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十个紫花苜蓿品种在哈尔滨地区生产性能及营养价值综合评价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20
摘要:为促进苜蓿品种的推广应用,在哈尔滨地区,以10个紫花苜蓿不同品种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在现蕾期的鲜草干草产量、株高、分枝数、粗蛋白、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并采用灰色关联度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产量方面超新里鲜、干重最高,达35 295.46和12 386.50kg·hm-2;龙牧806株高最高(101.33cm);按整个生长季计算,龙牧806品种生长速度快;超新里单株分枝数最多,达到18.67个;粗蛋白含量最高的品种是2065FM(19.56%),图苜粗蛋白含量最低(15.03%);相对饲料价值农菁1号最高(166.06);综合生产性能表现较好的品种依次为:超新里、龙牧806和农菁1号,这些品种在上述各地区分别具有较高的推广利用价值.


不同耕法下秸秆还田对土壤WSOC荧光特性的影响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 202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秸秆还田对土壤水溶性碳(WSOC)的影响,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连续免耕、浅翻、深翻与免耕秸秆覆盖、秸秆浅翻及深翻还田方式下,旱地草甸土WSOC随土层深度变化的荧光特征.结果表明:0~50 cm土层, 3种耕法与相应秸秆还田方式土壤WSOC均解析出2类3个荧光组分,即类腐殖质组分C1(240/400 nm)和C2(245, 400/465 nm)及类蛋白质组分C3(220, 275/325 nm);无论浅翻还是深翻, 0~20 cm表土层C1>C2>C3, 20~30 cm土层C3组分的变化与C1, C2组分呈负相关,秸秆还田增加了30~50 cm土层C3组分的含量;荧光指数分析表明,土壤WSOC组成为非生物源与生物源的混合物, 10~20 cm土层异源特征明显,免耕与免耕秸秆覆盖20~50 cm土层自生源特征较强;秸秆深翻还田40~50 cm土层腐殖质的产生和积累趋势增强, C2/C1比值高于秸秆浅翻还田和秸秆覆盖.


‘农大6号’欧李果实花色苷提取工艺优化及生物活性研究
《山东农业科学 》 2020
摘要:为研究‘农大6号’欧李果实花色苷的生物活性,本试验对其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并对其抗氧化活性以及抑菌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乙醇体积分数为90%,pH=3. 0,料液比为1∶7(g∶m L),超声时间为30 min条件下,欧李果实花色苷提取量最高,为0. 112 mg/g;欧李果实精制花色苷的DPPH·自由基清除力、FRAP还原力、·OH自由基清除力显著高于粗制花色苷;果实花色苷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枯草芽孢杆菌有抑制效果,最小抑菌浓度分别是1 040、260、2 080μg/m L,60℃以上高温处理后,花色苷降解速率加快,抑菌效果也会减弱。


农业洪涝灾害研究进展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目的]通过对农业洪涝灾害研究使用的数据源的分析,明确农业洪涝灾害研究的现状,归纳农业洪涝灾害研究的技术与方法,分析农业洪涝灾害未来研究方向。[方法]文章以农业洪涝灾害研究所使用数据源作为索引,对基于不同数据源开展的农业洪涝灾害研究进行概述。[结果]从农业洪涝灾害研究所涉及的数据源来分析,主要包括气象水文数据、遥感数据和统计数据,从农业洪涝灾害研究所涉及的内容来分析,主要包括洪涝灾害监测、风险预警和风险评估等3个方面的内容。[结论](1)我国农业洪涝灾害研究主要为区域和小流域洪涝灾害监测和风险评估,河流、暴雨和气候与洪涝灾害、自然灾害和社会要素的洪涝灾害以及水文模型、气候模型、土壤湿度等基础研究。通过不同研究方法研究洪涝灾害风险,高度重视洪涝灾害风险管理;(2)已经形成"天—空—地"一体化洪涝灾害立体遥感监测体系,但基于遥感数据开展的农业洪涝灾害研究,主要集中在洪涝灾害监测领域,格局分析以及预警评价的研究相对薄弱;(3)农业洪涝灾害风险预警主要从脆弱性、影响性、适应性等角度对风险进行分析,得到洪涝灾害综合风险区划并进行预警;(4)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是农业洪涝风险评价中的热门方法;(5)农业洪涝灾害的评估体系缺乏统一的洪涝灾害风险理论模型与评估框架;(6)我国农业洪涝风险定量评估研究较少。


极早熟玉米杂交种抗大斑病鉴定与评价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20
摘要:为监测黑河地区玉米大斑病的发生情况,2016-2018年在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采用人工接种大斑病和自然发病两种情况下,对黑河地区32个极早熟玉米杂交种进行病害鉴定和评价,明确不同玉米杂交种对大斑病的抗性差异。结果表明:参试玉米品种中无高抗大斑病品种,其中23个品种表现抗大斑病,占参试品种的71.88%;9个品种表现为感大斑病,占参试品种的28.10%;自然条件下发病级别为1级的有12份,占参试总数的37.50%;发病达到3级的14份,占43.75%;发病达到5级的有6份,占18.75%;自然条件下没有发现达到5级以上的感病品种,由此可见,本地区在自然条件下大斑病发病普遍偏轻。


软枣猕猴桃露地栽培新梢越冬性初探及应用
《中国林副特产 》 2020
摘要:为初步探讨高寒地区软枣猕猴桃新梢的越冬性,以"魁绿"为试材,测定露地栽培条件下不同新梢、新梢不同部位的枝条干物质含量、相对电导率及萌芽率、成枝率.结果表明:春梢干物质含量最高,夏梢的干物质含量中等,秋梢干物质含量最低,同一枝梢基部的干物质含量最高,顶部的干物质含量最低.秋梢顶部的相对电导率最高,其次秋梢中部、夏梢中部、夏梢顶部和春梢顶部的电导率中等,春梢中下部、夏梢基部和秋梢基部的相对电导率最低,呈现显著性差异.春梢中部的萌芽率最高,18%,春梢基部和秋梢顶部萌芽率为0%,其余部位的萌芽率中等,成枝率与萌芽率变化基本一致.综合评价新梢越冬性由强到弱为:春梢基部>夏梢基部>春梢中部>秋梢基部>春梢顶部≈夏梢中部≈夏梢顶部>秋梢中部>秋梢顶部.

