/mL。
关键词: 生物素 测定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 维生素预混合饲料


应用模糊综合评判和灰色关联度分析评估烤烟区试新品种
《中国烟草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对2008年烤烟区试品种诸多性状进行了综合评判。结果表明,品种少林1号综合表现最好,优选1号、Y100次之,H892综合表现最差。两种综合评估方法的分析结果基本相同,且与实际结果表现相符。


玉米C_4型全长pepc基因导入普通小麦的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获得具有类似C4光合途径的转pepc(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基因小麦材料,采用基因枪法将玉米C4型全长pepc基因导入小麦材料01H186-20-24,经在含4 mg.L-1L-PPT(L-phosphinothricin,草丁膦)的培养基上筛选,获得抗性再生植株,经PCR检测获得118株T0代阳性植株;进一步利用PCR对T1代植株进行筛选,T2代在隔离条件下种植于大田,Southern blot、SDS-PAGE检测表明,外源pepc基因在小麦基因组中得以整合和表达。测定了40个转基因T2代植株和受体对照的净光合速率(Pn)、PEPC活性,结果表明,在大田自然条件下,82.5%的转基因小麦的Pn增加,最大提高18.57%,达到了28.1μmol CO2.m-2.s-1,转基因植株中PEPC活性为对照的1.5~1.98倍。
关键词: 小麦 玉米C4型pepc基因 转基因 光合速率 PEPC活性


水稻集中育秧田灰飞虱的空间分布及抽样技术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秧田是灰飞虱传播水稻条纹病毒的重要场所,秧苗期是防治条纹叶枯病的关键时期。对沿黄稻麦轮作区集中育秧田中灰飞虱成虫的数量进行调查,将所得数据运用频次拟合检验、聚集度指标法、Iwao的m*-m回归法、Taylor幂法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集中育秧田中灰飞虱成虫呈聚集分布,空间分布型随水稻秧龄增大从负二项分布向奈曼分布过渡;建立的Iwao回归式为:m*=0.9654+1.1329m,表明个体间相互吸引,存在个体群;运用Taylor幂法则得到回归方程:lgs2=0.1371+1.3847lgm;最适理论抽样方程为n=t2/D2(1.9654/m+0.1329)。


河南西部小麦红吸浆虫禾本科寄主植物的记述
《植物保护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8-2009年在河南省洛宁县调查了小麦红吸浆虫的禾本科寄主植物,发现麦田地头的节节麦和邻近麦田的沙杨林地中的纤毛鹅观草均被小麦红吸浆虫侵染。纤毛鹅观草被侵染的水平仅次于小麦,虫穗率超过50%。节节麦、大麦、雀麦也有较低的侵染水平。纤毛鹅观草有较晚的抽穗期,抽穗期长达10 d,是小麦红吸浆虫比较合适的交替寄主。


1978-2007年河南省棉花品种遗传改良成效研究Ⅰ.产量性状的改良
《河南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以1978-2007年河南省审定的87个棉花品种区试资料为材料,研究了河南省棉花品种产量和产量性状(株铃数、铃重和衣分)遗传改良的成效。结果表明,河南省棉花品种产量性状改良成效显著。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的年均增长量分别为18.877 3 kg/hm2、5.267 1 kg/hm2和6.823 9 kg/hm2。其中,籽棉产量年均增长达显著水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3个产量性状对皮棉产量的贡献大小依次是株铃数>衣分>铃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